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观后感

时间:2023-12-25 07:28:55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爆裂鼓手》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爆裂鼓手》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爆裂鼓手》观后感

《爆裂鼓手》观后感1

  《爆裂鼓手》这部影片使我感触很深。

  影片最后,安德鲁取得成功。而他的成功不仅来自于弗莱彻导师的严格教导,也来自于安德鲁自身的原因。

  危机意识,弗莱彻懂得如何激发安德鲁的危机意识,不断带领新人进入乐队,当安德鲁以为自己成为核心时,弗莱彻便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现实让他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保住自己核心的位置。

  记得在初中的时候,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危机意识,如果你为自己的一点点成功而沾沾自喜,那么你永远到不了一个新的高度,心中的警钟要不断敲响,只要你一不努力,别人却一直在努力,那么别人就将会超越你。

  而安德鲁的成功又来自于弗莱彻懂得如何运用压力,逼迫安德鲁前进,而安德鲁自身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管途中有所放弃,但他依旧坚持下来。很多人说适当的压力使人成功,可弗莱彻带来的'是莫大的压力,可是,安德鲁却越挫越勇,这就体现出他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弗莱彻的一句话是我感触最深的:“英语中,没有那一句话比goodjob更害人的了。”确实,一味地鼓励则永远不可能会进步,因为你在满于现状,觉得现在很不错,不用去努力争取些什么,这便就产生了自满的心理,也就不会去争取,去竞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与这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强调的是安乐使人死,忧患使人生。当别人呵斥你时,你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如果别人一直在夸赞你,你则会沉浸在自己的优秀中,将自己变为井底之蛙。所以,不能一味的鼓励。

《爆裂鼓手》观后感2

  《爆裂鼓手》这部电影对主人公安德鲁和他的导师弗莱彻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看完这部电影,不由地让人的疑惑加深——牺牲99%的人去造就1%甚至还没有1%的精英是否值得呢?

  影视中弗莱彻在音乐事业中的确是位不凡的人物——造就精英,但在道德方面却是不及格的,偏执的理念、残暴的性格是他处事的方法。

  造就精英是他一直以来想做到的.,为了激发人们的潜能,选择快好省的暴力方式。虽然他的方式过于偏执,但只要有一个人通过了他的考验,他对自己的信心也会提高,精英也就出现了。

  但不得不说,它可以使人们在磨炼中成长,变成更好的自己;还能够产生巨大的压力使之适应强烈的竞争,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但是残暴的方法会使热爱音乐的人气馁、绝望,对有音乐兴趣的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致命的打击不仅使他们成为不了精英,而且会给社会造成不利自杀等。

  如果说,没有精英,那也是不好的。全社会都是平庸的人,没有精英,谁能带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谁能激发人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谁又能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能力?社会发展将会被停滞,人像是一个个没有思维想法和创造力的空壳,使之无法成长,激发潜力,从而无所作为的度过一生!

  所以任何教育方式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取长补短才是对它正确的诠释。

  对精英的培养应不必过于偏激,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若人们有错误的地方,可使用一个适当的方法让他纠正过来,综合所有能力试探他是否具备精英的潜能。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导师可以依据他的性格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方案。

  所以,到达终点的路不只一条。

《爆裂鼓手》观后感3

  如果有一天,你特别喜欢的一件事忽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那么,你会坚持下去吗?

  前几天看完了《爆裂鼓手》,看完第一遍还不是很明白,只觉得弗莱彻导师很过分,像打骂啦,骂别人父母啦,以及最后的“换谱”一事。所以一开始我对导师的好感极低,但后来慢慢回想的时候,好像明白了什么但又不明确。所以拉着母上又看了一遍。

  第二遍主要是看细节,看的比较细,中间有一段,就是“掉谱子”前面一点,弗莱彻导师和他朋友的女儿在走廊聊天。弗莱彻很温柔地问小萝莉以后要不要来他的乐队弹钢琴,再等他回到音乐教室的时候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反差极大,我有一瞬间难以适应,突然想到后来弗莱彻导师和男主人公在餐桌上的谈话,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其实导师是个很温柔的人,但因为他想培育出下一个查理·帕克所以才这么严格。

  谈到桌前的对话,当男主说出那句“如果有人承受不住了呢?”弗莱彻就已经明白举报的人是谁了。而弗莱彻的回答是“不,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等看完全部之后再回来看这句话,恍然大悟。

  第二遍看到最后舞台的'时候,还是觉得这是复仇,正如弗莱彻所说“台下的人觉得你可以,你就可以,但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过目不忘”。如果男主没有鼓起勇气的话,那么一切都结束了,男主的鼓手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但,当我看见弗莱彻眼中闪烁的光和脸上惊喜的表情时,我发现是我错了,回头再听他所说的话,意识到这是在用他的方法去激发,去培养下一个“查理·帕克”。

  看完感触颇深,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说,你有一种机会可以争取“天才”这个头衔,但一路坎坷,一路艰难。那么,你会去争取吗?会中途放弃吗?

