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时间:2023-08-25 14:41:00 泽楠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通用2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通用25篇)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的。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的。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2

  《舌尖》在众多饮食节目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面把美食深埋进最平凡的乡野民间,一边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让观者不自觉的在舌尖上展现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性。

  为了给弟弟上大学凑学费上山挖灵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东奔西走从事辛苦的养蜂行业的老谭夫妇,以船为家、奔波在东海上讨生活的渔民、行走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山东农村制作煎饼的老夫妇……较之上一季,《舌尖》用情感更为充沛的镜头,再度瞄准了这块土地上最可爱的劳动人民和食物间的质朴联系,让人们无法不仰视这些寻常人的身影。

  节目播出中,网友不断表达着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1》相比美食显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在第一集中,食物的`采集者、生产者、加工转化者都是由人来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为主的叙事习惯,让人看到更为丰沛的人文气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似乎更应该叫做《舌尖上的中国人》。

  但也有观众认为《舌尖2》不及《舌尖1》的浑然天成,反倒是多了几分刻意:“完全没了第一季淡然乡愁的感动滋味,刻意煽情纠结人情乡味,素材太多展开太广,有些凌乱。”还有观众更加直白的指出该片缺点:“编得像走基层,形在意无存,主题之外承受了太多强加的信息和主观设计,画面够好,剪辑节奏太快。”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3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4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舌尖上的中国3》的视频短片,颇有感触。

  看过视频,我知道了:原来在酸甜苦辣咸这几种味道里,辣最年轻,也最刺激。贵州遵义市,是一个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把辣椒当做下饭菜来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经常会随身携带一瓶辣椒酱,既是怀念家乡的味道,又是对辣椒的忠诚。在成都的菜市场里,辣椒遍地都是,随处可见。很多成都人对辣椒都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之情。想想我们广东人,我们对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为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时,偶尔放一点提味。

  说完辣椒,我再来说说白菜。冬季的中国东北,很多人都会吃白菜。它对于东北人的意义,不仅仅是由衷的喜爱,而且是打小的饮食习惯。东北天气严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众食用。没有了当季的新鲜蔬菜,那么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选。对于东北人来说,腌酸菜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用新鲜的白菜来腌制,味道会更好。这件事看起来难,但做起来却很简单。腌好的酸菜可以配鱼煮着吃,也可以和肉搅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馅儿的饺子。时代在变,大家的口味也在调整,可对于大多数的东北人来说,不变的`就是对酸菜的热爱。

  我觉得,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着不同的味道,我们应当享受这种美妙的味觉之旅。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5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6

  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去了中国的西北部。那里的饮食习惯与苏州大不相同。比如每顿饭都会有白馒头,老酸奶,还有西北人爱吃的皮囊和糟醅。我真的不习惯吃。为什么人在不同的地方吃的不一样?我妈跟我说这叫饮食文化。

  回到家,我妈打开电视让我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物,主食,转化,储存,烹饪,调配,生态。一共七集纪录片,我居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的“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的味道一个个出现在我面前,让我“流口水三千尺”。我仿佛听到了那些美食的呼唤,真的希望电视上的美食能立刻飞到我身边。

  之后我的心就静不下来了。我问了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完饿了。一开始我是这么想的,但是冷静下来想想。真的只是为了让我们了解食物吗?恐怕不行!就像那些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并不比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勤劳朴实的面孔,坚韧干练的双手,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电影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勤劳顽强的性格,造就了我们伟大的中国的各种饮食文化。

  “谁知道中国菜难吃。”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每次看一集,都会默想内容,看着碗里桌子上剩下的米粒。我总是感到羞耻。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的美食,感谢那些把它摆上餐桌的人。我们要珍惜碗里的每一粒米,每一道菜,让美味不仅留在舌尖,还能渗透到我们的心里!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7

  粤菜是我正房,河南菜是老娘,小情儿呢是川菜。

  看到广东卫视拍我正房我是很开心的,我正房端正大气,上的了国宴,下得了大排挡,生猛海鲜,老火靚汤,早茶点心,风味小吃应有尽有,花样翻新,5集太太太少,九九八十一集都不一定拍的`完,暂且看看吧!

