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时间:2022-12-29 13:30:44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精选2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精选20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

  《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典礼,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新老师的到来是一个开始。他们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这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的僵硬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他们的信条必须成为我们的准则,我们要按照他们的规定去做,我们要规矩,要遵守一切他们定的约定,没有反抗,不准反抗,这个世界他们会比我们更懂。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念与传统,将我们的思考与思维都关起来了。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变得没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我们与其他人一样,像古板的木头,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我们变得成熟稳重,成为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这或许就是这个世界的残酷,我们都无法改变,一个自由的灵魂就这样被鞭打。

  《死亡诗社》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会去思考我们的现实社会,似乎也在给我们更多的枷锁,我们这样原本应该绽放更美丽青春的我们就这样被屈服于这个世界。但是,我们的灵魂应该要保留那自由的本性。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2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名字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然而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后,留下的却是感动与震撼。《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其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画面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的.强大威慑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一个叫基丁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

  基丁老师与其他老师相比,最不同的便是他那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就是撕书。他让同学们不要顾虑,不要因为那些是伟人的话而深信不疑。他崇尚自由,不依照课本循规蹈矩,还让同学们站在讲堂上,教导同学们要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他也从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而是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领会学习的真谛。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尼尔的,爱好学习戏剧和表演,基丁知道后鼓励他要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料,尼尔的父亲坚决反对尼尔的想法,只想让尼尔一心学习,考上哈佛,以后做一个医生。然而尼尔不想走父亲所安排的路,但无奈之下只得听从父亲,尼尔找基丁诉说心中的苦闷。基丁多次找他父亲谈话,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尼尔以自杀的方式向父亲做出最后的反抗。而基丁也因为“教唆”学生的缘故,遭到学校的辞职。

  整部影片的高潮我认为就在最后基丁离职的时刻。他之前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的将自由的种子种在了学生们之间。在他临走时,他的学生们都站在了讲台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送别这位可爱可敬的基丁老师。

  虽然基丁老师无法再带领他们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是我相信他的学生们一定不会辜负基丁的那一片心意,他们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3

  《死亡诗社》是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励志片,这部高评价,高口碑,高内涵的佳作除了得到业界的追捧和赞誉外,也把热爱诗歌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观影人的心中,让更多人喜欢上了诗歌,让更多人奔赴了诗歌行业,真正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的好作品。

  其实说到底,那所谓的诗歌其实就是一种美好精神的化身,那是一种深藏在世人心中燃烧不息的自由之火,这种精神会让人的精神得到解脱,会让人的灵魂得到解放,会让人的生命得到重生,所以它对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打破传统,冲破教条,追求自由,摆脱束缚,发掘自我,发现本我,饱含激情,充满热爱,这就是所谓的死亡诗社,一个永远向往自由的,一个永久追求自由的,一个永恒实现自由的团体。那么真正的《死亡诗社》到底是什么呢,看完电影后我们就会明白那是一个优秀老师想要传递给学生的优秀品质,那也是一群有志青年想要突破社会教条,想要打破死板教学的顽强反抗。

  庄严肃穆、纪律严明、传统压抑的高中生活让学生们苦不堪言,这种压抑沉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变得越来越死板,越来越忧郁,越来越迷茫,可就在这时候,一个拥有自由灵魂的老师出现了,这让身处深渊的学生们看到了光明。基延老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他一直在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他也一直不厌其烦的鼓励学生要找寻自己的声音,要感受自由的灵魂,他甚至让“死亡诗社”从新在学生之间活了起来,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了自由的真谛,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基延确实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或者说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

  而那群活在“模仿、恐怖、颓废、污秽”这四大信仰下的学生呢,面对基延先生所传递的自由,针对基延先生所描绘的激情,他们像身处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样,一直在疯狂的汲取着这不可多得的甘霖,一直在拼命享受着这难以获取的激情,着实是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和解脱。

  这就是《死亡诗社》,一部充满激情,充满自由,充满青春的诗篇,它值得我们吟诵,也值得我们讴歌。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4

  假期中我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这部名字有些恐怖的电影却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其中关乎师生情,同学情,还有主人公们那份对文学的崇高热忱……