《爆裂鼓手》观后感4

  《爆裂鼓手》是以音乐天才为主题的励志电影。19岁的安德鲁在一次努力的练习下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看中,招到自己的课上。在弗莱彻一次次的打击下,安德鲁最终证明了自己,成为天才似的人物。

  在电影中,弗莱彻相当于魔鬼,因为他知道激发是突破自我的唯一途径。而安德鲁就是一颗被泥土包裹着的种子,他有热爱,但他不自信,想要知道外面的美好,却害怕被打击。我想如果没有弗莱彻的出现,那么就没有安德鲁的成长,是弗莱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安德鲁。

  “不错”是鼓励,让你认为自己能成功,可惜你会骄傲,永远也不可能成功,就只能停留在“不错”的阶段,永远不知道成功背后的奥秘。“不错”能让学习者自信,却不能让他突破,“不错”教育是安全的,是每个人都会选择的`,“不错”也许能让你顺利成长,但也能让你停滞不前。在影片中,弗兰克的鼓励让安德鲁沾沾自喜,让他有信心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却也让他忘记了训练。

  “魔鬼”我相信每个人听到都觉得毛骨悚然,每个人都不愿意去接触。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位像魔鬼一样训练你的老师,那么我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告诉你,如果你的承受能力够强,那么你一定能成功。是的,只要承受力强。在影片中,弗莱彻原来有一位最优秀的学生,可惜,自杀了。因为承受不了弗莱彻的训练,但有人就会觉得是弗莱彻逼死的,却忘了弗莱彻的初衷是让他成功。魔鬼般的训练能使人成功,却有非常多的局限性,譬如:承受不了自杀的,被世人所厌恶的……种种,都不是个人所能接受的,所以往往没有老师这么做。

  “不错”与“魔鬼”各有各的优点,如果能相互结合,相信一定很完美。

  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下,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爆裂鼓手》观后感5

  “说实话,我觉得人们根本不知道我在谢尔佛做的是什么,我不是去指挥的,弱智也会摇摇胳膊控制节奏,我是去逼他们突破自己的极限的。英语里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的了”。

  这段话出自《爆裂鼓手》中导师弗莱彻在酒吧,对安德鲁所说的一段话。

  19岁的安德鲁一心想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在一次大学乐队的排练中,他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看中。安德鲁为了争夺乐队核心鼓手的位置,他忘我地在那训练。可是,每当受到弗莱彻表扬没多久,安德鲁又会被狠狠地批 斗,以及各种的刁难。这是所谓的`“鼓励、打压、鼓励、打压”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及加上安德鲁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最后,安德鲁终于在音乐节上证明了自己。

  可是,在我看来,这根本不算是一部励志电影,也不算是揭露了人的本性。整部片子虽然看似不可思议,里面充满了各种伤人的话,但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即使是你打鼓打到满手鲜血,双手颤抖,你的老师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改观或者重视你。当安德鲁放弃一切的时候,结局不一定是美好圆满的。这样变态的教学不是因为男主最后的变化,可能就会成为病态的了。一直说你“Goodjob”的老师也许只是敷衍,但一直说你骂你的老师也许真的觉得你很烂,这要看你怎么看待,理解了。

  但试想,如果本身不具备这样在天才与笨蛋之间交换的潜质,就算安德鲁把自己的手都打断了,也不会出现最后灵光乍现,惊艳全场的时刻。

  所以,没有鸡汤,也没有热血,事实就是,如果你不是天才,也不努力,最后只能决定你能在多高的地方仰望罢了。

【《爆裂鼓手》观后感】相关文章:

《爆裂鼓手》观后感11-30

爆裂鼓手观后感(精选8篇)09-20

鼓手大赛主题口号12-30

《小鼓手》教案03-09

大班音乐教案:小鼓手01-21

大班音乐小鼓手教案11-15

大班音乐教案小鼓手03-08

中班音乐小鼓手教案03-29

大班音乐小鼓手教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