  看了十分钟,忍不住快进,看到第二集就开始跳看打卡走人……麻痹我正房粤菜这么一个活色生香大美人,楞被导演整成一个木偶,暴殄天物啊,煮鹤焚琴啊……不禁老泪纵横。

  你说你拍麻鱼就麻鱼,整那么多渔民的心酸干嘛,看到渔民切开这1000多的一条鱼我真想说别吃了,还是卖了吧!不是不能讲背后的心酸,但这是讲美食不是社会纪实!但导演显然迷上了这种方式……接下来开始各种卖惨……采荔枝菌的家里的双胞胎嗷嗷待哺,养竹鼠的帮扶残疾人……搞清重点好吧!无力吐槽了……《舌尖》已然不怎么高明,但你找了个样板能不能高仿一点,谁能告诉我,那个台词是什么鬼!!!编剧写的词完全不走心,有一种迷之尴尬感!

  第四集 气更不打一出来,谁特么告诉你西方人才吃生蚝!!!自己去广东博物馆看看,围着兽皮大啖生蚝的是不是你祖宗。一知半解,半瓶水逛荡,让我一个外省人都看不下去!

  这就是一个不要管我写的好不好,反正我交作业了的被动学生……作为一个已经麻木的老师,我还能怎么说!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8

  一向不爱看电视的我,能看到舌尖第二季的首播,也算机缘巧合。晚六点多,看了一下先前下载的第一季,突然想到新闻说续集于近期播出,马上搜搜时间,于是苦等央视一套21点档。

  千呼万唤,终于来了。感觉片头比上季略长点。不知是否因看下的第一季的1080p太高清,还是电视播的画质标清,续集片头美食色泽上要朴素一些。舌尖上的中国主题背景也由殷红的山水腊肉换作飞舞的面条。

  第一季第一集可算是高大上了,一如片名《脚步》,辗转祖国大江南北,美食纷至沓来,应接不暇。摄制组的`诚意自不必多言,cctv纪录片业界良心。国内某些仅靠绿幕合成渣特效拍烂剧的,别浪费空气了。

  美食色香味,让人食指大动,但现实是,食材得来不易,追逐美味更难,一如职业养蜂人,甜蜜的工作背后是候鸟般颠沛流离的辛苦。天降美食,也只存在动画里。

  舌尖的成功,在于它拍出了美食之后的情怀,乡愁,亲情,劳动者为家为儿女的辛苦打拼。口水泪水齐飞,天涯共此时。

  明月装饰了你的梦,但梦里花落知多少,唯有经历过才懂。城里城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看舌尖的感觉一定不同。有人哭,有人不以为然。先不要狡辩,韭菜麦子先分清了再说吧。

  下周有两片很期待,一是舌尖,二是冰火。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9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于4月18日播出,它不仅仅是一档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节目,更重要的是以美食为窗口,让观众感悟美食之外的生活。

  通过这档节目,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味道,看到了美食之外,生活的辛酸,为了美食,为了生活,多少人在奔波劳累?多少人背井离乡?……

  感谢《舌尖上的中国》,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直接选择中国人的迁徙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觉得生活的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来重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何以会四处奔波?这一集的泪点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麦客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在盼了大半年终于盼到父母回乡共同制作一罐鱼酱,却在短短半个月的相聚后就要与之分离的苗家女孩的眼泪,在那个为了女儿用五年时间学会了捕猎弹跳鱼的父亲,以及从他口中说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时女儿满脸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处的那一句“这是巨变的中国”。

  正如有人评论的:那奔波的人群,你看到自己的身影了么?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0

  嗨,陌生的朋友,你好!

