重阳节登高的意义

时间:2023-10-24 09:30:57 智聪 资料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呢,重阳节登高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重阳节登高的意义,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


▼目录▼
【1】重阳节登高的意义【4】重阳节登高的好处
【2】重阳节登高的寓意【5】重阳节登高注意点
【3】重阳节登高的由来【6】重阳节的习俗


  【1】重阳节登高的意义

  有2000多年的历史的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到了这个节日。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首先有登高的习俗,登高代表着什么呢?重阳节登高的意义代表着人们怎样的感受?

  1、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2、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3、吉利之意

  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4、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5、登高辞青

  重阳节还是大自然中的节气之一,所以登高还有辞青的说法。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返回目录>>>

  【2】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登高的传统寓意:

  1、登高望远:登高习俗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登高远眺,开阔视野。在古代,人们认为登高可以接近天神,可以更好地观测天象,预知未来。而在现代,登高则寓意着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现状的反思。

  2、超越困难:登高习俗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超越困难和挑战。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便赋予了登高超越困难的寓意。

  3、驱邪避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认为是不利之数,因此重阳节有许多驱邪避凶的习俗。登高寓意着在登高的过程中驱除邪恶,保障平安。

  4、感恩自然:重阳节正值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通过登高习俗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登高的现代阐释:

  1、心理疗愈:在现代社会中,登高不再只是接近神灵的方式,更成为一种心理疗愈的方法。站在高处,人们可以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压力,让身心得到放松。

  2、健康锻炼: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登高成为一种良好的户外运动方式。在重阳节登高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秋景,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3、家庭团聚:在现代社会中,重阳节登高习俗也成为家庭团聚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节日里,家人一起登高,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时刻,使得家庭关系更加紧密。

  4、传承文化:重阳节登高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通过每年的重阳节登高活动,人们得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结论重阳节登高习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寓意和现代阐释。这一习俗既体现了古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现代人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对家庭团聚的向往。在未来的日子里,重阳节登高习俗将继续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传承下去。

  返回目录>>>

  【3】重阳节登高的由来

  说法1:

  重阳节登高,一般认为始于东汉。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靠近山岭的人家为免遭天祸,便纷纷登山避邪。而居住在平原的百姓,由于无山可登,就在重阳这天,在自制的米粉糕上插上一面彩色三角旗,用“吃糕”代替“登高”,用三角旗代替“茱萸”,以示登高避邪之意。久而久之,重阳登高的习俗便沿袭下来。

  说法2:

  登高是一种古老的活动,起源于狩猎活动,后来演变为娱乐活动。

  《梦梁录》卷五:“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北京地区登高比较盛行。《燕京岁时录》:“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静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重阳节后就到霜降了,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在霜降前上山采药材、剜野菜和狩猎,从而形成了登高风俗。北京有以攀登香山鬼见愁峯为乐之习,一在山高,二是秋高气爽。到西山看红叶,现在已成为旅游的重要形式。

  说法3: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说法4: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返回目录>>>

  【4】重阳节登高的好处

  登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登高还有助于防病治病。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飘尘和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阴离子含量高,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显然是有利于健康的。登山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当你登上高峰,极目远望,把壮丽的山河尽收眼底时,你那愉悦的心境是难以形容的。

  【5】重阳节登高注意点

  1、选择适合的登高时间

  登高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秋季清晨和晚上气温低,室内外温差很大,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容易诱发心脏病或高血压,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

  2、带上备用衣物

  出门前要先了解过登高地点的气候状况,并且要带上一些衣服,在登山过程中适当增减衣服。

  3、登高速度要慢

  登高和爬楼梯相似,容易对膝盖造成损伤。而且山上的路不同公路,比较崎岖,爬上速度太快容易出现意外。

  4、不要只顾看风景

  登山时要思想集中,不能光顾着看景不顾脚下。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走半小时就休息10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5、上下坡要掌握技巧

  在陡坡行走时,最好走“之”字形路线,这样可减低坡度。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这样会使膝盖和腿部肌肉承受过重的张力,而使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

  6、及时补充水分

  爬山费力,会让人大汗淋漓,随着汗水流出,身体水分减少。出门前要带上水,方便爬山过程及时补充水分。

  返回目录>>>

  【6】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 “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返回目录>>>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相关文章:

自我评价的意义11-05

登高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通用11篇)08-02

初中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登高》04-26

辩论赛的意义04-26

自我介绍的意义及方式04-26

圣诞节的意义是什么04-25

重阳节诗句10-13

形容重阳节的诗句04-25

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