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方案

时间:2023-04-18 10:15:11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方案(15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方案(15篇)

科学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识镜中影像和镜子外物品的关系。

  2.建立初步的镜面反射的概念。

  活动准备:

  1.科学:《奇妙的镜子》

  2.镜子,照片,时钟。

  活动过程:

  1、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中的自己,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请小朋友拿出镜子,看看镜子前的东西和镜子中的东西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作用?

  (3)现在要请小朋友拿出镜子,照照自己,照照喜欢的东西,并看看镜子前的东西和镜子中的东西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

  2、师生互动。

  (1)教师与小朋友一起用两面镜,三面镜;照这些东西。

  (2)你们用镜子看到了什么呢?

  (3)在照镜子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4)重点:让幼儿了解和认识镜中影像和镜子外物品的关系。

  3、教师在镜子前放一个时钟,请幼儿进行观察。

  (1)请你看看镜子里的时钟,说说哪里不一样了?

  (2)再将镜子放在时钟的中线上,你又会看到什么?(鼓励孩子大胆的描述他所看到的)。

  (3)难点:帮助幼儿初步建立镜面反射的概念。

  4、结合幼儿用书,让孩子尝试更多的镜子游戏。

  (1)你知道镜子还有哪些游戏吗?

  (2)请你看看书中还有哪些镜子的游戏,告诉大家?

  (3)说说镜子里的物体和镜子外的物体有哪些变化?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活动方案2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小学生的暑假生活,重在过程,贵在参与。激发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展示小学生的创造才能,张扬个性,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活动主题

  探索与创新

  三、活动内容

  1、小学生创造活动

  2、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3、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

  4、开展读书(名著、科普书籍等)活动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各校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科技节活动,通过各种形成进行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小学科技教育的浓厚氛围,掀起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高潮,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围绕“探索、创新”的主题,发动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

  在前期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暑假时间,做好活动部署安排,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小学生扎实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

  1、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

  要通过办黑板报、科技画廊、科普知识讲座和向学生推荐科普书籍等形式宣传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和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有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了解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在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内容包括:科学发展史(古代、近代、现代科技)、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知识和各年级教科书中的知识。中心校届时将组织“小学生科普知识竞赛”。

  2、小学生创造活动。

  主要包括四类:

  1)发明创造类:指小学生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做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

  (2)创意设计类:指小学生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发明创造的实物,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

  (3)科学幻想画类:指小学生着眼于新世纪人类生产、生活因科技的发展可能呈现的巨大变化,通过科学幻想,绘出未来科技、生活的美丽画卷。作品要求:作品可用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等绘画技巧、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表现(不包括非画类的其它美术品与工艺品);作品规格一律为400mm×600mm,横竖均可;要求装镜框或装裱,便于现场展示。

  (4)科学论文类:指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3、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主要包括五类:

  (1)电脑绘画:运用各种绘画软件或图形、图象处理软件制作完成的绘画作品,包括主题性单幅画或表达统一主题的组画、连环画,或者是针对一定目的和用途制作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美术作品。单纯的摄影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

  (2)电脑动画:运用各类动画软件,通过角色(鼓励原创角色)绘制、音效处理与动画制作,完成的二维或三维的电脑动画作品。作品可以是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动画小品,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动画节目。作品容量应不大于20MB(非压缩文件)。基于数码录像方式制作的写实画面不属于此项作品范围。

  (3)电子报刊:运用各类文字、动画、图形、图象处理软件,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刊物。电子报应该有(真实或虚拟的)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版面数(最少在4个版面以上)、导读栏等报纸类刊物所包含的要素。在导读栏中应设置超级连接。电子刊物应有刊物封面、封底、目录页、(真实或虚拟的)刊名、刊号、主办单位、主编和编委、出版日期等刊物所包含的要素。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4页以上正文页,在目录页应设置超级链接。

  (4)网页:使用语言或网页制作工具编制的阐述某个主题或传递某类信息的作品。作品容量应不大于50MB(非压缩文件)。

  以上各类作品制作,要求小学生独立进行创意、设计并自己动手实现创作,指导老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能直接参加制作。