  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沉闷而教条的贵族学校,直到一位诗歌老师——“船长”基丁来到了这所学校。他以他独树一帜而又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迅速获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他们发现基丁老师曾是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学校秘密组织中的一员。不循规蹈矩的学生们决定重新创立死亡诗社,每天晚上他们都到学校的山洞中朗读诗歌,直到一天他们中的一员在校报上以“死亡诗人”的名义刊登了一篇激进的文章。学校决定对此事进行调查。随着成员尼尔在父亲的压力下自杀和另一个成员卡梅隆的告密,学校偏执地认为是基丁老师错误引导了他们,师生们也只好悲伤的分别。

  基丁老师虽然遭到学校开除,但他用他的热忱和激情带给学生们的深远影响却是难以磨灭的。他的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如同普罗米修斯带给黑暗人间的火种一样,使这个毫无生机的学校重新充满活力。

  基丁老师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卡匹迪恩”,在拉丁文中即“珍惜时间”的意思。他希望学生们在学生时代能够珍惜宝贵的时光。影片中基丁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了学校的'照片墙。当尼尔等人看到一个个手捧毕业证书和考了高分的试卷的往届学生时,却被告知他们在毕业后过着枯燥而乏味的生活,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他们在那里反复朗诵“卡匹迪恩”,也正是在那一刻,他们真正理解了诗歌。

  基丁老师教会了学生们突破常规。他不希望学生采用课本的理论方法来欣赏诗歌,为此他要求他们撕掉书中这部分内容,因为在基丁老师眼里,诗歌是要自己去体会的。他带领学生在院中随意做他们想做的动作,抑或是在广阔的草场上踢球。

  基丁老师的课堂在外人看来总是疯狂而无所约束的。但或许也正是他们的“疯狂”和对自由的追求,才使他们真正明白了诗人并不是只会写韵脚的自娱自乐的文人。他们理解了真正的诗人是怎样的,在走路时,他们是舞者,在绿茵场上,他们是斗士,他们是自己思想的创造者,他们珍惜当下,而又歌颂死亡。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全部,或许这就是死亡诗人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5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6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理解了他,开始勇敢地应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我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透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好处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好处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我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我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

  自我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齐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能够借鉴的地方。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7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8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先生在课堂上也引用了这一句,他鼓励学生们别陷入这种境地,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Oh captain,my c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是终点也是起点。叙利亚诗人尼尔多斯在他的诗中曾表述道: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梦想,那么你永远不会梦想。听起来像是悖论,但这种矛盾性不也让我们的生活慢慢和自己相聚吗?

  即使愚蠢,即使另类,但只要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这个梦想就是有意义的。或许你会问,这意义又存在于哪儿呢?我会回答:这意义存在于你追寻梦想中所呈现的自由感,在于你一点又一点的与你自己相遇靠近。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9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0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结局感人至深,落泪了。

  尼尔喜欢演戏,父亲却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学医。从来没有和孩子进行等位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欢的东西。以一位长辈的口吻强势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去做自己强加给他的事情(真想一个巴掌甩过去)。尼尔妥协了。结果尼尔开枪自杀,父亲和学校却把责任推给了尼尔的老师,一位对学生们进行着心灵的启发的好老师。

  “我们不会让你毁灭你的生活。(台词)“殊不知家长的逼迫已经是对孩子的一种毁灭。“你拥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的机会,我不会让你白白糟蹋。(台词)”不知道多少家长以此为由进行着无形的杀人行动。

  我想很多老师和家长应该都没有想过,逼迫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利益至上的长远目光我是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可以理解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谋求好的发展而迫使他们急功近利的读书学习。

  但我更想说的是,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事,活到八十岁的人七十岁退休也还有十年时间是脱离自己的工作的。而对生活的热情和理解才是一辈子的.。

  “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赚钱,赚很多钱,赚更多的钱。”听到这样的回答如何不让人难过。

  物欲已经超越精神世界而称霸了吗?那实在是人类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新闻说到某某学校某学生跳楼自杀,可是却从来没有人想过深层原因。学习压力大的背后是什么,元凶就是这些自以为是为了学生和孩子好的家长和老师。为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们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无法避免的是在求学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强迫我学这学那,我的专业也是我自己喜欢和热爱的。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庆的大事!

