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0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2010高考 时间:2010-06-25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2010高考】
福建省2010高考优秀点评

有睿智哲思,但过于"炫示"★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这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十分必要。这几年福建的作文题较新颖抢眼,题目貌似平实,其实有深意寓焉,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今年高考作文提供一则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话题的引子,这材料只有故事没有观点,要考生自行提炼观点,这就要先读懂材料再深入思考。新材料作文允许多种立意,多角度思考,我们可以从格林兄弟不成功的角度说,如"行百里半九十""功亏一篑";也可以从《格林童话》本身来说,《格林童话》的发现说明了经典的文学作品价值的巨大以及社会重功利轻人文等等;再从格林兄弟的朋友的角度说,说明文学价值是客观存在,而被发现被认可却是主观的偶然,这里有偶然与必然的哲理。这个例子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因为我们从惯常思维出发,乃至一条胡同走到底。要习惯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试一试。要知道,社会进步是靠创新来推动的,要别具匠心勇为天下先,才可能采撷到鲜花和果实。从2010年优秀作文看,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表现为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此次作文可看出考生们的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同时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何妨让思维转个弯》一文提出了"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观点新鲜,这是因为作文题激活了他们的顿悟思维,这思维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平庸作文的思维是惰性的、被动的,很难悟出深层含义。《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也深刻地指出:"实用主义的发展迷惑了我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于机件般的冷酷言行,我们忽略了美,遗失了真,摒弃了善,似乎惟有孩童依然未忘记那颗心"。这是一种批判思维,切中时弊,能发人深省。《偶然?必然!》一文说:"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意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全文做到了语言与理趣的有机结合,充满了睿语哲思。《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动情地说:"翻转属于自己的硬币,找寻其另一面价值,事物的其他价值会为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同时在议论中说话不偏,说理不拗。仔细品味,便能发现此文在语言的辩证性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学生借鉴的东西。《站对人生的舞台》说:"人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许多人只是站错了舞台,才使短暂却珍贵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看不到出路的角色上。"似乎有诗的敏感,可触摸和敏感、敏锐的诗性,它启发了我们的心志。《只待蓦然回首》一文说:"智慧女神的光芒更胜过幸运女神的眷顾。"也有一点睿智哲思。《驭思,轻吟韵调》更是如此:用诗意生动的画面、带有哲思的语言呈现出自己的情感色彩。《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写他的爷爷,全文看似离题,与此次作文风马牛不相及,颇有套题、宿构之嫌,但结尾却有一句话:"只消一阵风,一句话,尘封的梦便会汹涌而至,重新拾起,为时未晚。莫再错过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回今生的这一次擦肩而过。"有一点点暗扣材料的主旨,相当"狡黠"。其次,追求华丽,巧于"炫示"。好文章真表现是质朴、自然。这本是为文的至美,巴金就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但是,质朴、自然的东西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人心。可以看出这些优卷另一特点是"炫示"。所谓"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示思想,炫示积淀,炫示语言。从这次入选的高考优卷来看,几乎全是"炫示"。当然,有思想,有积淀,有美的语言也不是坏事。能着力营造充分体现其才华的、使阅卷者认可和赞赏的地方,也是一种能力。但所有的优秀卷子都如此,阅卷者的偏好和眼界就需要认真商榷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今年的优秀作文一出,明年必定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刮起一股"追求华丽"的旋风,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们多年的忧虑。中学生写作需要的是真感悟、真感情,在议论中运用大量绚丽的语言,就显得花俏。有的虽然广征博引,中外古今例子信手拈来,炫耀自己的文化积淀,但论证总在一个层面上滑行,此是议论文大忌。