  4、开展读书活动

  要充分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以“读名著、颂名诗、看名片、学名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读书活动,以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掌握科学知识。各校自行组织,并将组织情况书面报告中心校。

  五、几点要求

  1、坚持普及,注重实效,扎实开展好学校各项科技活动。各中小学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与实施课程改革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面向所有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节活动方案的设计也要突出创新。学校对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创造、优秀的创意设计和科技论文,要及时发现、重点引导,提高科技活动的质量。要以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科技节,促进科普知识的长期推广,形成浓厚的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科技节期间可以组织发动学生自选科技内容、制作科技展板,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举办一次由学生设计、制作的科技展览。

  一、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

  (一)科技活动方案的重要性

  1.科技活动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活动方案是科技活动的蓝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科技活动方案要体现科技活动的培养目标,科技活动的原则、科技活动的内容安排。

  科技活动方案一般有以下两种:

  ①整体科技活动方案:一所小学要有一个整体科技活动计划,一般是一个学年有个大体的计划,一个学期有一个详细的科技活动计划;一个科技社团要有一个整体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每个学期要有具体的科技活动的方案;一个年级活动课程要有整体计划,每个学期要有整体科技活动方案。

  ②一次科技活动的方案:每次科技活动都要有科技活动方案,这个方案要十分

  具体。

  2.科技活动方案是人类科技活动和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

  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了小学科技活动是人类科技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科技活动要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要传播当代科技信息。怎样把当代先进的科学思想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活动,是编制科技活动方案中的一大难题。

  当代高科技有哪些?一般认为,当代科学前沿有:揭示物质之谜、宇宙探索、地球科学、生命和智力起源、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当代技术发展的主要前沿有:电脑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航天和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人体工程技术和新医药技术等等。

  科学就是探索未知,科学前沿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前沿,要不要让学生知道?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没有定论的假说是不能上教材的。对此,不少教育家提出过质疑。科学是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是人类探索未知的过程,在科学的道路上,人们要前赴后继,为什么不把科学前沿的信息及时地告诉学生;为什么不把科学的猜想、科学的幻想、科学的疑问告诉学生;在制定科技活动方案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科学前沿信息编进去,而且要通过有趣的活动进行。

  例如,要学生看一个打了小眼的纸箱子,学生都说什么也没看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打开箱子怎样探索“黑箱”的真相。让学生查找“ 黑箱系统 ”这个科学词汇,“黑箱”这个词汇,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前沿的兴趣。

  对于类似这种科学上无定论的现象,要不要告诉下一代呢?当然要告诉学生,问题是怎样设计科技活动方案、怎样激发小学生去探索。如怎样探索飞碟之谜,切实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研究一下碟状飞行物能不能飞。在科学探索中,就是先做一个模型。科技辅导员通过半年的研究,利用简单的方法在卡片纸上画出图,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剪剪贴贴,做个模型,看看飞碟能不能飞。

  接着就让学生讨论,如果遇到飞碟应该怎么办?宇宙人来了怎么办?这个科技活动的设计难点就在于怎样设计出小学一年级学生可以制作的飞碟模型,而且要90%的学生可以制作成功。这就要求科技活动的设计者既要深刻理解碟状飞行物飞行物,又要十分了解小学生。

  3.科技活动方案是教育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首先,要参与人类的`科技活动,在科技活动中有所体会,要搜集大量的科技资料获取知识背景材料。这是设计科技活动方案的第一步。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科技活动的指导者要亲自参与科技活动,成为科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无疑,参与人类的科技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其次,要深入研究小学生,深入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情况,研究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现状,研究他们的个性特长??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科技活动方案的体现,也就是劳动成果的表现,包括科技活动方案、科技活动教材、科技活动器材、科技活动电脑软件、科技活动场所设计等等。

