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高考神话成全民梦魇

2010高考 时间:2010-06-23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2010高考】
不灭的高考神话成全民梦魇

2010-06-22 00:27:16燕赵都市网www.yzdsb.com.cn生源大战烽烟劲学生无辜很受伤不灭的高考神话成全民梦魇本报记者王小波旅游、免学费、奖学金,先抛出胡萝卜。不成?再来大棒,不给你准考证。黄骅市的部分应届初中毕业生刚刚被"威逼利诱"了一把。冀州中学提前录取学生的风波未定,盐碱地上的黄骅烽烟再起。表面平静的中考前后,一场空间激烈的生源大战正在各地上演。从扣准考证到被提前录取,各学校使尽了招数。在这场角逐中,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不断创造高考神话的强势高中。它们的神话效应被不断放大,反过来又给择校风添加能量,让教育更加功利,最终演变成全民梦魇。想参加中考为什么这样难6月19日,文文拿到了准考证,哭了。这块石头悬在文文心里一个月,现在终于落地了。文文是黄骅市智美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5月初,黄骅市组织了一次"尖子生竞赛",文文被选参加。半个月后,一个电话吓了文文妈妈一大跳。电话是黄骅中学打来的,说文文已经被该校录取了。"我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被录取了,我竟然不知道。"文文妈妈没有心理准备,学校告诉她,文文不用中考,可直接到黄骅中学报名。又过了几天,黄骅中学再次打来电话,给文文妈妈拉了一堆优惠清单:孩子可以参加黄骅中学组织的旅游,免费的;可以享受免学费,成绩优异者还可享受高额奖学金;可以进入尖子班,尖子班有学校最强的师资,尖子班学生宿舍4人一间,而普通班8人一间。文文妈妈不为所动。她有自己的算盘,文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如果参加中考,正常情况下,考上沧州一中没问题,如果发挥好,说不定还能上外地名高中呢。"如果不参加中考,没凭没据的,除了黄骅中学,谁还要?"文文上的是私立学校,接到通知后,妈妈继续让文文坚持上课。小伟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在赵家铺中学上学,这是一所国办学校,接到黄骅中学通知后,赵家铺中学就通知他不要去上课了。中考之前的一个多月时间,小伟被放了羊。提起这事,小伟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小伟也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校复习备考。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校呢?上级部门有什么权力通知学校,让小伟回家?"家长们说,被黄骅中学提前录取的学生有近300名,被录取的学生中,私立学校的孩子还可以自愿坚持在校复习备考,公立学校的孩子都被提前放了假。随着中考的临近,这些家长又心急火缭起来。原来,班上的其他孩子早就发放了准考证,而被黄骅中学"提前录取"的这些孩子,他们的准考证迟迟没有下落。向学校询问,学校说"是上面不给发"。6月17日,一些家长又来到黄骅市教育局讨要孩子的准考证,一位副局长说了声"我做不了主"。市招办负责人告诉家长,这些孩子的准考证"锁在机要室里,拿不出来"。这位负责人还苦口婆心的劝家长,他们的做法"不违规",最好让孩子去黄骅中学上学。家长无计可施,于是一起在网上疯狂发帖,"因为官网的转载,事情迎来了转机。"各发奇招抢生源6月20日凌晨,一些家长还举棋不定,他们的孩子乘上了黄骅中学的大客,前往北京旅游,北大、清华此行是目的地。"看来,折腾半宿的孩子,想考也考不出好成绩了。"一位家长感叹。这是中考前一天,当天学生们还填报了志愿。文文和同学们被告知,志愿表上只能填报黄骅中学和新世纪中学。这是黄骅市仅有的两所高中学校。不过,领到准考证,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已经是胜利在望了。经此一番折腾,部分家长不免担心,自己的孩子中断了复习,情绪也受到影响,这些会不会影响他们考试发挥?这些家长为何舍近求远向往异地中学?他们说,是因为不想拿孩子前途当赌注。"黄骅中学每年上名校的有多少?上一二本的有多少?你看看那些外地名高中,每年有多少人上名校?"他们想不明白,黄骅市处心积虑地要把优质生源留在黄骅中学,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黄骅市招办主任吕广昊没有正面回答家长们反映的准考证被扣事件,吕广昊说,现在准考证都发下去了。"应该好好治治乱招生问题。"吕广昊大倒苦水。他说,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严禁异地招生,但现在各地挖生源现象愈演愈烈。中考还没开始,黄骅市的一些"尖子生"都收到了3份以上的录取通知书,这些来自外地的强势高中无一不许以诸多优惠。"这种掐尖的办法,一个县市的优质生源基本上都被挖走了,黄中的老师再努力,能有多大效果?"吕广昊认为,异地招生禁而不绝的根源在于,没有人卡高考报名,如果严禁异地报名,哄抢优质生源的大战或许就不会一再上演。在计划招生年代,黄骅市每年只给沧州一中供给3个名额,那时的黄骅中学正处于自己的鼎盛时代,有学生走入清华等最高学府。但到了上个世纪末,计划招生土崩瓦解,黄骅市每年要流走四五十名优质生源,近两年,黄骅每年流走约100名优质生源。于是出现了家长们说的考清华削光头现象。这些情况为今年教育部门出此下策埋下伏笔。某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4月,黄骅市开了教育动员大会,一位市领导在会上讲,一面要狠抓教育质量,还要下大力气去抢生源,对引进优质生源的予以奖励。