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高分学生为何会成为一种“商品”

时间:2021-12-27 14:40:53 高考热讯 我要投稿

教育时评:高分学生为何会成为一种“商品”

  在我国,不管是大学也好,还是高中也罢,都以能招到高分考生为荣。一些学校更是不惜“重金”,千方百计地收罗高分考生;要是能招到“状元”,就顿生豪情,敲锣打鼓,四处宣传和炫耀,唯恐他人不知。于是,高分考生就成为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成为学校和社会追捧的对象。高分考生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商品,可以买卖,也可以讨价还价,甚至还可以转让。

教育时评:高分学生为何会成为一种“商品”

  于是,一个疑问也就接踵而至:学校争抢高分考生的动机是什么呢?根据调查,80.5%的人认为是因为学校“试图通过高分生源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吸引力”。高分考生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张张“名片”,一个个符号,成为学校“贴金”和“吸金”的对象。

  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而“高分考生”和“状元”,就是一种典型的`符号。学校之所以认可这些符号,是因为它们相信公众的脑海中存在着一个潜在逻辑:一个能够吸纳“高分考生”的学校,必然有可取之处,也肯定是个好学校。在此背景下,各个学校才会争先恐后地投入到“高分考生”的“抢购”中来。

  然而,现实果真如此?笔者的一位初中同学,因为中考成绩特别优异,被本地一所非重点高中重金“挖走”,成为该学校的“形象代言人”。三年过去了,不管是从高三学生的整体状况,还是这位同学的个体表现看,这所高中都难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可悲结局。毕竟,一两顶高分考生的“帽子”,承载不起学校的奢望与浮夸。

  其实,“符号”本身就是把双刃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挂羊头,卖狗肉”就是人们对“符号”的不满与批判。高分考生被“买”进校园之后,确实会给学校带来种种实惠。可是,一旦忽视对他们的后续的教育和培养,三年或者四年之后,“高分考生”泯然众人矣或者沉沦、堕落了,人们对学校的指责就在所难免:那么聪明、优秀的学生,进了那个学校之后,被毁了……

  教育的功利化让“高分考生”成为一种可供人们消费的“符号”,成为一个可供学校和社会切割的利益大蛋糕,许多人都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各取所需,收获颇丰。而高分考生却成为了受害者,他们的的权益谁来保障,他们的人生旅途谁来领航?(作者:杨朝清)

             (责任编辑:卜范龙)

【教育时评:高分学生为何会成为一种“商品”】相关文章:

让「教育·学习」成为一种享受01-20

时评:博士参加自考高学历者为何青睐低文凭01-21

时评:高考作文命题能否成为“多选题”07-30

白领为何会成为职场透明人01-15

债券基金为何成为资产配置热点04-07

加拿大留学为何成为移民捷径10-16

教育时评:艺术教育须去功利化07-22

英国留学:伦敦为何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城市10-24

教育时评:谁让印刷模糊了高考公平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