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九九歌

时间:2024-01-22 11:05:18 禧雯 资料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节气九九歌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中国农历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有节无气,即农历的闰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节气九九歌,欢迎阅读参考。

  黄河中下游《九九歌》原文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河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七九开河,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夏至后,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首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各地歌谣

  四川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老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花开

  八九燕来

  九九耕牛遍地走。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陕西的九九歌和其他地区略有不同,第三句为: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其余相同.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枣强县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

  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蔚县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河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小花开枝头;

  八九筑巢燕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江苏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

  河边插杨柳,

  七九河冻开,

  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粟;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川西坝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数完九九,春花也就灿然了。

  江西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九燕来;

  九九归一,穷人翻身出。

  辽宁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棍打不走。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湖北

  冬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儿。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陕西

  头九温, 二九暖,

  三九、四九冻破脸,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 八九 过河洗手,

  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

  山西

  一九二九闭门插手,三九四九隔门喊狗。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拓展:

  九九歌的来源

  相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着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九九歌进一步演化发展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乘法口诀,一共45句,成为“小九九”。

  九九歌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齐桓公为了招纳贤士,设立“招贤榜”,可是贴出去很久都没人回应。一天一个秀才来应征,齐桓公很高兴,亲自带人迎接。秀才二话没说,背了一段九九歌。齐桓公听后哈哈大笑地说“会背九九歌就能表明你很有才学吗?”秀才答道:“会背九九歌确实算不上有才学,如果您对一个会背九九歌的人都以礼相待的话,天下有才学的人不都会来投奔您吗?”从此,贤士纷纷投奔齐桓公,齐国越来越壮大。

  九九歌的发展

  九九歌作为中华民族纯粹的民俗文化,历经两千多年依然经久不衰,再一次证明了历史沉淀的东西能够亘古流传。然而,作为80后的我们,也许还能依稀记得九九歌的内容,但是对于它的来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随着历史的发展,如今人们逐渐的淡化这些民俗文化。很庆幸,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都在并逐步扩大深化我们民俗的传播,相信在未来,像九九歌这种民俗文化一定可以继续流传发扬下去。

  九九歌的由来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乘法口诀的顺序跟现在正好相反,也就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为止一共十六句.正因为开头的两个字是九九,人们才把乘法口诀也称为九九歌.

  据说,在春秋时的一代明君齐桓公,为了广招贤人奇士,曾经设立了一个招贤榜,可是招贤榜贴出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应招,终于有一天,来了个秀才模样的人.齐桓公一听有人来应征,高兴极了.连忙亲自带人道招贤馆门口迎接.

  没想到,来人二话没说,开口就朗声背道:九九八十一、九八七十二、二二得四.背完了,向着齐桓公深深的作了一个揖.说道:大王,见笑了.

  齐桓公和他手下的人听完,都哈哈大笑,齐桓公问道:难道会背九九表也算什么稀奇?这就表示你有才学吗?

  来人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大王,会背九九歌也实在算不上是有才学.但是大王如果能对我这样一个只会背九九歌的人都能以厚礼相待的话,这样一来,天下有才学得人还愁不会接连的来投奔您吗?

  齐桓公听了,说:言之有理,那么先生就是我招来的第一位贤士了.从此,贤人们都分别来投奔齐桓公.齐国也越来越强大.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得信息,那就是,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发明了九九歌,照这样来推算,乘法口诀的前身九九歌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