  你是不是对美食很有研究?你能不能确定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吃货”?你有没有想过要吃到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那正好,我这里有这样一本《舌尖上的中国》,正好可以满足大家很多的期待和要求。

  这里面记载了许多的美食佳肴,但更多的是对食物的感情和追思、希冀和传承。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人凭借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从山林、湖泊、深海和平原获得各种各样的丰富食材,又从一粒米、一颗豆中,看到了香喷喷的白玉米饭,一根根精致细滑的大烫干丝。人们用纯熟的技艺与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煎、炒、烹、炸、煮等方式加工食材,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等,而这些也是解决温饱的基础物质。人们又从亲手烹调的美食中获得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精神慰藉,由此可见,食物对人类是无比的重要,真的需要珍惜。

  可能大家还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许多美味看着让人馋涎欲滴,可是怎么把食材转变成美味佳肴,到底如何制作,有何技巧呢?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答案,它提供了不少美食的制作方法,而且在每一章节的`后面还会有一些关于食物的文章,菜品的制作方法以及它们的美食溯源。

  好了,这就是我要推荐的精彩的《舌尖上的中国》,大家有兴趣都去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1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一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能够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坚持自己体内的温度,供给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头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立刻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样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向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能够给我们供给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能够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能够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2

  舌尖上的中国味,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更是人情的味道。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空前的受欢迎,我想这应是与其本身独特的定位有关吧。与其说它是在介绍中国美食,更不如说是在介绍中国的文化,把文化通过味蕾传给大脑。

  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只是看菜品,更能看到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每一道菜,与其说是菜,倒不如说是一本书,它讲述着中国人文的演变,也是一部电影,它演绎着一个家庭或是一个人的一生。或许菜品的口味是不同的,但它传达的精神却是所有人的。

  一方人成一方魂,就像是每集的标题名,不论菜品还是文化,它承袭自然的馈赠,讲自己的故事,在转换中收集灵感,在味蕾中品生活。《舌尖上的中国》它所讲的并不是某个菜系或某些极其“高大上”的菜品,而是每个人心中最熟悉的味道,最平凡的生活。五岁的宁宁与外婆一起做年糕,艾草被一遍遍揉搓取汁,老人,孩童——最温馨又最落寞的风景;历经四代人的百年兴虾铺,76岁的郭绍芬看着老伴的遗照,回忆50年里做虾酱的日子,“爱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与你的过往。”

  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在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与感动的同事,又反应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长大后的宁宁,是否记得年糕的做法?做虾酱的酱缸又是怎样的命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若我们不去传承,它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3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它呢?因为它是一部记录中国传统美食的纪录片,而我从小就是一个吃货,对美食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部从头到尾都讲述着美食的纪录片当然能够吸引到我啦。

  《舌尖上的中国2》分为六小集,第一集是《脚步》,第二集是《心传》,第三集是《时节》……一集都有一个专题,每一集都有许多制作美食的故事。播种,采收,制作……这都是一道道美食的身世,看似简单,实际却十分复杂,小小一道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个故事啊!

  《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讲述了制作食物的过程,更体现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特有的文明、文化、风俗、习惯。古代的祖先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计的美食制作方法,大自然也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食材。虽然时间冲淡了古代的文明记忆,也拉开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但还有人坚持着,即使有时间的破坏,这些古老的美食制作方法还是被生生不息的传了下来。

  深山幽谷中的少数民族们,也有独特的食物。奇妙的食材与奇妙的制作方法,造就了只有在深山里才得以品味的奇妙食品。

  质朴勤劳的农民们,也有自己家常的'独特美味,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获取美味的食材,学习高超的制作方法,虽然比不上山珍海味,但这些家常小菜总有独特的味道。

  舌尖上的美食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味道,它更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艺术精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舌尖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4

  《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以来不仅收大人们的喜欢,在小学生中学生也广收欢迎。下面是一位中学生写的一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观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晚上做完作业后,跟着妈妈看电视!妈妈晚上在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看着看着,我也入迷了!感概中国美食跟中国文化一样真是博大精深啊!

