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2-08-11 09:41:15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山不墨》观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11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山不墨》观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墨》观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11篇)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1

  “谨以此剧,献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共和国初期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不同历史阶段作出杰出贡献的,广大林业工人和革命干部及一代又一代林业科技工作者们。”这是电视剧开头简短的一句话,但却令作为刚踏入林草工作群体的我心情格外亢奋,自豪感油然而发。

  冬季深山里潺潺的流水声、老式火车轰轰的鸣笛声、和农村里的大喇叭声带我走进了共和国初期林业前辈的工作场景......

  电视剧的第一集就营造了强烈的冲突感,简陋的会议室里林海市林业管理局郑毅局长分给林业场有史以来的最大任务——5万立方树林的砍伐任务,东方河林场书记表示任务无法完成,郑局长仅仅只是回头冷笑了一声曹作义手下的兵没有管理好,随即当下就把原书记撤职,换成了魏建中。但是采伐任务依旧很严重,这时候就出现了我们这个电视剧里的原型人物,那就是马永祥——全国劳模,共和国“林业英雄”。当时的国家总理朱镕基在接见马永顺时是这样评价他的:“你这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顺山倒”!电视剧中伐木工人差不多伐完一棵树就会喊一遍这三个字,身旁的树就应声而倒,山林里的老虎、熊瞎子场面也在这时出现在镜头里,“顺山倒”不仅代表了伐木工人对附近工人的一声提醒,也体现出了林业人的精气神和征服木材为祖国建设的一声声怒吼。众人身扛大树下山时的一声声“嘿呦”号子声,更体现出了老一代林业工人的团结一致、奋勇向前。

  对于人物的表达,《青山不墨》描写的'也非常细腻,看似伐木工人都是粗糙的大老爷们儿,但这些演员却生动地将改革初期林业工人的开发建设时代气息散发了出来,从“顺山倒”到号子声,再到伐木休息间隙大谈野猪习性,这些普通人但又并不普通的英雄群像,就这样烙印在了我的心里。

  电视剧开头的冲突感也引起了接下来戏剧的高潮迭起,虽然一开始马永祥顾虑兄弟情谊没有答应魏建中接替队长,但在两人分开之前通过魏建中把手电筒交到马永祥手中时的一个镜头描写,就暗喻了马永祥会为了祖国的建设而接过这把交接棒。“增产就等于上战场,勇者上逃者下”,第二天胡九伶的懒人形象在兄弟二人的冲突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侧面逼得马永祥不得不挑起大梁,由此展开了初代林业工人跌宕起伏的奉献故事......

  而我,作为一名90后,可能无法设身处地的深入理解初代林业工人的艰辛,仅仅通过动画片《光头强》浅显的知道森林里还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但这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伐木环境作比较,尤其是在剧中,动画片里可爱的小动物则是危险的山兽形象,夜晚下山的魏建中就差点被狼带走。所以这个电视剧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我,现在的美好生活凝聚了父辈们的艰辛与不易,如果不是他们的前人栽树,哪有我们现在的后人乘凉;如果不是他们的英勇奋斗,哪有我们现在的美好向往。

  这部剧一经播出后就引得林业前辈们的纷纷感慨,他们也开始回忆起父辈每天早上上山拉锯伐树的场景,在缺少电锯粮食的艰难情况下,通过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为祖国建设奉献了大量木材。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不墨”,我的理解就是青山不是靠墨水写出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种出来的,是他们的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封山育林才成就了这一山山的绿。

  马永顺精神讲的则是为祖国发展,献身林区、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务林人为绿水青山奉献出最美的青春年华,激励着一代代务林人为绿水青山奉献到满鬓白霜。

  作为90后的我,成为了新一代林草人,而现在,我的工作就是将我们的林草精神传扬出去,做好林草故事传播的有声话筒,同时围绕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管理、防灾减灾等工作,通过新闻宣传、融媒推介等手段,讲好林草故事、传播林草声音、展示林草形象,将我们务林人的品德气质继续继承下去!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2

  跟随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的观看,伐木工人一次次喊山“顺山倒”震撼了我的心灵。剧中的环境、场景、人物、情节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熟悉。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来到伊春市美溪林业局的,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我就是在这些故事的情节中长大的,就是这些平凡的林区伐木工人工作生活,一旦融汇到中国故事这部大书中,就引起了无比的心灵震撼。