  (二)整体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

  1.整体活动目标的确立

  设计科技活动方案的第一步是确立科技活动的目标,科技活动的目标要符合总的科技活动的培养目标,又要具体可行。

  整体科技活动的目标,一般以这项活动的教育结果——小学生在这项活动里的收获来表示。

  例一 某小学天文小组的整体科技活动目标: 激发组员对天文的兴趣,扩大知识面,参与天文探索,培养探索精神、观察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例二 某农村小学饲养小组的整体科技活动目标: 结合本村养猪的实际情况,激发组员对参与本村养猪科技开发活动的兴趣,要组员在本村养猪科技开发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2.整体知识背景的研究

  要确定科技活动的整体方案, 就要对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进行研究,例如,要编写计算机科技活动的设计方案, 就要搜集计算机科技资料、研究本校的计算机设备情况, 选择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情况??

  3.整体小学生情况的调查

  要确定科技活动的整体方案,就要对整体小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

  例一,某小学对学生科学素质进行调查的结果是操作能力比较差,该校就把本学年的科技活动重点确定为培养操作能力, 并且拟定了一系列的活动措施。

  例二,某科技活动站计算机活动小组对组员情况的调查结果是,大部分组员已经掌握了WPS的基本操作,但是对Word不大熟悉、对计算机的结构不大熟悉,他们就把活动方案的重点放在Word上。

科学活动方案3

  设计意图:

  一天早上,我班的叶雨辰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民间玩具--陀螺,看着这个不停转动的玩具,小朋友都好奇的围过来,提出了许多的疑问:“它为什么能够不停的旋转?”其实孩子们的游戏简单而让人快乐,他们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使之转动,便会开心不已。我们试图通过集体活动,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从而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探索无处不在。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解决疑惑,建构新知识,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感受、理解转动的意思,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分组摆放,包括: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两只小碗中各盛半碗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迷迷转”的游戏吧。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边念儿歌边自转,“转转转,迷迷转,转到天空我不动!”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然后我念数字1~10。如果我念到1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

  (中班幼儿受知识经验所限,有时会将“转动”与“滚动”相混淆。我们知道“转动”是围绕着一个轴运动,“滚动”则是物体整体不断翻转着移动。这个游戏是让幼儿通过自身行动来体验、感受、理解“转动”。)

  二、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这些物品看见大家玩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迷迷转”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让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吧!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笔放在手心并搓动使笔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②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全体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③有些材料可有多种使之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4.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师小结:你们用转、搓、拧、拍、跑……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教师可以演示并提问:“如何让风车转动?”幼儿可能会回答:“吹。”这时,教师故意不用力吹,使风车转动不起来,然后问幼儿怎么办。当幼儿提出“用力”时,教师顺势出示文字“力”,并追问:“我们刚才所想的那么多方法都要用力吗?”最后总结:“原来这些转动的方法都和‘力’有关。”)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转动需要两个要素:轴和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感知“力”这个要素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通过创造性地组合,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使物体转动的方法之后,对幼儿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的挑战。)

  1.交代任务。

  师:请你用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

  ②当幼儿已经通过组合使两个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如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提出上述问题。

  3.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选择一两位幼儿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播放器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播放器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引发幼儿联想生活中更多的转动现象,从而自然达成第二条目标。)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快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让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在第一次操作上用转、搓、拧、拍、跑等方法让一物转起来,并用完整的话语表述出来。此次操作幼儿完成的不错,但是在准备的物体中还有幼儿没有用到的。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初步认识到“力”的存在,知道力能让一些物体转动起来了,可是由于我没有及时引导幼儿探索其余物体能不能转动就直接进行了第二次操作活动以致幼儿没能理解“二次探索”的意义,使幼儿拿着两个相同的物体,是这二次探索过程显得很被动。让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道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最后环节中幼儿想不出生活中还有什么会转动的问题。

科学活动方案4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顶不同形状的纸板和木棍,感受物体有重心;通过用作图方法寻找物体重心并用实践检验的过程,理解物体重心的存在是有规律的。

  2、通过亲手制作和调试重心玩具的过程,体验重心原理的应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遇事观察思考的习惯,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学生准备硬纸板1块、图钉1枚、螺丝帽1个、线1段、制作平衡玩具用的材料若干。

  2、工具:学生准备剪刀、铅笔、尺子、砂纸。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过程

  1、找一找:重心在哪里?