  看到开始呈现出来的.那锅炖鱼,我的口水差点流下来,心想我的妈妈可不会做这道菜,要是会的话该多好啊!接着更多美食接憧而来,太多了:什么多味笋干、咸肉黄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我对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会做这些菜啊?妈妈说,我会尽量学的,为了我的宝贝!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5

  天气热了,正是减肥的好时节。每个人心中都有或直白或隐晦的减肥情结,尤其是女生。其实我个人比较喜欢相对丰腴些的女生。可惜如今不是大唐盛世,男人们也普遍不具有唐明皇那般的审美。拍个《满城尽带黄金甲》,女演员们拼命挤才能挤出点效果,如果直接上唐朝女演员,那这部电影就卖座多了。

  一个月没怎么动,膘就长出来了。这几天我晚上基本不吃,靠水果维生。又恰好前几天每晚中央一台放《舌尖上的中国》,好看,这简直要了我老命。本就饥肠辘辘,看见数不清的'美食加上精致的烹饪,我口水都咽到饱。论到吃,中国人不遑多让,天下第一,没有什么收拾收拾,不能弄到嘴里的。我突然有些理解中国的卫生部门了,不完全怪他们监管不力,中国人实在是太敢吃,啥都往嘴里塞,生食熟食腐食~~~总会有吃出毛病来的时候。我家乡就有著名的臭桂鱼,那个臭!但不影响我漂漂亮亮的小外甥女每次从广州回来,首先是直奔餐馆,点上一盆臭鱼,大快朵颐。

  如此吃法不知到底是提升了还是拉低了中国人的档次?我被朋友们“尊”称为吃货,原因是不挑,摆在桌上的没有不吃的,虽然营养是如此均衡,但很可惜一直没有长开,达不到高富帅的标准。好吃又善吃的,便是美食家了。认了吧,我虽然是只是吃货,但幸运地是,我生在了舌尖上的中国。人的肠胃也叫腹脑,把肚子伺候舒服了,人整个也舒服了。中国人把减肥当事业,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6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激活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观后感。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马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马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7

  如今在这第三季都已经播完的时候,我却才刚开始看第一季。而且我选择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时间——早餐期间,刚开始一天只能看半集发觉太慢了,后来就坚持每天必须看完完整一集,不过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我必须每天早起。中途因为外出中断了一次,让我选择从头重新看,直到今天才终于全部看完。

  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涉猎广泛、接地气。有关第一点,纪录片涉及到的美食涵盖了全国天南地北多个地方,这让全国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能从中找出自己熟悉的东西。有关第二点,除了松茸、鲍鱼几样是平常人较少接触的种类外,纪录片提到的绝大多数美食都是当地人在身边司空见惯了的,这些让人觉得习以为常的美食在这里播出来就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且对不熟悉当地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片中讲述的人和事大多也是选择相关范畴较为典型平常的事例,而且尽力确保不去脱离现实,给人以很亲近的感觉。这里大多数美食此前都是没有做多少商业开发的,不过考虑到纪录片播出的效应,后来恐怕已经有不少做了商业开发。

  与此同时我还在观看BBC的'纪录片Wild China,这部纪录片也收录了少量讲述美食的内容,这些内容甚至大多能在“舌尖”里找到对应出来。考虑到央视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可能正因此影响到了“舌尖”的创作。第一季的高品质原来是有着更高品质的指引才达成,同时还为这种高品质的不断消退感到遗憾。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8

  20年前,养蜂人老谭向未婚妻许诺,结婚后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出去养蜂,到处旅游,既容易又浪漫。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四处漂泊的日子让他们变得劳累。清香的薄荷,焦脆的花生,独特风味的泡菜,融入香浓的.豆花当中,每当他们吃起家乡的美食,所有的一切争议都烟消云散,家乡的味道让他们忘却旅途的疲惫。

  麦收季节,麦客们背起家什外出干活,一杆杆麦子割入篮中。风箱大柴,一堆旺火,没有谁能比老婆婆更能让这碗面条美味精彩,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是招待麦客们绝佳菜肴。