  剧中通过伊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三个历史阶段,充分展示了林业工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和林区人红色基因的传承,谱写了林区人弘扬马永顺精神、红松精神,守护大森林的赞歌。演绎了林业工人由大肚子锯、弯把子锯伐木到油锯伐木,由人工和牛马牵引原木到集材50的使用;由利用河水的流送到小火车和汽车的运材,由采伐到种树以及天保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阶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马永顺是全国劳动模范,我是听着他的事迹长大的,可以说他的事迹家喻户晓,老幼皆知,通过观看《青山不墨》我又重新感悟他的事迹,又一次震撼了我的心灵。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14次接见,他一个人为国家伐木36500棵树,退休后主动义务造林,直到晚年实现了向大山“还债”的夙愿。

  孙海军的事迹让我感受到了林业工人的责任和担当,他是育林功臣,所经历的整地刨穴、植树造林、打带抚育的活我也做过,感同身受。他清醒地认识到山采伐秃了,林区的根就没了,他栽的树如果按照两米的.株距计算的话,可以绕地球一圈,这样的事迹又一次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是一部跨越70年的生态文明题材电视连续剧,他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可我却觉得他就是那么的平凡。如今,重新回顾那段历史,真是处处平凡衬托的就是伟大,处处微小彰显的就是丰碑。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汇聚了老一辈林业工人的英雄群体,为了全国的开发建设,用鲜血和生命贡献了巨大力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剧中我看到了我的父亲和外公的身影。我父亲上世纪70年代来到伊春,就在林场小队当工人,起早贪黑,冬季伐木季节还有农村来的牛马套子的亲属住在我家,和我父亲一起去林场伐木运材。我的外公也是老一辈林业工人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在我的记忆里他永远在上班,几乎我见不到他。每天早上我醒来时他已经上班了,每天晚上我睡觉了他还没回来,尤其是冬季他更是顶着星星上班,披着月亮下班。上林场,去小队,同工人一样,战斗在伐木的第一线。那时的我对外公是敬畏的,现在通过观看这部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我才了解外公当时的生活和工作,从心底升起了对外公的敬仰,外公也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这部波澜壮阔的电视连续剧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沿着时间的脉络、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林业三代工人的历史使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真实的展现了老一辈林业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面对森林的过度采伐,林业工人陷入思考,进行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探索和变革,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理念。

  这部电视剧质朴、纯真、自然、清新,语言诙谐幽默,东北话贯穿全剧,配合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东北人纯朴豪放的性格,像大山一样厚重、像冰雪一样纯净、像红松一样挺拔,面向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拼搏,敢于担当,无私的奉献;面向死亡,不畏惧,不退缩,冲锋在前。这种品格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承载着光辉的岁月,遗传着老一辈林业工人的基因,激励着林业工人的后代,脉脉传承、永无停息。

  让我们用不负绿水青山的使命,来描绘“青山不墨千秋画”,谱写“绿水无弦万古琴”。踏着老一代林业人的足迹,为“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贡献力量!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3

  自从热播剧《青山不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后,伊春森工岐黄养老养生苑内掀起了收视热潮,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90后”的员工都被这部反映我们林区开发建设、改革转型奋斗史的剧集深深吸引,这是我们林区人自己的故事,讲述我们的创业经历,呈现老一辈的峥嵘岁月,艰苦奋斗,激励青年一代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入住岐黄的80岁的王大爷和82岁宋大爷在林区工作一辈子,他们看了这部《青山不墨》电视剧说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回到了林区开发建设那段难忘的岁月,说到动情处,声音哽咽,眼角也湿润了。

  我们岐黄的员工大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虽然没经历过剧集里最初的开发时期的情境,但是我们是从小听着长辈们讲述小兴安岭各林业局如火如荼的采伐、储运、大量输送我们林区独有的森林木材资源支援祖国建设的故事长大的,我们也亲眼见证过父辈们的工作场景,有的员工还亲身参与过木材的运输和检尺工作。