  通过顶方形、圆形及任意形状的纸板,感受物体重心的存在;用作图法寻找不规则纸板的重心,并成功地顶起不规则形状的纸板,从而加深对物体重心的理解。通过顶不同形状的木棍,在理解纸板重心的基础上,感受立体物的重心特点。

  2、做一做:“平衡玩具”

  利用前述活动得到的“只要使支撑物支撑在物体的`重心处,物体就会平衡”的道理,动手制作平衡玩具,将已经掌握的关于重心的知识用于技术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理解。

  2、巧用小棍做游戏

  活动思考:

  “创造力人皆有之,创造力可以培养”,是创造学的的基本原理。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思维的规律和技巧,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巧用小棍做游戏”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寻规律、善于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巧移、巧用、巧创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巧用小棍建大厦”的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牙签、棉签、塑料棒、吸管等小棍棒,无毒橡皮泥(或无毒手工泥、无毒劳动泥等)。

  2、学生自由结合,组成研究活动小组,建议每小组四人。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1、做一做:巧移小棍变换图形

  巧移小棍变换图形的游戏,由三组九个游戏给成。其中,属于平面变换的有三个:

  (1)小燕向相反方向飞行。

  平行移动3根小棍的位置,小燕就向相反方向飞行了。

  (2)小鱼向相反方向游动。

  移动3根小棍,小鱼即向相反方向游动了。

  (3)用12根小棍摆成5个正方形。

  ①拿掉2根,变成2个正方形。题意要求变成2个正方形(可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依次拿掉大正方形中间的2根即可。

  ②移动3根,变成3个相等的正方形。题意要求变成3个全等的正方形。图中有4个全等的正方形,想办法移动3根小棍,减少1个正方形,就可以组成3个全等的正方形了。

  ③移动4根,变成10个正方形。题意要求变成10个正方形(可大小不等)。把两个小正方形的各两条边,移动到另外两个小正方形中,增加正方形的数量即可。

  属于图案形象由平面变立体的活动有两个:

  (1)把花瓶变为立体图案。把3根小棍移到正六边形内即可。

  (2)添9根小棍,摆出由3个正方体和1个正三角形组成的图案。按题意要求添9根小棍,摆出由3个正方体和1个正三角形组成的图案。在每个正六边形中添3根小棍,使其相互垂直并交于一点即可。

  属于拼摆立体图形的活动有两个:

  (1)用6根小棍,摆成四个三角形。

  (2)用12根小棍摆成六个正方形,需突破平面思维的局限。

  2、拓展与延伸:巧用小棍建“大厦”

  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巧用小手建大厦”的比赛。用无毒橡皮泥做连接物,用小棍插接各种建筑模型;要求作品宏伟、美观又结实。

  3、从小学理财

  活动思考:

  而今的孩子需要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需要科学的理财教育以及通过理财教育培养起来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学理财”,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从长远看,将有利于孩子尽早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做事有计划、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和品质。

科学活动方案5

  活动设计: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活动准备:

  1、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2、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3、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反思:

  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作者的此活动反思全面、到位,可以供我们借鉴。也验证了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科学活动方案6

  活动目标:

  1、 学习细致地观察自己的外表,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 比较自己与同伴外部特征的差异,了解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活动准备:

  1、 小镜子人手一份

  2、 纸、人手一份

  3、 幼儿用书、练习册

  活动过程:

  1、 幼儿用镜子细致地观察自己的头发、眼镜、等身体特征。

  (1) 请幼儿自由组合,互相观察同伴的模样。

  (2) 表扬观察仔细的幼儿并提出细致观察的要求。

  (3) 幼儿用小镜子仔细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2、 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请你说说自己长得怎么样。