生源争夺中不断冒顶的神话对于家长的质疑,黄骅市的一位"老教育"人心里酸酸的。他反问,"如果把黄骅中学和那些学生对调一下,三年下来,你看是什么结果?"他认为,这些年来,黄骅中学高考难现昔日辉煌,是因为初中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流失到外地强势高中去了。这种情况,逼得大家都来抢生源。有的学校还给老师分配了招生指标,特别是优质生源。奖励是必要的,差生出钱养好生早已成为惯例,本应该平等接受教育的孩子,身上被贴上三六九等标签。为了拔高升学率,一些学校先前是限制成绩落后的学生报考,现在成了提前将成绩优异的学生收入囊中,不让他们报考。当然,功利化的手段还不只这些。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公立高中严禁办复读班,事实上,各地的公立高中招收复读生早已见怪不怪。特别是那些高分落榜生,成为一些名校竞逐的"香饽饽"。河北省某年的一位文科状元曾一度为媒体津津乐道,也为她毕业的学校增光添彩不少。一家媒体曾经以赞美的口吻写道:"尽管她当年的分数上也可以上一个不错的一本了,身边的很多人也不同意她复读,但她很执着坚持,'我就差那么一点点了,复读一年,说不定能考上北大。'带着北大的念想,她走进了有着'河北省魔鬼学校'之称的某中学,这里每周都有周考,每个月都有月考,除了休息的时间以外,几乎没有时间干其他事情了。高手林立,激烈的竞争和半军事化的管理,把她心中那点坚强的意志磨炼得更加坚如磐石。"不少教育界人士心存疑虑,这位状元是石家庄人,以她复读的身份如何进了异地的公立高中?但在状元的耀眼光环下,这些都微不足道,正应了成王败寇的古训。在这场你来我往的优质生源争夺战中,一个个神话传奇般地屹立起来。从比拼状元到比拼进入著名高校人数,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被不断刷新,捧着一堆堆数字,媒体开始挖空心思地解读某某中学现象。一些地方经济并不发达,高考却屡创神话,某某学校成为金字招牌。当地还趁势提出"教育兴市"、"打造教育高地",从扩建到各方面给予学校优惠,以期创造源源不断的辉煌。于是出现了外地学生争相排队前来求学的盛景。媒体热捧,领导频繁视察鼓劲给予奖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名校获得了诸多资源,呈现赢者通吃的局面。通过划分数线来交学费的办法,分低者养分高者,通过名校办民校的办法,这些学校又获得了很强的资金筹措能力,甚至不依赖于政府投入也能拥有强大的造血功能。但在一些教育专家看来,这些辉煌其实已成怪胎。神话背后,危险已然逼近。河北省一位政协委员不无忧虑地表示,很多地方的初级中学办学条件还不如十几年前,小学班容量大普遍,这些地方却在扶持某一所名校,有多少学校都在为这一所名校牺牲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斌贤说:"政府如果投入巨额资金搞一个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则会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拉大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使得教育资源合理分布的难度变大,与国家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一致。此外,政府对一两个学校超常规的投入,使得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被打破,成了小船和航母之间的竞争。在一些贫困地区,还会使义务教育更加贫弱,加剧教育的不公。"谁在为生源争夺吹号擂鼓学校之间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加剧了群众对教育的不满情绪。一方面,人们对择校之风痛心疾首,另一方又裹挟其中趋之若鹜,生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战略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政策导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热衷于搞示范、搞评估就是其中之一。在大学里搞"211"、"985",在中学里搞"重点高中"、"示范高中",本来想通过榜样来引领发展,榜样们却排斥其他学校,成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始作俑者。"均衡化不是让那些已经形成优势被神化的高中变差,而是从经费配置等各方面促进其他高中的发展。在生源问题上,政府应当当好裁判员,通过就近录取等办法,来制约跨地招生。但政策必须整体设计,在最大限度保障民众选择权的基础上,避免有空子可钻。"孟繁华表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连生认为,改革学校评价制度,引入"教育增值法",至少可以缓解择校和生源大战现象。目前的考核都停留在绝对结果,即升学成绩上。家长以此来评价学校尚情有可原,政府和教育部门拿它来作为考核指标,实属不该。如果考虑学生进来的状况,和他们出去的状况,以及他们的家庭背景,通过函数模型的方式来计算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增值,以此来确定对学校的奖惩,这种评价模式更为科学。在袁连生看来,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择校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并不是一个教育学术范畴问题,实则是利益问题在作祟。"被神化了的中学容易成为政绩。因生源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