  《青山不墨》也勾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孩提记忆,再看电视剧,特别亲切,震撼人心、感慨良多。《青山不墨》的主创者们,用一颗善良的心灵和发现美的眼睛,为小兴安岭的美景所感染,以高度艺术表现力在电视剧中充分诠释。剧中以伊春林区铁力局劳动模范马永顺为原型,以他的一生为主线,描述林业工人一生的经历,对大森林的热爱,以及家国情怀,这是多么好的切入点啊。有角度,有风景,有人生的感觉,有穿透力的剧情引人入胜。在对马永顺的塑造上,描绘的更加生活化,更有血有肉,更有激情,茫茫林海,白雪皑皑,参天大树,工人们战天斗地的工作与生活有机而巧妙的结合起来,情不自禁把我们带到童年、青年那段美好时光。这部电视到,他的剧情产生与小兴安岭有关,也与林区从采伐到育林转型的大气磅礴的历史进程有关。是一部带着情感,温度的电视剧,是对林业生产发展指导性战略转型的具有功史性意义的一部杰作。朴实的林业工人,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木材。资源枯竭时,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前辈的身影已渐渐远去,而我们林业人的.下一代要传承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的用心做好本职工作。让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让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让小兴安岭的明天更美好。

  作为岐黄养老养生苑的员工,我们身边就有为林区开发建设奉献一生的老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丰功伟绩,但都是我们林区的功臣,我们心目中的英雄,照顾好他们,让老一辈人更好的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见证更美好的林区未来。我们森工人也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证明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担当,不负历史,不负韶华。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4

  由伊春森工集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高,引起了伊春林区人的热切关注,我也瞬间成为这部倡导“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电视剧的拥趸。电视剧《青山不墨》以建国初期开发建设为起点,塑造马永祥、郑毅、魏建中、华青等为代表的林区工人形象,艺术再现了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育林功臣孙海军等三代林业人,跨度70年,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的历史阶段,用热血和生命开发保护小兴安岭的奋斗、奉献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我出生、成长、工作的伊春林区。

  “一圈年轮,代表树经历的一年。一部《青山不墨》,是林业人的70圈年轮。”作为土生土长的80后第三代伊春林业人,观看《青山不墨》电视剧时,不禁一下将我记忆中的那些模糊但深刻的画面拉到眼前。

  儿时,听祖辈们说,冬天的.小兴安岭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坡上的积雪齐腰深,深冬凌晨就要摸着黑,装满酒壶,带上干粮,裹得严实乘坐“蚂蚱子”,从林场出发到达林班小号采木头,头戴狗皮帽,身穿羊皮袄、羊皮裤,脚蹬毡疙瘩头,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回来时天早已黑了,眉毛、胡子都是白色的。那时的他们顶风冒雪,风餐露宿,面对生活的艰苦,物质的匮乏,以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先辈们怀揣希望,肩扛斧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一腔热血为祖国建设生产木材。

  少年时,清晰记得,父辈们天天上山采伐,由于森林过度开采,轻视抚育森林资源被大量利用和浪费,伴随着林层结构的变化,森林自我调节功能减弱,森林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采伐速度,伊春林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这期间林业工人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有时工资都开不出来。但是林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承重,特别能奉献。为缓解这两大危机,林业人拓思路、想办法,在困境中探索,发展多种经营产业,从“砍树人”到“护林人”,林业人实现了角色的根本转变,开启了治危兴林的宏大篇章。这期间我的家乡双丰出现了一位令人敬仰的与林业英雄马永顺一样的育林功臣孙海军,他带领职工群众,用整整17年的时间,营造了11万多亩人工林,让几十座山头披上了绿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

  工作后,亲身经历了伊春林区的大改革、大转型、大发展。2012年通过大学生“场官”招录成为原双丰林业局北屯林场一名工作人员。从辨认树种,到上山参加透光、补植、补造、割灌、割带,真正感受到林区工人的艰辛与奉献,内心默默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林业人。2013年伊春林区率先在全国重点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伊春林区向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加大森林资源经营力度、完善生态治理体系转变。2018年10月伊春森工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运行半个世纪的政企合一体制正式破冰,各林业局公司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的企业改革大幕拉开。2021年,到集团总部工作后,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伊春森工下大力气真功夫推进改革,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市场化经营、民生事业、党的建设等工作;森工人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跨越争先,为伊春林区改革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收起记忆,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林业工人就像那一颗颗青松,不畏风雪严x">寒,不顾艰难险阻,坚韧不拔、宁折不弯,雄气勃发、愈挫弥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普通工人的身份战斗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观看电视剧《青山不墨》,不仅仅是在聆听感受这段故事,更多的是要将内心的感悟化为今后前行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林业人,我将学习老一辈林业人忠诚无畏、勇于开拓精神,坚守干事创业的初心、牢记为民服务的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林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牢记党的光辉历程,铭记几代林业人默默做出的无私奉献,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5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于4月6日登陆央视一台黄金档,这是一部反映伊春老一辈林业工人楷模张子良、马永顺、孙海军等英雄事迹,同时展现了东北三代林业人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三部曲,也是一部伊春林业人坚守初心、甘于奉献的奋斗史。