  3、 幼儿分组游戏。

  (1) 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外形特征,比较自己和同伴的不同。

  (2) 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4、 了解遗传现象,知道每个人的外表都是独一无二的。

  (1) 你们有没有发现长得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2) 教师说出一个幼儿的特征,请幼儿判别是不是自己,如果发现有两个特征相似的,教师请他们当模特让全体幼儿观察两个人的特征。

  (3) 教师简单介绍遗传的相关知识,让幼儿了解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5、 请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比较外貌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进行记录。

  反思:

  活动中有一环节请幼儿细致观察后画下来,是科学活动记录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幼儿对自己细微处的印象,另一方面又便于幼儿在活动中 进行语言表达总结。

科学活动方案7

  设计意图

  《番茄和黄瓜》活动进行到品尝环节时,有幼儿主动发问:番茄里面一粒粒的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是番茄的种子,随即让他们找找黄瓜的种子在哪里。幼儿很感兴趣,找到后异常兴奋。针对幼儿普遍对“种子”感兴趣和小班下学期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以种子为主题的活动方案。

  活动一:找种子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蔬菜和花草树木等都有种子。

  2.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1.找水果的种子。

  利用每天饭后吃水果的时机,和幼儿一起品尝、讨论:

  (1)你今天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有种子吗?

  (2)找一找它的种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找得兴趣盎然,每天都有新发现。

  有一天吃香蕉,幼儿说:“老师,我找不到香蕉的种子。”教师把香蕉纵切和横切,引导幼儿观察。

  当幼儿终于发现果肉中的小黑点,并得到老师肯定的回答后,异常兴奋,争相宣布:是我先发现的!

  2.找蔬菜等农作物的种子。

  (1)谈话:我们知道了苹果、梨都有种子,那么青菜、萝卜、毛豆有没有种子呢?

  幼儿有些茫然,继而议论纷纷。

  (2)通过“家长园地”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蔬菜等农作物的种子。

  (3)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幼儿介绍、展示自己找到的种子。

  (4)把幼儿带来的种子依次放入种子盒中,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自由观察,为制作种子标本做准备。

  评析:教师善于捕捉偶发事件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抓住幼儿的兴奋点组织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活动二:制作种子标本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简单制作种子标本,对种子产生认知欲望,发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的合作意识。

  活动过程

  1.出示枇杷种子,提问:你认识这颗种子吗?

  2.出示黄豆、西瓜、水稻的种子,提问:你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称吗?

  3.出示苹果、梨、葡萄3种外形相似的.种子,提问:谁能把苹果的种子找出来?

  (提问逐步提高难度,激发幼儿内在的认知需求。)

  4.师:让我们来想个好办法,一下子就能找出你想找的种子。

  幼1:画个苹果放在种子旁边。

  幼2:在苹果种子旁边做个苹果。

  5.师小结:画好果实剪下贴在挂历纸上,做成图标,把相应的种子粘贴在图标下就成了种子标本。

  6.幼儿自选喜欢的种子,绘制相应的果实图标。

  幼儿大多数选择四五种种子,且多是绘制较简单的水果类。教师提醒可利用现成的图标后,蔬菜、粮食、树木的种子也受到了幼儿的青睐。

  7.将种子用透明胶固定在相应的图标下(教师协助幼儿完成)。

  8.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评析: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创造性为出发点,既让幼儿的发现成果得以展示,又巩固了已有的知识,便于幼儿更好地观察。

  活动三:认识种子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按种子大小、颜色、能否食用等明显特征进行分类,知道种子的用途,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比较和积极思考的意识。

  活动过程

  1.展示教师准备的种子,让幼儿自由观察。

  提问:你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字吗?

  识别有困难的种子可参看图标。

  2.教师:这么多的种子,我们来把它们分分类。

  (1)教师提示可按“能否食用”把能吃的种子放在盒中,不能吃的放在篮子里。

  (2)让幼儿想一想还能怎样分(鼓励幼儿相互议论)。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的?还可以用哪些方法?