  作为一名深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的学子,我可以深深的体会到,教育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和心酸。希望中国考试制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仍然骇人听闻。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1

  《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也是传统的思想束缚。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学生所向往的生活。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杀。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另一方面,我认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尔的家庭一样,现在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选择的空间,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可悲的“被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亲子之间,从人格来讲应该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沟通、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信这部影片还有很多哲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2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梦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样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坚持自我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坚持自我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杯具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最终突破了自我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此刻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3

  能让我心头一震,感通身受的哭着笑,罗宾·威廉姆斯真没让人失望,这么多年观影真是为数不多的一次。《死亡诗社》,听起来就压抑沉闷的电影,对的,就像你认为的那样,它一定会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猛烈撞击,就像死亡和诗一样,我一直觉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诗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艺术。但是电影讲的并不是这些,电影代入的还有人生态度,成长,自我救赎,以及那些闪着光的青春荷尔蒙。

  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老师印象深刻的几堂课,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课堂上让学生们站在讲桌上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撕掉书本第一章概论,让学生们追随自己的内心写一首诗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课堂外以每个人走路的姿势和状态来观察最真实的一面。是的,泛泛来看这些没什么新奇,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代进去,你就知道,我们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这样的老师有多么的.难得。基汀老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是学会独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让todd自己感受并大声朗诵自己的感受时我激动的不行,哭着笑,我似乎特别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个能让你心头一震,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我可以这样看世界的新态度,才是人生最最宝贵的东西吧!

  我们教育的大环境死水一潭,传统,墨守成规,我们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但是个体的成长经历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会遇到像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这样的老师,必然会在内心点燃一个小火苗,受益终身。其实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种能力的,一般像基汀这样的老师会给到你这样的能力,忠于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适合与不适合自己判断,对自己的生活笃定而又有自己的态度,其实只有这样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那些被裹挟以及随波逐流的生活,终究是自己厌烦也被别人厌烦。这种发光的生活态度,大多数人是不能无师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或长者点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电影或书籍如果能在年少时受到启蒙,也是人生的大幸。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4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的成长历程。

  基廷老师是这部电影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人。他从威尔顿预科学院毕业,后又回到该学院教书。威尔顿学院一向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而基廷老师在授课时却一改学校的常规,他在上课时让学生撕掉书本上的页码,不让学生被书本的内容所禁锢,他让学生们大胆地去想象,培养学生们的人文情怀。可以说,基廷老师深刻地影响了这群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们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基廷老师难能可贵的在于他教育有方,从他第一节课让学生们撕掉书上的页码,到他让学生们聆听照片的声音从而珍惜时间;从他告诉学生们可以亲切地叫他“Oh Captain,My Caprain”,到他让学生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并大声地在课前朗读;从他让每位学生站在讲台上俯瞰教室,到他和学生们一起比赛橄榄球。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他倡导规则内学生应该自由地去想象,去表达,去追求的思想。我觉得这就是诗歌的本意,也由此,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是老师该如何教育学生。

  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电影的答案是让学生敢于超越前人,是不循规蹈矩,是向往自由。自古以来教育该是怎样的,我说应该是因材施教,从没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不过我更赞同电影的观点,如果让学生在课本的内容中学习,那就像是循着前人的脚印前进,这是徒劳无获的.,诗歌是表达作者想法和内心的,假如往前推几百年,那时的文人写诗也有课本教吗?结果显而易见,唯有遵从内心才是最好的诗歌。

  电影的结尾,基廷老师因为尼尔的自杀牵连而被迫离开学院,在他临走时,班内的学生们用曾经他教他们的一样,站在课桌上,喊出一句“Oh Captain,My Captain”,令人感慨万千,老师走了,但也许更多的人能找到学习之道。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5

  在假期中我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影片,虽然从片名上看这部影片充满着恐怖,但去实实在在是一个感人,让人受益匪浅的电影。

  这部影片所讲述的内容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教条学校。但一名叫基丁的老师打破了这个常规,顽皮淘气的男孩子们,在他们亲爱的“船长”基廷的启蒙下,迅速丰满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故事

  看完之后,我对基丁老师充满了敬佩,他敢于打破常规和不畏权威的精神,让我改变了对老师的认识,他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被课本所拘束。面对着同行差异和不理解的眼光,基丁老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坚持,他慢慢的改变着他的学生,让学生自己组建了自己的死亡诗社,自己思维的碰撞和交流的地方。

  影片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那就是为什么尼尔会自杀,而大多数电影中的人都认为是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尼尔的人生观,产生了对父亲的逆反心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尼尔一开始是个不敢反驳父亲,听任父亲的这么一个人,