  整部剧透着浓浓的老林区情怀,我有幸参与到这次“追剧”热潮当中,收获颇丰,得很大的鼓舞,也开始真正的明白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开始真正思考我辈森工人应当如何从老一辈林业人手中接好“生态文明永续利用”这一棒,跑赢伊春森工“青山不墨”这一圈,守得住青山绿水的金山,发展好冰天雪地的银山,把效益带给林区经济发展,把答卷交给党和人民,把初心留在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上。

  剧中老一辈伊春林业人凭着“顺山倒”的气势,硬是把茫茫林海建设成为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时至今日我们可能不需要像老一辈林业英雄那样与天争、与地斗,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精气神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特质,作为当代森工人必须继承伊春老林业人的精神,在当前转型发展这条路上一往无前、破冰前行,只有扎实的全盘继承好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筑牢思想才能发扬光大,才能进步创新,才能做出更多的成绩,才无愧于林区的这片热土。

  理想不能空谈。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森工党员干部的“追剧”心得之一。剧中的林业楷模在我心里都是“实干家”,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林业工人,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去表达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面对着冰天雪地的严酷自然环境,面对着全国各大厂、矿、铁路和城市建设所需的木材增产目标,在少工具缺粮食的'情况下,一切话语都显得无力。他们吃着窝头,拿着弯把子锯,用默默的生产劳动和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号子,用按时完成的增产任务,用拼尽全力支援国家建设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面对问题和较为困难的局面,不抱怨、不退缩,一心研究新出路、新方法,对上保证了国家利益,对下解决了工人困难,如此高的政治觉悟,如此强的能力素质,使我对伊春老林业人肃然起敬。

  与剧中楷模相比,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及前辈们的冰山一角,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秉承伊春老林业工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畏困难,不惧挑战,不负韶华,不负青山,以满腔赤诚投入到工作当中,紧紧跟随集团发展步伐,共守青山绿水,共建美好林都。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6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充分展现了伊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的历史画卷和重要贡献,体现了伊春林区人爱国奉献、热情豪爽、自信坚定、朴实坚韧、睿智创新等优秀品质,感人至深、倍受鼓舞,是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好教材。

  有力彰显干事创业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建设最需要木材的时候,第一代林业人带着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挺进小兴安岭腹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为祖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木材。冬季的小兴安岭格外x">寒冷刺骨,夏季的森林里满是蚊虫,就医就学生活极为不便,都需要边生产边建设,这对于每一位林区工人来说,都是身体和意志的考验,但是,林区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怕苦、不畏难,坚守在林区生产一线、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创业初期,有的林区工人吃不饱肚子,但他们没有放弃,越是困难越要挺住,就像剧中所说,“工人是国家的脊梁”。林区工人把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林区,自从他们开始创业的那一天起,就把这里当做自己永远的'家,誓要用自己的行动和付出建设美好家园。今天,我们更应珍惜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成为绿水青山永驻、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新伊春。

  生动诠释不懈奋斗的红松精神。以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为代表的林区人,用他们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伊春林区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林区人,拓步前行、开创未来,再创林区新辉煌。“顺山倒嘞……顺山倒嘞!”剧中一声声放树时响亮的号子声,蕴含了林区工人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智慧和力量,林业英雄马永顺发明的《安全伐木法》《四季挫据法》有效地提高了木材的生产效率,为林区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不可能完成的木材生产任务,林区工人克服人拉肩扛、马套子等落后生产力的不利影响,为了让钢轨铺上枕木、门楣用上木材,全力支援国家建设。今天,我们新一代的林区人,应继承和发扬以马永顺精神为代表的林区红色基因,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牢记初心使命的责任感,林区有我、请党放心的荣誉感,把青春热血和智慧力量贡献给林区和家乡,让伊春林区焕发新活力。

  深刻展现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剧中这样说道“放下斧头锯,奔向黑土地”,“咱林业人不能只靠砍树活着,咱自个儿得想想新发展的路”。严格开垦荒地,从向森林要生存到向土地谋发展,为林区职工找到了一条出路。野山参、老桑芹、小榛蘑,红松子、大榛子、五味子等等,这些自然资源只要加以利用、精心培育,都能变成转型发展的新出路。今天,我们更要开发和利用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充分发挥优势,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做好山特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和供应链,以数字经济赋能林区产业,推动伊春林区高质量发展。