  (引导幼儿发现可以按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来分类。)

  幼1:把水稻、黄豆放在一起。枇杷、苹果、青菜、西瓜的种子放在一起。

  幼2:把枇杷、黄豆的种子放在一起(比较大),苹果、西瓜、水稻、青菜的种子放在一起(比较小)。

  幼3:把青菜、黄豆、枇杷的种子放在一起(是圆的),把水稻、苹果、西瓜的种子放在一起(有点尖)。

  3.师:你知道种子有什么用处吗?

  幼1:西瓜、南瓜、水稻的种子可以吃。

  幼2:枇杷的种子可以种,会长出枇杷树……

  教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有的种子能吃,有的不能吃;种子都能种植,发芽后长成小苗,长大后会结果。

  评析: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转移点,及时调整活动方案,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

  活动四:种种子

  活动目标

  尝试种植,提高探索兴趣和持续观察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劳动意识和竞争意识。

  活动过程

  1.种植活动

  (1)激起幼儿种种子的愿望:你想知道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吗?出示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小盆、小铲子及各种种子。

  (2)请幼儿选一种种子,和种子标本图对比,确认是什么种子。

  (3)教师讲解示范种植过程:在小盆内挖开土,放入种子,然后盖上土,最后浇上适量的水。

  (4)幼儿尝试种植,在盆上贴上相应的种子图标和自己的姓名(教师随机提供指导和帮助)。

  大部分幼儿选择了蔬菜类种子,能按正确的步骤进行种植,但挖土深浅、浇水量不易掌握。

  (种植活动不作为本系列活动的重点,旨在激发幼儿继续观察。)

  2.观察、管理

  一两周后,部分种子出土了,有的还没有动静。

  (1)教师和幼儿一起每天观察,比较种子的生长情况。

  幼1:我种的青菜籽发芽了,长出了两片小叶子。

  幼2:我的蚕豆也发芽了,比他的青菜长得高,叶子也比较大。

  幼3:我的黄豆怎么还没发芽呢?

  (2)与幼儿一起挖开土观察,了解、分析种子不发芽的原因。

  有的种子,如毛豆已烂了,是因浇水太多;有的种子埋得太深,难以发芽。

  (3)帮这部分幼儿重新补种,以保留其对种子的关注关趣。

  评析:幼儿自己种植、自己管理,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探索,在和同伴种植情况的比较中,又培养了幼儿观察力、比较能力及初步的竞争意识。

  活动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把发芽的种子各自带回家管理,并以观察画的方式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再把小苗移栽到园内种植园地中,使该系列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活动反思

  关于种子,按照传统教学内容,通常安排在大班进行,而这个从寻找→种植的系列活动却使小班孩子自始至终沉浸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之中。

  活动设计的成功,不仅在于教师不断抓住幼儿的兴趣,发掘教育价值,生成活动,具体活动目标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更主要的是教师没有把系列活动仅仅视为过去心目中的“上课”,而是将教育真实地渗透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如,教师借助幼儿吃水果这一日常生活环节,作为支持孩子寻找种子的探索活动,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不难想像,如此的师生互动和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相比,对孩子、对教师都会是自然的,毫无压力的。

科学活动方案8

  设计思路:

  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也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平时,孩子们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对武术有了一些小小的认识。同时,本学期的早操也是《武术操》,使得孩子们对武术更是充满了热情,于是,我们设计开展了这节音乐活动《中国武术》,让孩子们学一学做一做,进一步感受武术的气势。

  本节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观看录像引发幼儿对武术的经验和兴趣;第二环节,跟着学一学,做一做;第三环节,听音乐一起做,尝试听清音乐提示。

  活动目标:

  1、模仿武术动作,并尝试跟着音乐做一做。

  2、知道武术的作用,体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萌生爱国热情。

  重点:模仿武术动作,尝试跟着音乐做一做。

  难点:找准音乐提示,在音乐提示时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中国武术录像、中国功夫图片、中国功夫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1、师:(出示图片)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朋友,他们每个人都给我们摆了一个好看的姿势,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都是什么姿势,好不好?

