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大学,家长要考虑的五大因素和顺序

2010高考 时间:2010-07-06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2010高考】
报考大学,家长要考虑的五大因素和顺序(中国大学网 www.unjs.com)

――以财经院校为例来做说明

本来是周末休息,可朋友的孩子今年高考,马上要报自愿了,要我帮着出出主意,这一上午就是两拨现场答疑,还有电话里远程咨询。几轮交谈下来,觉得社会上还真有这方面需求,毕竟我这是在大学的院里呆了三十多年,琢磨这报考的事儿算是挺在行的,听了我的说明后,这见过面的家长和学生大多觉得还是挺有用的,"深受启发"倒不敢当,但多了个参考是起码的。与此同时,也感觉到总把时间用在这种咨询上,重复地讲,真还有些应付不过来,那就干脆把我的想法写出来,给有孩子报考大学且愿意向我提问的人们垫个底吧!人家杜甫老先生大庇天下寒士,用的是意向中的广厦,我无广厦,面对的也不是寒士,就奉献一篇小文吧。考大学得琢磨点啥问题?说得文气点,得考虑哪些因素?我这么些年总给人家当参谋,觉得有至少得有五个方面呢,下面就一一道来,是按照我认定的重要程度为序。第一个因素首先是孩子要学习的领域。将来这孩子想做什么,得有个大概的选择,是搞工程还是去行医?是当律师还是鼓捣财经?是喜欢文学还是偏好艺术?当然从大道理上讲,所学专业也不一定就都跟将来的职业挂钩,也有不少年轻人志存高远,只是想在大学里充实提高自己,念个哲学啊、数学啊什么的也并不错。只是中国现在还处于这么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数学生的"大学所学"和"将来所业"还得有相当的联系,因而学习领域的选择还挺重要的。不过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领域,还没说到具体的专业,可以说是先要考虑"专业群"。如果孩子自己没有什么主见,那家长倒是可以跟着掺乎掺乎,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所选的学习领域最好是宽一点,这样将来回旋的余地能大一些。我在财经院校呆的时间长,可能是专业偏好吧,总觉得在财经领域里学习就挺好的,将来无论是在学界、政界,还是商界,都可以施展才华。年轻人改主意快,如果他们职业兴趣变了,进退转都比较方便些。专业太窄了不大好,孩子还在成长过程中,这将来从事的职业还说不一定呢,一下子就定死了,将来再变动起来就特费劲,转行的各方面成本都特别高,人生苦短,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容我们来回折腾?举个极端的例子,你现在对波斯语感兴趣,非要学它不可,可这语言已经"死"了,在现实中用处不大,将来毕业后可以去工作的地儿不多,要选它,就得事先想妥了,一旦走进去,就等于进了大峡谷,等走到一半时再后悔,那就不好办了,退出与继续前进的成本可是差不多,等于做了过河小卒,到时候恐怕只有拼命向前了。当然专业也别太宽了,宽到了没什么边的程度,也是很麻烦。比如,除非就是特别感兴趣,喜欢思辨,有其特长,否则就别去学像哲学这一类的专业。哲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是人生的学问,是最大的学问,是最有用的学问,可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反而使许多人感觉哲学很空,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一些的人眼里,特别是在搞技术、搞工程这些摆弄真枪实弹的人眼里,学哲学真跟什么都没学差不太多,大伙肯定还记着《围城》里赵辛楣讽刺方鸿渐的这句话吧?钱钟书老先生洞察世事人情,借书中人物把话说得很实在,我们可是不能不三思而后行。专业太宽了,一般人觉得你好像没学过什么,那也是个麻烦,没有多少可识别性,就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我想劝家长的是,如果孩子自己有特别强烈的专业意向,就最好不要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一是你的想法不一定对,再一是即使你对了,强制性地去要求孩子做,效果也不一定好。正像现如今孩子搞对象你不能强迫人家一样,这读书其实也是如此,非得让孩子读个他(她)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专业,结果可能是会是灾难性的,弄得孩子根本读不进去,有的最后还是转向了自己所要走的路,或者是考研时转专业,或者是要求转学,有的还会要求退学重考;还有的在所考中的学校里将就着,但对所在的专业根本不上心,只去读自己所感兴趣的书,名不符实地出了校门;最惨的是,把孩子学习的劲头给伤着了,什么都不愿意学了,只是混上个四年了事儿。接下来的第二个因素,是孩子的学习时间长度。孩子这书准备读学多长时间,或者说,是孩子学习的计划,再大点说,就是学习上的志向,这孩子打算学到哪一步?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这对选择所学专业挺主要的,如果孩子学习的时间长,那本科时就要打基础,所选的专业就可以不那么专。比如将来想读经济管理类的博士,那本科时就可以选择读经济学,或者读数学,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搞金融啊、会计啊这样的专业。这经济学对搞管理的人来说,就像物理学对搞工程的人一样,基础作用很实在,本科时打一个好的底子很重要。那么为什么说还可以选数学呢?国人中有不少人对经济管理有一个误解,以为这经济管理是读文科,或者进一步说,是读社会科学,数学好不好不要紧。