  全力绘就生态文明的憧憬画卷。剧中马永祥阻止群众毁林开荒,反映了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谋求发展,警示我们要坚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发展。以马永顺为代表的林区人,从木材采伐生产到营林、造林,誓要把欠大山的债还上,把绿色还给大山,体现了林区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和生动实践,为把生态优势转化成旅游优势、产业优势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内生动力。今天,我们要加强林区生态保护、保障林场职工生活,谱写伊春林区生态文明新篇章,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7

  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取材于伊春的大型生态文明、爱国主义题材主旋律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以林业英雄马永顺、张子良等为素材,记录林业工人为国家建设英勇奋斗的故事。

  自4月6日在开播以来,备受观众喜爱,收视率持续攀升。该剧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伊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奋斗史,以几代林业人守护大青山,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为线索展开,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伊春林业人的时代风貌,引起全市人民共鸣,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在铁力林业局文化体育局工作的我有幸参与陪同著名导演李文岐、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洛勇、编剧郭云明与宗元等主创人员参观马永顺纪念馆、博物馆、资料馆,拜访林业工人,在铁力林业局、马永顺林场学习专业林业知识并查阅史献。

  2019年初《青山不墨》摄制组成立后,来到铁力林业局拍摄春、夏、秋景。2020年12月,摄制组返回铁力林业局补拍冬景。到2021年2月全剧杀青,拍摄周期历时3年之久。通过全体演职人员的不懈努力,电视剧《青山不墨》在思想性、现实性、戏剧性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以马永顺、孙海军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和以张子良等为代表的广大林业工人和革命干部及一代又一代林业工作者,历经生产建设、改革开放、绿色转型,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画卷。七十载风云变幻,三代林业人浴火涅槃,小兴安岭林区吟唱感动新中国的奋进三部曲。

  导演、编剧、演员们的`“忘情投入、真情演绎、精雕细刻”,加上故事发生地即是拍摄地的真山真水、真人真事一同建构起了作品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可以说《青山不墨》做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描写的是伊春人儿,叙述的是伊春事儿,拍摄的是伊春景儿,在此基础上,剧作对于林区历史的复现,典型人物的塑造,无疑都取得了成功。

  观看《青山不墨》让我心潮澎湃,思绪此起彼伏,在林区干部职工70多年来坚守初心、甘于奉献、勇于探索、浴火涅槃的奋斗历程召下,我们这群“林二代”更加需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林区转型发展的实践中,争做时代先锋。将传递老英雄的接力棒,将绿色铺满小兴安岭,将幸福传承子孙后代。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8

  我是一个九零后,在林区出生,在林中成长。这里没有雾霾、也没有沙尘暴,青山碧水蓝天是家乡的底色。春季,嫩芽新绿,生机盎然;夏季,峰峦叠翠,蜿蜒连绵;秋季,五花山斑斓,层林尽染;冬季,白雪皑皑,天真烂漫。正是这种美,装饰了我的童年,浸润了我的少年,滋养着我的青年。

  随着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在央视的热播,我的内心也泛起了阵阵波澜。这部剧是以马永顺、张子良为人物原型,以其英雄事迹为题材,围绕从为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而超额采伐到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主线来展开创作。《青山不墨》在荧幕之上将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一一呈现,展现了我们伊春林区早期开发建设的宏伟画卷,使我充分认识到,是父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幸福而美好的今天,很多美好的精神和宝贵的品质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值得我们这些后辈牢记心间,这也是我们建设家乡、推动社会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

  剧中的一段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林业工人,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重任,解放战争冲上去了,抗美援朝也冲上去了,到国家建设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要冲上去,决不能打退堂鼓!”是的,他们做到了!林场如战场,伐木、集材、运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危险性,一声“顺山倒”令我的心都随之震颤,很多父辈们倒下了,可他们却像在战场上一样,前赴后继,一个倒下,一个又顶了上去。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对得起林业工人这个称呼,他们迎难而上,克服了艰难险阻,想方设法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采伐任务,创造了神话!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

  建国初期国家还很贫困,人民生活更是贫苦。那个时候,作业条件十分有限,伐木用的是歪把子锯,集材用的是马套子,运材就靠在河里流放木排。他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有时候在山上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爬冰卧雪,忍饥挨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马永顺一个人就完成了六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一个冬季手工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手工伐木最高纪录。