  海洋钞票难挣,没有牛马力气难享海洋衣食,夫妻俩一夜辛勤换来一网鱼蟹。跳跳鱼的抓取异常艰难,只因女儿爱吃,父亲勤练五年,造就一身抓鱼好本领,几尾跳跳鱼,就能成就一锅靓汤,一家三口欢笑的围坐在一起吃饭是最美好的时刻。

  兄妹俩早早的抓好鱼做好鱼酱等待外出务工的父母归来,孤身的老人也上山寻好野菌菇晾干后留给儿女……半生闯荡,无论脚步多么匆忙,总有那么一种味道锁定记忆,牵绊故乡。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19

  《舌尖上的中国2》,这是一档介绍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节目,通过那一个个诱人的事物,我们也从中得到感知,本周是《舌尖2》的第三集节目,《时节》,讲述一年四季的美食。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在节日假期的悠闲之中,我们感受四季的轮替,感受天南海北的诱人美食。

  第三集《时节》的内容,比之前的`节目增加了更多美食的介绍,本期节目介绍了铁锅炖鱼贴饼子、虾子小刀面、桂花糯米藕、老鸭雁来蕈、板栗烧鸡、清煮飞鱼干……等来自各地一年四季的美食,完全是吃货的世界,看得人垂涎三尺。

  这些食物都是按照时令吃食物,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按时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时令产生。只要对自然和时序产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在本集中,讲述了螺蛳捕手的故事,捕螺蛳就要对螺蛳的最佳捕获季节掌握的一清二楚。才能换得到餐桌上一盘盘的螺蛳~~~

  从冬到夏,从春至秋,餐桌上的食材随时令变化,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努力。色彩变化,生机盎然间,是一次次美食的体验。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20

  近日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广泛流传。

  《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最简单的解释,那大自然的恩赐,故事的主食,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调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现各地民族风情习俗,呈现在面前是童年回忆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朴,与现代城市文明独特的'田园生活,传统一脉相承,技能代代相传,记在心里。表达一种爱和敬畏自然,一种隐藏在背后的中国菜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文化遗产缓慢下降的担忧,一种中国食物含有亲情,爱心的宣扬。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一种苗鱼,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饪鱼,辣尤其之重。做苗鱼功夫在于煎功上,是讲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鱼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为主,比例是五五。鱼有辣味,椒有鱼香,汤既鱼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气味扑鼻而来,吃起来既香滑柔软,有鳞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汤,咬鱼皮时汤水溢出,别有一番风味。《舌尖上的中国》记录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国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21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节目,讲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馈赠”,讲的是我国云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种精灵怀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类中的贵族,营养丰富,价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饭店里,一盘碳烤松茸能卖1600元。还讲了浙江的冬笋和湖北的莲藕,如果配上肉会特别好吃,一点儿也不油腻。还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人们自己利用天然的盐井又自己加工诺邓火腿,看着很有食欲。还有吉林查干湖的渔民冬季凌晨四点就要到湖面上捕鱼,他们走在厚厚的冰面上,还有随时警惕有裂缝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渔民捕到的鱼都是四五斤的'大鱼,没有小鱼,因为他们织的网都要是大网孔,所以小鱼是他们故意让漏掉的,等来年再放些鱼苗。这部电视节目让我增长了不少地理知识,了解了中国的美食以及美食制作过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实,我觉得这一部电视节目应该在我吃饭时看,能够让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会觉得饿。哈哈,同学们,你们看了吗?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22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是《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第五集《厨房里的秘密》。

  一看这个题目,我想你一定会非常疑惑:厨房里怎么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这个秘密又是什么呢?是食材,佐料的配比秘密吗?不用着急,现在就让我一一向你解答吧。

  在烧菜的时候,除了食材要好,更重要的是烹饪。在尼西乡,人们都认为用黑陶做出的菜,拥有更好的味道。在扬州,厨师的绝招就是刀法了。它们将豆腐切成一条细细的,像头发一样细的豆腐丝。这必须要心平气和,内心要平静,刀法上不能有半点差异。

  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时,我就会认为厨房的`秘密就是要尊老敬老,互相帮助。就像欧阳广西要烧村宴时,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他就不会做得那么快,这么香了。我又认为厨房的秘密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香港婆婆的菜就不会烧得那么香甜,那么诱人。

  那么,厨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是尼西乡人的黑陶腊肉,是扬州厨师令人叫绝的刀法,是让国际名厨偶然失手的一坛咸鸭蛋,还是香港婆婆的一碗羹汤?