其实现代经济管理所用的数学并不少,有的专业用得比工程还多呢,而且经济管理要面对的往往是随机现象,用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可以会更多一些。现在国内的大学里,数学教材其实多是适用于工程专业的,那是五十年代工程建设得多,大学专业也是以工程技术为主,就造成了这一格局,这么些年,教材中的这一偏向并没有改过来。现在中央财经大学经搞了经济学试验班,用的是国外知名大学经济系的数学教材,英文原版的,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的家长说,我孩子将来并不想搞学问,干嘛要读博士啊?这也是一个认识误区,以为读博士就是得去搞学问,其实现代社会发展了,搞实业的人,特别是实业中的高层人士,读博士出来的正经不少呢,就是国家机关现在招收公务员,博士去考且考中的也不少啊,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高层次人才,商界和政界也需要博士的,只读到硕士,将来的竞争力恐怕有些不够呢,即使是女孩子,也得想法多读点书。还有一点,读书还是一气呵成的好,等到以后在职场感觉到了压力,再回过头来补课,所花费的代价可是要大得多。我们都还能想起当年恢复高考时的情形,不少年轻人及其家庭面临着一种选择:一是在工厂工作,有钱挣;再一是去读书,听着不错,可还得家里撘钱。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读书这条路特别地优越,可二十年后,当年上班的有不少下岗了,而选择去上学的人呢?总体发展相对要好不少。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当年是上不上大学的比较,现在和将来可能就是这大学上到什么层次的比较了,所以这学位读到什么程度还是现在就需要好好拈量的,不同的人生规划,会影响到以后的实际结果,凡事预则立嘛!至于有的孩子因各种条件所限,就是只想读个本科然后去工作了,那就得考虑四年后谋职的事儿。以学财经为例,那专业的选择就得比较"微观"一点,就是说,离经济学啊数学啊远一点,而是在经济管理类里面,特别寻一些就业相对容易的专业来读,到时候一下子就能跟用人岗位对接上,像保险、税务、经济新闻等等。选择中第三个因素要考虑的是孩子有没有出国学习的打算?是否出国这一点对报考学校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个出国学习的经历,那么就得为这个做准备,看看哪些学校的毕业生(甚至在校生)出国学习的机会多,这是选定学校前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现在国内大学纷纷跟国外大学搞合作办学,有的在本科时就有交换学生项目,去欧洲、去美国的都有,本科时有了到国外游学的经历,半年也好,一年也好,将来报读国外的研究生就相对容易些,国外大学对这种经历比较感兴趣,如果在所交换学校的学习表现不错,那就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相比来说,外国学校对他们自己的学校信任度较高,而对中国大学了解的程度仍然不够,所以更愿意用他们国家学校的评价来鉴别申请者。现在还有不少高校跟国外院校搞所谓双学位项目,同样是四年时间,两年时间在国内大学,两年时间在国外合作院校,因为事先对所学课程进行了沟通和调整,国内两年所学课程是国外合作院校所认可的,于是这四年时间就可以拿到两个本科文凭,两个学士学位证书,对于有经济条件和学习能力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双学位项目的好处还不止于本科阶段,一般来说,在国外大学拿到了本科的文凭,下一步申请读硕士,就更容易了,甚至比国内的知名院校还容易,因为我们大学现在的知名度多数还局限于国内,一到了国外,就不如人家自己的院校知名了。这里,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们从一九九七年就开始这种国际合作的尝试,现在已有六个国家十多所院校的双学位项目,其中跟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德国美茵兹大学、英国萨里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合作都很成功,这在学院网站上有专门介绍,可以作为了解这类办学项目的一个窗口。也有的家长很聪明,他的孩子即便不打算出国,也特别注意学校的开放办学态势,他们知道现在我们教育的开放的必要性,知道怎样更多地从这开放中为孩子们争得利益。这三个因素都考虑过了,第四个因素才好来考虑对学校的选择。一般人都是上来就问怎么选学校,把选学校当作了第一个因素,其实得把上面三个因素都考虑好了,来选择学校才会更靠谱。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填报哪个学校要挑选这个学校的主打专业,看这个学校是靠什么支撑的。比如,到中央财经大学,就尽量读金融、会计和财政,因为这三个专业在中央财大是一直都很强的学科,而想去对外经贸大学,就最好去读国际贸易专业。一个大忌讳是重学校名声而轻专业水准,有了个名气好一些的学校,即使是去读相对比较弱的专业也愿意,以学校而不是其优势专业为要,可能在外人面前脸上有光,其实这并不是在占便宜。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别把学校看成一个整体,而要对学校进行专业的分析,强中有弱,弱中有强,你所要选的是强,不仅学校要强,专业更要强。有的人说,学习的氛围很重要,跟什么人在一起学习很重要,这一般来说是对的,但可能会存在强学校中弱专业与弱学校中强专业的比较,这需要家长和学生认真地分析,弱学校的这个弱,是不是弱到了影响它强专业发展的份上,而强学校的这种强,是不是强到了足以拉动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