  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创新意识

  为了多出木材,支援国家的建设,林区的伐木工人们结合木材采伐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明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降低伐根法”“流水作业法”等先进的作业方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35%以上,一年为国家增收1400多万元,展现了老一辈林区人民的劳动智慧。

  植树造林、青山常在的远见卓识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982年马永顺老英雄退休后,望着林木越来越少的群山,心生感叹:我们把树砍光了,子孙后代吃什么呀?为了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下定决心向大山还账。就这样,他带领全家人上山义务造林,从1991年到1999年,累计植树50000多株,远远超过了他当年的伐木数量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一片绿色林海,昔日的伐木模范,在半个世纪后成了育林英雄。同时,林区相继涌现出了孙海军、张英善等一大批育林功臣。是他们,将绿色的种子种在了大山上,也种在了每个人的心间。

  小河流水大河满,花开花落又一年,有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才有了今天的绿水青山。青山不墨千秋画,张子良、马永顺、孙海军等,他们是老一辈伊春林区无数开发建设者的缩影,他们善良朴实,平凡而伟大,他们那种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的信仰之源、精神之源、力量之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他们是旗帜,是丰碑,是激励着伊春几代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红松故乡没有变成红松故事,巍巍兴安岭已变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生态屏障。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为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建设家乡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9

  碧波粼粼映五花山色,林海莽莽彰百载初心。从一声声雄壮嘹亮的劳动号子,到奏响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强音;从义无反顾挺进林区开发建设,再到无悔付出扎根林区推动发展。在七十余年风雨历程中,一代代林区人埋头苦干、前赴后继,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豪气,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锐气,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的勇气开启了三次艰苦创业的征程,创造了新中国林业史上的多个“第一”,书写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停伐后,伊春林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恢复生态环境,走上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生态文明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伊春森工集团政策研究室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体推进,更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深入阐述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国家又在“十四五”规划中部署“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方针,为新时期伊春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一部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电视剧,《青山不墨》在央视的热播向全国人民生动描绘了伊春林区七十余年来的沐风栉雨、披荆斩棘,彰显了林区人民在三次艰苦创业中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作为集团总部机关的一名员工,我们要主动融入集团发展大局,自觉弘扬林区人民精神谱系。

  铭记传承马永顺精神和红松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学习老一辈林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为支援全国建设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敬业精神。要主动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在真听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凝聚起融入大局、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铭记传承马永顺精神和红松精神,就是要提升工作能力。学习老一辈林业人“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提高工作效率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的实干精神。要积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围绕主责主业提高“七种能力”增强“八项本领”,在积极参与各类实践锻炼中,获取新认识,把握新规律,增长新才能。

  铭记传承马永顺精神和红松精神,就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学习老一辈林业人“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保护林业资源扎根林区、接续奋斗的奉献精神。要主动克服思维惯势,聚焦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发扬苦干实干工作作风,在落实工作任务中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一部电视剧,诉不尽老一辈林业人立足大局、爬冰卧雪,为推动祖国建设的无私衷肠,他们的精神指引着广大森工干部不忘来时路、扬帆新征程,坚定走好生态文明之路。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10

  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民间童谣和蒸汽火车的阵阵轰鸣,一部以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为主题的大型生态文明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震撼上演。

  时光被拉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激昂岁月,以马永顺、孙海军、张子良等劳动模范、林业工人和干部、家属为原型的林区故事,在伊春的山间市井中缓缓流淌出来。故事中,一群林业工人在小兴安岭中扛着长锯、喊着号子,伴着一声“顺山倒嘞”,参天大树和雪花一起落下,x">寒风刺骨的冬天霎时间充满了热火朝天的气息。彼时的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以马永顺为代表的林业工人啃着窝头、踏冰卧雪,将青春奉献于林间,将最优质的木材资源运送到祖国各地,为全国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挺立起“绿色的脊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森林资源的开发遇见了生态危机的挑战,林区发展与林木保护的尖锐矛盾日益凸显。面对山人两困的艰难境地,“马永顺们”没有退缩、没有听天由命,而是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在与超采、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现象的斗争中,奋力闯出了一条护林育林、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创业、改革、转型,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三代林业人的浴火涅磐,曾经的“千年林海”历经沧桑再度成为“森林之冠”,伊春林区唱响了无愧青山的壮丽华章。