  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吧,厨房的秘密其实就是———没有秘密!

  也许,厨房的秘密是厨师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是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23

  这个国庆假期,我完整地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Ⅱ》,感慨良多。

  这是央视2014年推出的美食纪录片,虽主要讲中国美食,还融入了自然风光、家国历史,以及当代的国人生活,甚至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全剧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和《三餐》七大篇章,每集由不同的导演执导,从不同的侧面探究了中国人的美食秘诀。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美食自然也包罗万千,从春夏秋冬,到高山湖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的人们挖掘出各色美食;从三餐家常,到时令海鲜,美食不仅包含了人们的辛勤劳作,还反映了人物的聚散离合,更折射出社会的进程、历史的变迁。

  剧中某一集讲述了一位母亲陪着女儿来到上海学习小提琴,女儿认真刻苦地拜师学琴,母亲用心地准备着一日三餐;过节时,母女请老师来家中吃饭,家常美味不仅犒劳了师徒的辛苦付出,更增进了彼此感情,老师不吝赐教,女孩坚持苦练,终于女孩登上了国际表演乐团,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奏家。从美食的角度反映了教育的发展,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

  总之,全片拍摄考究、配乐精美,内涵丰富,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剧!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24

  正月初还没过完,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就带着四年舌尖儿粉们的期待和口水回归了电视银幕上。本以为这四年,厚积薄发可以打造出一部更加优秀的舌尖儿作品。却没想到,拿到了优秀的IP,呈现出来的确实让所有电视观众都深感尴尬和费解的一部纪录片。可以说2018年的春节唯一的银幕槽点,恐怕当属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了!

  看了几集下来,我已经深感心累和疲惫不堪。带着这样儿的心态和状态,我再次回顾了一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我就在想,如果央视选择在今年春节再次重播一遍舌尖儿二,有多少看完舌尖儿三的观众会支持呢?应该不少,毕竟舌尖儿二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被人诟病故事成分太多,有点儿感动中国的嫌疑,但是对于美食的衬托,没有特别含糊。虽然没有一那么的诱人,但是总体上也可以勾起人们对中国美食的敬畏。

  时至今日,带我再次回顾舌尖儿二,我感觉四年前那种刚看时候儿的破碎感和分割感没有了。看来俗话说的没错,经典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当然了也可以通过下一代的衬托)。春节里来怀旧,无疑是消除看完舌尖儿三后留下来的心累和疲惫最好的慰藉了。如果怀旧真的是一种美,我希望我能够一直怀旧永葆青春!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25

  作为一个正宗的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我的馋虫几乎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似简单却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季播出前看过预告。除了美食,似乎还有很多更简单的工人在感动我们。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似乎更加脚踏实地,表现出更多简单的工人食品,更多普通工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情感。第一集主要讲脚步声,从养蜂夫妻追逐花期,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迈克,在海风中捕鱼的渔民,趟过山川采集蘑菇的老人,以及在十几米外捉到只有五厘米长的跳鱼的父亲。这些都告诉我们,食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白马站队让我对素菜多了一点感动。为了给家里带一块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了40米的树……那种简单可口的蜂蜜,是白马一家对于食物的最高追求。

  时代在变,我们吃的东西也在变,一切都会继续发展。希望这些简单美味的食物永远不要消失,永远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作文09-20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07-09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06-04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09-09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05-29

舌尖上的中国初中作文10-07

舌尖上的中国_1200字01-25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台词11-02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作文09-04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