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为何流传高考零分作文

2010高考 时间:2010-06-23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2010高考】
网络为何流传高考零分

高考作文应不应该有零分

仔细地阅读了这几篇高考作文,这些文章文字优美、想象丰富,展示了这些高中生的内心真实想法。通过分析,这几篇文章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存在对老师做法不服气的想法,二是存在对题目本身进行批判的情况,三是存在对目前教育现状不满的情形。总之一句话,这些作文都是批评性的作文。难道这就是被判零分的理由。再者,这些文章不拘泥于传统,说了许多同龄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向社会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恰恰说明了他们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思维。如果这些学生仅仅是因为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作文被判零分,从而与大学无缘。作为老师,你忍心吗?作为社会,你又忍心吗?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难道现在的文章还要符合"八股"的传统格式吗?所以说,文章不应该有统一固定的好坏标准。反过来说,就是再不好,也不存在零分呀,除非是一个字没有写。

专家恶搞高考作文折射公众对高考命题的审视

这些恶搞文章之所以引发人们热烈讨论,根源在于他切中了公众的一个心理:对于高考31年来,从作文命题模式、教学模式乃至应试教育本身那种一成不变的僵化风格的厌倦。陈家桥说,这种"厌倦"首先体现在命题的不够严谨,不够贴近现实,比如今年湖南的"踮起脚尖"、北京的"隐形的翅膀",都不够贴近现实,模棱两可,易把学生引入一种大而无当、形而上的想象中。高考命题和作文教学应该更具体,同时兼顾中国的文化传统,引导学生真正关注社会、关注公共生活。好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创造性,"应该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而不是引导大家都写那种道德宣誓型的文章。恶搞高考作文的做法有些极端,但也从侧面折射出,我们的高考的确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拍砖高考"零分作文"走红,该打谁的板子?

学生为什么会在极其严肃的高考中热衷于"另类"和"恶搞"?

◆其一,部分考生游戏人生,根本就没有拿高考当回事儿

从今年全国各地将近百万之众的学生弃考来看,"读书无用"已再次成为了民众的"共识"。而许多学生即便参加高考也不过是玩玩儿而已,故而并没有把高考当回事儿。所以会出现作文之信马游疆、胡言乱语,甚至攻击性语言侮辱出卷老师的事情。

◆其二,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失败

观乎这些"走红"的零分作文,形式上姑且不论,单从学生选材的角度和思想内容上看,大多显现出了视野狭窄、语言表达缺乏意蕴等。据此,我们就不得不问:这到底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还是语文素养出了问题?零分作文难道不正是对中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拷问吗?

◆其三,社会的"另类"热捧与引导所致

高考零分作文的出现,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必然有一个文化背景。我们常说,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而且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和猎奇心理。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往往缺乏甄别能力,沉溺于一些平庸文化之中,阅读泛滥,缺乏品位。近些年来,青春系列文学(以韩寒、郭敬明、张小曼、安妮宝贝等人为代表)、网络文学,娱乐文化、时尚文化都倍受学生青睐,相反,我国经典文化却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

反思"恶搞"式的零分作文泛滥背后是语文教育的空洞

初看起来,现在的作文题目确实要比过去那种必然会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结尾的题目生色不少,给予中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但这种表面上的丰富性,掩盖不住根底里的苍白无力。这种平面化、单向度、寡淡如白开水一般的作文题目,同样不鼓励应试者的独立思维与创造力。所有的考生都知道出题者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回答:它不需要别出心裁的理解,不需要作者内心深处的自我论辩与检省,也不需要对现实的考察与批判。考生只需像一个糊裱匠人一般,将一大堆华而不实的辞藻补缀成文,便可期待着赢得阅卷者的赏识,像一块经过程式化的流水线打造出来的模板一样,一举冲入那个名为"大学"的大熔炉。

虚假感情的泛滥最终会造成感情的匮乏,长年累月的冠冕堂皇却完全背离现实的道德宣讲,最终会带来整体性的风气沦丧。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从一开始就教导儿童掩盖那些也许脆弱也许自私但毕竟真实的情感,转向虚词大话,夸夸其谈,我们怎么能责备他们在脱离考试的桎梏之后变得玩世不恭,视道德准则如草芥?如果我们空洞的语文教育造就了一种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的文风,使优美的汉语失去了最基本的魅力,我们怎么可以指责当今的年轻人沉迷于游戏,而不去阅读书籍?同样,只要还记得那些装腔作势的高考作文,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含泪劝告(失去孩子的地震灾民)保持动人气氛"、"纵做鬼也幸福"之类的盛世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