  在这部剧中,每一个细腻的镜头语言都在完美地展示着伊春林区的魅力,哪怕只是露脸几秒的伐木大叔,身形和动作也能让人感觉到伊春人特有的亲切和温暖。印象最深的是在第四集中,一驾运木材的马爬犁脱绳了,主人公马永祥赶紧冲上去,用手拼命拽着麻绳,直到双手血肉模糊,才拉停了马套子。这一段画面,也许只是那些林业工人日常工作中的小插曲,但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x">寒冷艰苦的环境下,伊春林业人的质朴与坚韧,更感动于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绝境,他们都能拼命奋斗、触底重生的顽强精神。

  我的'父母也是林业职工,自幼便常常听他们讲述刨穴打带、植树造林的故事,小时候不太能听得懂,但却让我对这片养育万千人民的青山充满了敬畏与好奇。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森工企业员工,从基层到机关,从国有林区改革到森工企业的转型发展,这些工作实践,让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了红松精神、马永顺精神,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青山不墨》的文化内涵。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而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林业工人和革命干部对英雄精神的接续传承和对林区事业的拼搏奉献,我们才能看到如今这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自然画卷。作为新时代的林业人,我们更加有责任继续秉持这一脉纯挚的绿色情怀,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林区三问”,让林业英雄的光荣事迹在年轻干部中继续颂扬,让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薪火相传中积蓄力量,让山清水秀的林都之城在祖国大地叫响,让老林区的故事谱写出新的绚丽篇章!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11

  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了反映林区开发建设历史的年代剧《青山不墨》,电视剧中以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和孙海军等林业英雄为人物原型,演绎了林区三代人当年的卓越风姿,全方位展示了林区从砍树到植树,从开发到保护的历史背景。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再一次感悟了老一辈林区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质,激励着我不断奋勇向前。

  虽然林区不是我的出生地,但却是我第二故乡。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只身来到马永顺精神的诞生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工作,扎根林区基层林场。那时候,林区人淳朴、勤劳的精神就深深鼓舞着我不断前行。在2009年我被调任到铁力林业局卫东林场工作,这是马永顺最早工作过的地方,通过与马永顺同工组的老一辈林业工人交流,对马永顺又有了一个更加全新的认识,老英雄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了解到马永顺同志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初期,为了多出木材支援国家建设,结合木材采伐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明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降低伐根法”等,他先后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镕基、李瑞环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毛泽东主席还亲自向他颁授了一枚金质奖章。作为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初期的伐树能手,他砍了36500棵树,离休后主动义务植树向大山“还债”,在晚年实现了向大山“还债”的夙愿。2000年2月,87岁的马永顺走了,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小兴安岭绿波翻涌的万顷林海。他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林区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五百佳”等荣誉称号。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经中央批准,马永顺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同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电视剧中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想起了我在学生时代读过的一篇课文——《松树的风格》。松树不择地势环境,不择土壤贫瘠,不畏严x">寒酷热,随处茁壮的生长。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的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是强矣。这不就是林业工人扎根林区艰苦创业、不畏严x">寒酷暑,有着坚韧顽强品格、奋发向上乐观精神的折射和真实写照吗?林业工人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松品格的体现。他们犹如一棵棵凌霜傲雪的红松,不畏严x">寒,坚韧刚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一种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一种永不低头的坚强性格、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大无畏气概,犹如一根根擎天大柱,在风雪中伫立,擎起林区开发建设转型发展的历史重担,浸染了青山不墨的千秋画卷!

  忆往昔、峥嵘岁月,老一辈林区工作者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为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看今朝、使命在肩,新一代林区儿女更应该砥砺奋进、勇挑重担,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再立新功。作为新一代森工人,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我将以老一辈林业英雄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继承好、发扬好“爱国、创业、创新、奉献”的马永顺精神,以更加精耕细作的作风、精雕细琢的标准,精益求精的态度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集团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青山不墨》观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青山不墨观后感(精选6篇)08-09

《青山不墨》观后感(通用9篇)08-11

《青山不墨》的观后感(通用17篇)08-24

电影青山不墨观后感(精选7篇)08-09

开展青山不墨观后感(精选5篇)08-09

《青山不墨》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08-09

青山不墨的观后感(通用5篇)08-09

青山不墨每集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08-09

观看《青山不墨》观后感(通用5篇)08-11

电影青山不墨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