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海假期》观后感

时间:2022-10-25 10:27:48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上海假期》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上海假期》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上海假期》观后感

电影《上海假期》观后感1

  叙事上感觉节奏有点问题,孙子来上海之前的叙事有些多余,孙子被爷爷打之后逃跑再到祖孙和解相当快,理由不是很充分,之后的祖孙情彻底融入生活也浮光掠影,最后就到离别,感觉编剧非常急着将所有主题揭示(爱与家国情怀之类的)叙事空间上其实最重要的是乡村那一部分,那一部分是最直接改变孩子的,乡村让孩子接触到了属于整个民族最根本的魅力,那种不计较的奉献与善良。但是篇幅很短,稍纵即逝,之后又回到上海,其实这里可以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转变时刻的空间不能在上海?个人认为是因为那个年代现代化城市化开始侵袭大城市,它的那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特质在消逝,或者说在被以肯德基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行一种杂交改良,它是不纯正的,不足以去支撑孩子的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因为这种西化可能在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他眼里是不伦不类的,因此可以从叙事空间的角度窥探当时那个年代中国初步现代化城市化的风貌。

  除此之外,还是能看到两个国家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孙子需要爷爷给他美国式的尊重,但是爷爷其实并没有给,这里作者给的很模糊,中华传统的孝道其实在这里超过了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可能是作者的私心。其他的那些孩子打棒球之类的戏,孩子戴红领巾,说上海话谢谢侬其实都透露出最终的取向是落在中华传统价值观占优的点上,其实融合稍微要欠缺,本质上更多的是一种二者取其一的选择。

电影《上海假期》观后感2

  1991年,外滩的和平饭店点亮了沉寂已久的三十年代老式蓝色霓虹灯,彼岸陆家嘴的东方明珠也启动了奠基仪式。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封闭与萧条过后,上海终于在这一年渐渐醒来,带着旧世界留下的幽暗格调,去迎接一个明亮欢愉的新世界。

  电影终究记录了时代的吉光片羽,狭窄逼仄的老弄堂、收音机里传来的有关浦东大开发的广播公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外滩情人堤、系着红袖箍指挥交通的大妈,无不使人感觉到恍如隔世,原来资本气息浓重的上海也有一段社会主义的峥嵘岁月。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现在看来,1991年对于上海来讲无疑是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节点,改革开放的前沿由深圳转移到了上海(因中央领导不放心上海的买办习气,故第一批对外开放特区上海不在此列)。祖孙间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经过了一段曲折的碰撞后,上海得以摆脱历史断层的包袱,重拾"十里洋场"的前世记忆,迈向一个新的充满了资本与物质气息的新时代。

【电影《上海假期》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犹太女孩在上海2:项链密码》观后感10-25

上海,上海作文11-06

上海堡垒观后感12-03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学生会工作计划(精选7篇)08-14

电影的观后感11-22

电影观后感06-16

电影观后感03-17

电影观后感07-14

上海的作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