  1、立春

  初开曦光灿暖阳,寒冬渐去韵犹长。

  冻蕊微绽荒野绿,稀疏枝头柳嫩黄。

  醉弄清风放纸鸢,羞待粉蝶戏花岗。

  情心已然怀春色,撷来新柔入心房。

  2、雨水

  雨落寒去乍暖时,嫩芽初上缀疏枝。

  花蕾无声鸟欢语,农家屋檐见燕姿。

  陌上依稀茵茵草,耕田归来说春迟。

  忙把千野播新种,笑声如歌过小溪

  3、惊蛰

  时报雷声大地惊,苏生万木醒百虫。

  烟霞轻罩蒙细雨,草色遥看郁青青。

  燕随和风当空舞,纸鸢纷飞白云中。

  煮酒唱赋赏新柳,盎然春意九州同。

  4、春分

  日垂赤道暖光照,昼夜分领十二时。

  江河开潮啸清爽,长天云淡煦风吹。

  北国风光悄隐去,万紫千红说明媚。

  更见轻衣舞俏丽,还将春色入相思。

  5、清明

  先饮寒食思贤忠,雪白梨花落清明。

  云色阴沉香烟袅,泪飞还说思绪萦。

  远山默默缭尘雾,苍松哀哀长风鸣。

  祖德宗功垂青墓;伟业自有后人承。

  6、谷雨

  布谷声声催农忙,暖雨频来好栽秧。

  浮萍茂盛生千绿,风吟雾润绽嫩黄。

  野岭遥看色烂漫,蝶舞花丛蜂衔香。

  戴胜鸟儿鸣桑树,春播美景寄情长。

  7、立夏

  斗指东南时序循,如岱远山深绿催。

  秀麦呲牙笑春去,蛙声初鸣报夏来。

  喜看农家遍锄地,欣指粮囤添新排。

  更挥樱鞭放长牧,还将静水弄鱼肥。

  8、小满

  风吹沃野壮青苗,麦稻初熟穗勾腰。

  云偎蓝天说温热,寒凉不觉渐隐消。

  鸥鹭翔飞湖照影,西窗听雨看色娇。

  醉斟明月空杯饮,紫云乡里乐逍遥。

  9、芒种

  争时还看农家忙,汗浸衣衫收麦粮。

  机声轰鸣奏丰韵,万顷浪动灿金黄。

  且将辛苦育新苗,好教心雨孕新芳。

  夕烟缕缕萦期望,犹待秋歌满村乡。

  10、夏至

  穹天日照北归线,白昼至极夜渐长。

  阴雨放任欺半夏,热风助纣纵骄阳。

  东莱旧人煮新麦,平阴大地祭祖忙。

  蝉声初鸣说烦躁,横舟钓月好乘凉。

  11、小暑

  小热已是天如火,稻淑千重翻金黄。

  牛闲南山石阴卧,鸟栖东海林中凉。

  孩童沐雨喜外出,情侣牵手月荷塘。

  花醒夜半享清静,风吹幽帘入梦乡。

  12、大暑

  昼如火炉夜烤墙,毒热何须有日光。

  农家苦累田中事,抗旱排涝个中忙。

  萤生腐草乱夜色,无常风雨弄禾桑。

  长夜烦心无清梦,庭院徘徊纳月凉。

  13、立秋

  万野千山花始落,临夜风凉报已秋。

  红叶零星留春梦,老柳微黄破绿稠。

  闷气循循无奈去,淡云飘飘爽清幽。

  陌上好看果园里,丰收喜悦满枝头。

  14、处暑

  天高云淡日渐凉,寒笛孤音柳先伤。

  秋风萧瑟疏枝影,烟雨阴沉雾迷茫。

  林苑幽深花色暗,雁欲南征鸣仓惶。

  年轮又将刻凝重,香阁饮泣是徐娘。

  15、白露

  晨草带露秋色茫,碧茵消瘦半萎黄。

  多有西风吹清月,秋雨飘零打枯桑。

  懒上南山觅菊影,对天观云雁南翔。

  几人暮年说豪迈,落叶归根思还乡。

  16、秋分

  阴阳相伴气清爽,雷声始收露默寒。

  鸥鹭嘶哑鸣霞落,荒野空谷鸦声残。

  蛰虫陆续归隐去,寂水始涸流影单。

  窃喜层林尽染处,风华正茂点江山。

  17、寒露

  群雁成排南下征,雀鸟深居少飞行。

  菊始黄华金光烁,枫叶漫山傲深红。

  北国江天寒露白,南国依然看葱茏。

  神洲奏凯丰收乐,华夏尽在欢歌中。

  18、霜降

  长夜孤寒风吹冷,千顷白霜掩秋翁。

  冰雨无情摧残菊,星辰寂寥望月宫,

  草木凌乱无人动,农家小院几绿葱。

  蹒跚移步篱笆下,俯拾落花默鞠躬。

  19、立冬

  孤寞寒烟落草蓬,百花已残叹凋零。

  大地尽褪艳鲜色,苍天冷云刷长屏。

  骚人低吟无新韵,墨客展纸情亦封。

  孤立荒野远山望,回忆旧时感温馨。

  20、小雪

  寒气薄雨凝紫氤,冷风啸鸣掠暗尘。

  碎雪飘零梅姿韵,霜挂绿竹摇玉筠。

  野山静默梦未醒,海涛汹涌弄阴沉。

  大地红妆芳菲尽,北国风光慨伟人。

  21、大雪

  鹃鸥不呜怯寒凌,江河失声冰玉凝。

  荔挺新芽绽嫩碧,虎心萌动情欲腾。

  苍穹多变宜应早,小饮浊酒敌冻风。

  撷来新梅酿清韵,独留春心踏歌行。

  22、冬至

  阳生初始长至节,小期十日即元旦。

  蚯蚓蜷缩待和煦,清泉渐流戏山岚。

  素洁冰天说纯美,飞雪俏舞罩宇寰。

  挥笔且把地作纸,画写斑斓好过年。

  23、小寒

  残柳垂枝凝冰霜,北风阵来透心凉。

  远山松鸣迎乱雪,佳人寻梅采暗香。

  玉阁帐暖情思蕴,妆台弄粉春心藏。

  尽赏初寒蓄长志,剑胆琴心写华章。

  24、大寒

  朔风飞雪锁北疆,红妆素裹看苍茫。

  江河涛声无奈去,冰封万里灿冬阳。

  相约野玩乐有趣,皑山雪原好风光。

  煮酒赏梅听春信,喜待百花激情扬。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详细介绍: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湿润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在此诞生了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也是起源于该地区。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像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中国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中国古人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廿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节气含义

  立春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中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

  雨水

  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惊蛰

  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春分

  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春分节气在时间段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即从春分日起至清明日前的时段,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传统四季划分是以“四立”作为起始。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交流传播,廿四节气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先秦时期便在各地流传。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即春分为春季的起始。“二分二至”中的春分还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清明