  但在他的内心中早就对父亲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他不愿任凭父亲摆布自己的人生,就如他父亲想让他学医而他却想表演。背离父亲的他再宿舍里表现出了自己对表演的渴望,并成功演出,是基丁老师教给他了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心里。基丁老师只不过教给他沟通的方法并没有让他对父亲产生敌对心理。我认为导致尼尔自杀的原因主要是父亲的抢大的压迫感使尼尔觉得自己的梦想被湮灭。从中也能看出被学校压迫者的一代代表,反应出黑暗中的无助感。

  另外,基丁老师让学生们叫他船长,我认为船长的含义是像水手一样在海上自由的航行的含义,更代表了基丁老师你教育准则和内涵。

  在影片最后,全体同学站在桌上一这样的方式来送别基丁老师,这反应出基丁老师的教育已经成功,他印象了这些未来的花朵 ,他的教育的种子深深的扎在了他们的内心。基丁老师的离开不代表他的教育的失败,而是象征着胜利的开始。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6

  这部电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电影,我看过两遍,挺喜欢的。教师基廷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思想自由,教学方法灵活生动,被学生们称为“船长”。影片中一些课堂教学的场景是非常吸引人的,能够感受到学生的头脑、心灵和兴趣在慢慢被开启。

  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事的工作就应该是提供支点、撬动无限可能。遗憾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得不到校方和家长的认可,“船长”最终还是无奈地离开了。

  学生能够秘密地重建老师年轻时组建过的“死亡诗社”,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山洞里吟诵诗歌、创作作品。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崇拜和认可。学生在校方压力下背叛老师后的愧疚,学生送别教师时的独特方式,都表明这是一位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

  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曾经的美国,而且发生在现在的中国,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以更加触目惊心的方式发生着。

  不知道有什么反映这样问题的`电影,不知道人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没有,不知道人们的反思到了一种怎样的深度。

  看到问题,敢于说出问题的本质,事情才有解决的可能。万马齐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些人选择随波逐流、从中渔利,有些人选择独善其身、明哲保身,有些人单打独斗、成名成家,有的人没有选择,在不断忍受中习以为常……教育中的人、事,就是这样千奇百怪。期待“船长”出现,期待“尼尔”出现,希望这样的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视野,冲击人们的内心,开启人们的变革愿望,让人们意识到:其实学习可以更加美好!

  基廷年轻时组建的“死亡诗社”能够被学生自动自觉地认可和继承;我们呢?我们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下一代传承下去的?

  大的事,管不了,说来说去,就变成了发牢骚。自己的事情,却是可以好好想清楚的。

  我性格懦弱,不敢于反抗,更加没有抗争的智慧;

  我眼界欠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

  我过于悲观,不太相信现状会发生什么改变——

  这就注定我不是认命就是逃离。

  谁又不是如此呢?当现状必须改变而迟迟没有变化时,当人人都觉得不对却谁也不敢率先站出来、即使站出来也未必有用时,认命和逃离就得选择其一了。

  20%的人逃离,80%的人认命,更多的人成为待宰羔羊,自己被宰之后,再去戕害别人。——这就是因果循环的怪圈。

  所以,基廷才被称为“船长”。美国有这样的船长,是令人羡慕的事。船长也要有产生和生长的土壤。

  期待“船长”出现在我们身边;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船长”。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7

  在社团团长的推荐下,我静下心来,认真观看了《死亡诗社》。看完之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眶中流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哭一场。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廷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

  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社会,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里面讲述了尼尔本来是一个热爱演戏的孩子,由于家里的关系,他父亲只想他成为医生和律师,所以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也不能参加,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可以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身上可以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告诉父亲自己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因为他自己知道讲了也白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悲剧的发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另一方面,基廷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他的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轻松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让学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种环境下,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因为社会是这样,是无法解决的,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基廷先生的错,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创新者,只是有时有些事也是很无奈的,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却想不到他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让人活在一个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点自由也没有,也许尼尔的自杀让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也都存在着,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根本就没考虑到孩子的爱好,从小让他们学习钢琴,画画,星期天都不放过,让他们从小就成为小大人,他们没了童年,没了乐趣,只会成为生活的奴隶。而他们并不开心,而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来作为理由,其实他们是在以爱的名义来伤害着他们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对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比整天学习还重要。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8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

  CARPE DIEM及时享乐

  花开堪折直需折,时光易逝。

  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

  明日必将凋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老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接受的',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老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终于又回归拉,哈哈!