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些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不可能没有吧!更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一考生写《士运论》一文,居然用文言文写就。中学生以"文言"写作成名,始作俑者是2001年南京的蒋昕捷的《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后,中学生用这种文体写作的也就颇有其人了。但往往让人不能卒读更不要说"耐读"了。此文我读了数遍,颇觉此文论点游移,前后相左,从义理、考据、辞章上看实在并不高明,行文的逻辑有些混乱。全文看上去颇似明清的八股文,但八股文写作,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一种逻辑关系。起即是提出问题;承是分析问题;转则是换一个角度,甚至是从反面来进一步分析"起"所提出的问题;合则是对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但此文起、承、转、合并不到位,论点不鲜明,也无新意。现在且不管它是否高明,我只问阅卷者为什么要推崇它。提倡文言写作,这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什么意义?当下,哗众取宠的作文比比皆是。才华从来不应限于文采与个性。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一代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厚度,才是最根本的。文章追求文采,这是对的,但不能哗众取宠。有文采,绝不仅仅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辞是相互依存的,就真正的意义来说,美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准确、得体、通顺,还是第一位的。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写真实、本色、纯净的真情文!不知阅卷诸君有同感否?超越材料拓展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余岱宗2010年福建省高考作文,是给材料作文。从部分优秀作文来看,这些高考作文之所以能胜出,首先是对材料理解得透彻,其次是善于整体性地把握材料,洞察材料的意义;再者是善于超越材料直接概括出的意义,利用相似性联想,将意义延伸到其他领域。优秀的作文,往往是既能扣住文章的内在含义,又能拓展材料所给定的意义范围。比如《尘封的梦,重拾未晚》一文,就突破了材料的限制,将材料有限的意义扩大化。材料中只有一次偶然的发现,并且这一偶然的发现,让本已经没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变成畅销儿童读物。而所谓"儿童读物",在《尘封的梦,重拾未晚》中,变成了爷爷的南音之梦。具象的童话,其对应物,成为爷爷个人化的爱好。换句话说,这篇文章其潜台词是爷爷私人的爱好,其重要性不亚于风行全球的畅销书,这是意义第一层面上的拓展。意义第二层的拓展,是材料仅有一次偶然的发现,而在此篇文章中,爷爷对自己的南音之梦却不停于一次发现,琵琶一次次被"裹上一层层死寂",梦想也被一次次"尘封"。而这篇文章的好处,还在于,作者告诉我们,美好的梦想,其本身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哪怕不断遭受冲击,哪怕生存的奴役再残酷,爷爷的"尘封之梦"都作为一种力量潜藏内心。这样,"发现梦想"的意义就转入"保存梦想"这一层面上。而被"保存"的梦想,告诉我们,梦想被摧毁仅仅只是一种假象,梦想的种子总是要发芽的,爷爷总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再次自我发现的,爷爷会因为不断的自我发现,而让自己音乐生命的价值不断升华。这样,就从材料中有限的"一次发现"发展为作文中的"一辈子的发现"。这还不够,文章还有第三层的意义,还有更令人感叹的意义发现。那就是在资料中,所谓的"发现",是"一个朋友"让《格林童话》成为全球性的"畅销书",这样的材料,多少暗合了今天人们对所谓"成功"的渴望。而此篇文章,却带着悲凉的意味,爷爷一辈子对音乐的召唤,并没有带来"成功",到死都带着遗憾。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爷爷又是幸福的,因为正是音乐使他的一生获得特别的意义,也得以在文章中获得特别的书写。就这样,以"尘封"为关键词,抓住"发现"的内涵,用一个远比材料中的"故事"更富有人生哲理性的"爷爷故事"超越材料,站在材料之上,将材料中的"浅意义"演绎为爷爷音乐命运中所包含着的"深意义"。记叙性的《尘封的梦,重拾未晚》其实要比其他优秀作文中议论性文章更具有多层解读的含蓄性。这样的文章,是将材料中简单的意义,通过故事来加以"情感化""多层次化",从而走向更深沉也更深刻的境界。所以,我强调,特别优秀的文章,是能够将并不见得太深刻的"材料"活用起来,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再投射到具体的表述中去。当然,议论性的优秀作文,也是要站在材料之上的。议论性优秀作文同样也不是机械地运用材料,也不是对材料做紧紧"扣死"的解答"应用题"式的写作,同样也是利用材料,超越材料,去一个更富有自我理解自我表述的境地里发现某种意义。议论性文章,比如《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亦可见其"意义的超越"。这篇议论文章,不是简单地关涉"偶然的发现",也不是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之关系"上展开,而是直接将主题伸长到一个更富有启示性的问题上:"格林兄弟为何见不到笔记的童话读物价值?"文章其实是假定了格林兄弟找真理找律条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为什么如此努力,收集了大量童话故事的研究者,竟然对资料的审美价值熟视无睹呢?是的,就是抓住"熟视无睹"这个关键点,文章展开质疑,质疑格林兄弟的价值盲区。更可贵的是,文章不仅仅满足于对格林兄弟的价值盲区这一个别性的问题进行深究,而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