  清明,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谷雨,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一个节气,谷雨时节往往开始明显多雨。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中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秦岭是关系中国南北气候的山,它是中国重要生态屏障,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夏”意为“大”,“立夏”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到这时候已经直立长大了。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期间中国只有南方一些地方有夏季景象。立夏时节,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景象;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中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来说,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满”,是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北方地区: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的降雨量很小或无雨,并不如温度的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小满节气,往往是北方地区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在北方流传这样的说法,小满名称是因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因此叫做“小满”。

  芒种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农事耕种。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忙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中国带来海洋的水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中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西南季风也为中国带来降水,可影响到中国华南一带;当西南季风发展强盛时,也可深入到长江流域。南方雨季为4-9月,多雨的月份与热的月份同步。中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气候特征。芒种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中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地区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

  夏至

  夏至,是夏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夏至节气期间正值中国南方雨季,南方地区降水充足。北方的雨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秋之交,北方地区夏至期间降水较少。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小暑

  小暑,是夏季第5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中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由于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大暑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南方多地高温潮湿多雨。每年7月下旬(约大暑节气后),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约大暑至立秋期间,是中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白露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己;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季节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起始;气温法划分的冬季,表示天气寒冷了。

  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中国东南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大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意义不同。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比如,在廿四节气圭表测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大雪节气下雪量并不是最大。

  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日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沿海大部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在传统节气中是极冷的时节。在中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正所谓冬去春来。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尾牙祭与“大寒迎年”等。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节气九九歌】相关文章:

描写小雪节气的诗歌11-24

小雪节气南方习俗04-25

农谚节气(精选290句)03-26

霜降节气给家人的短信04-26

立秋节气小常识04-26

大寒节气是什么含义04-26

节气谚语之小满谚语04-26

秋分节气的由来是什么04-25

24节气小寒谚语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