  每一个爱诗的人都有难以遣散的怀念和忧伤……。

  真的是这样的么?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19

  “传统,荣誉,纪律,优秀”。

  学校里的这些教学原则束缚了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这所因严谨的教学制度和极高的升学率而得意的名校,因为一个老师的出现,一群学生的观念变了。

  这位名叫kiding的英语老师让学生学会选择。因为他的存在,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自己不是无路可走,他们有很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是在生活中表演,还是去做真实的自我?可以选择是浪费光阴,苟活一世,还是“卡匹迪恩”(抓紧时间),把握青春,让生命变得不同寻常?可以选择是顺从传统,还是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敢于开拓新天地?可以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说出真话?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得不说,这个老师给了这群学生很大的启发。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仅有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喜欢是不够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亲的支持,面对他的,永远只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话语。父亲认为这是爱他,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个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怜的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明白儿子为什么自杀,而是将罪恶的根源归结在kiding老师身上,以为是kiding老师害死了自己优秀的儿子。

  如果nill的父亲能够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nill能够选择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会变成如此。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如果学生们不选择接受这个老师的新思想,不选择自我思考,那么,死亡诗社就不会复兴,他们的思想不会因此改变。

  对于选择的意义,除了现在,我从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忆起以往的自己,我顿然感到脸红。

  我何时做过一回真实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规,卸下装备时,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伪装起来,把自己伪装起来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会喜欢的。大家也都在装啊,为什么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场戏,谁演得出色,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于是,我又重新戴上无脸的面具,演绎自己的生活。

  是啊,知道如今,有时做一些违背传统原则做的事情,总是会被老一辈的人指责。我们总是想去迎合别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卖,背叛,什么都无所谓了。戴着面具的我们活得很匆匆,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在意传统的守则,以至于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信仰,选择人云亦云,不再敢于逆流而上。这样的我们,何时明白过,其实,我也是一个美妙的生命,我是一个个体,“我”也很重要!

  但是,现在,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时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那么,我想,从现在开始:

  选择自己的生活,敢于挑战命运的枷锁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篇20

  或许你刚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和我一样会把它当做恐怖片吧,但其实这是一部有关教育的影片,不仅不恐怖,而且很精彩。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美国的威尔顿教会学校。那是一个充斥着教条、古板气息的古老学校。以传统、纪律、荣誉、卓越作为学校的四大支柱。然而,基丁老师的到来,却悄悄地改变着这一切。

  当其他老师都以一种正统的、严肃的方式进行着他们的教学的时候,基丁老师却吹着口哨将他的'学生带出了教室,带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求知之路。他教他的学生们及时行乐 ,教他们抓紧时间,让自己的生活与众不同。他带领他们领略诗歌的美好,将刻板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手法抛在脑后。影片中有一幕我觉得非常精彩:他让学生们都站在桌子上,告诉他们要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并让他们每个人都朗诵自己作的诗歌,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诗歌唱出来。在基丁老师的影响下,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像他一样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学生。这些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社团。白天,他们忍受着学校里刻板,严谨的教育。晚上,他们打着手电,穿过树林,穿过河流,去赴一个诗歌和梦想的约会。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死了,诗社散了,老师也被开除了。当基丁老师即将离开教室的那一刹,一向软弱的托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来,受基丁老师影响颇深的那些学生们也站上了桌子。我想,这些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向基丁告别,他该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却留了下来。以后,这些学生也许不会再反叛,他们会依照学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们的心里,永远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学生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有些人说我们中国的教育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学生只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我虽然不太同意这种观点,但是我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顺利考上大学,再找到一个好工作。学校里的很多老师应该都是按照那种正统的模式去教给学生知识,很少有像基丁这样的老师,因为如果学生的成绩上不去,任何独特的教学方式都会被制止。但我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老师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坚持自由与梦想。

  最后,影片中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好,与大家共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人生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死亡诗社》心得体会04-15

《死亡诗社》观后感05-08

死亡诗社观后感03-29

《死亡诗社》观后感11-16

死亡诗社观后感11-17

《死亡诗社》观后感01-01

死亡诗社观后感01-25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04-06

(热门)《死亡诗社》观后感01-15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