  小结:原来,图片上的人是在打中国功夫。

  2、师:那孩子们想不想来看看真正的中国功夫?

  观看中国武术的录像(五步拳)

  3、讨论:我们在哪里看到过中国功夫,为什么大家喜欢中国功夫?武术有什么用?

  小结:中国功夫可以帮我们强身健体,还可以用来保护自己。

  二、看看学学武术动作

  1、师:大家想不想来做一个小小武术家?

  看录像,模仿各自看到武术动作,交流做动作的体验。

  2、学一学:

  冲拳:手握拳,手臂平平地快快地冲出去。

  砸拳:手握拳,手臂快速向下砸。

  推掌:五指并拢,掌心向前,手臂平平地快速将手掌推出。

  亮掌:一手握拳收于腰间,一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手臂伸直向上,将手臂收于耳朵的一侧。

  弓步:一腿向前一步跨出,同时弯曲前面的腿,后面的腿伸直。

  马步:一脚向左(或右)跨出一步,与肩同宽,同时稍稍弯曲膝盖,呈半蹲状。

  3、师:学了这么多动作,请你们找几个伙伴一起练习一下,不是和同伴对打,而是和同伴一起练习。

  三、手与腿的`协同动作

  1、再次观看中国功夫录像。

  2、两人结伴,尝试将学过的手与脚的动作合起来,模仿五步拳中的某一动作。

  3、交流各自学会的动作、共同纠正。

  四、听音乐学做武术操

  1、听音乐《中国功夫》和老师一起做武术操。

科学活动方案9

  活动目标:

  1、萌发孩子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纸杯功用。

  重点:目标1所诉既重点。

  难点:目标2所诉既难点。

  活动准备:

  1、三个大水盆装满水,纸、笔若干。每组一个一次性纸杯装上水。

  2、幼儿每人事先折好一个小船。

  活动过程:

  (一)玩纸船。

  “请小朋友看看教室里有什么?”(水盆,水盆里有水)“你们想玩吗?想想你要怎么玩。”幼儿讨论后自由选择地方玩。

  提问:A你是怎么玩纸船的?

  B你的纸船怎么了?

  C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蜡不喝水,蜡涂在纸上就好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纸的`

  (二)折纸杯。

  教师出示一个纸折的杯子,让幼儿观察。

  提问:A你觉得这个纸杯能装水吗?

  B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杯不漏水。

  幼儿自由讨论后进行操作。

  小结:蜡涂的厚薄均匀与否会影响效果,涂的厚均匀的不会漏水

  反之就要漏水。

  (三)发现纸杯的秘密。

  教师出示另一种一次性纸杯,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然后揭晓纸杯的秘密。

  活动结束: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科学活动方案10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空气都不陌生,但认识尚处于“知其存在”等基础层面。由于空气无处不在而又无色无味,又根据孩子爱玩、好奇等天性,活动中我将空气与发射“炮弹”相结合。从而让孩子在玩中,发现与空气特性有关的现象。进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体验与交流中真切的感知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经过尝试、比较,探索使用空气炮的最佳方法。

  2.在操作游戏中,感受并发现空气能产生推力的有趣现象。

  3.游戏时,能与同伴交流,体验团结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型号PVC管若干(长、短、粗、细);泡沫小球;示意图;飞机粘贴图;音乐

  活动过程

  一、我是小小解放军

  1.幼儿分蓝队和绿队入座,角色扮演,导入活动

  (1)教师:“我们今天有一个新角色—解放军。你们知道解放军是干什么工作的么?”(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

  (2)教师:“我们来学做一下解放军吧!立正!敬礼!”(幼儿学做动作)

  2.介绍操作材料及规则

  (1)教师:“解放军打仗需要武器,我们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但是解放军也是非常有纪律的,听到集合令,立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2)介绍炮管和炮弹,细长型、双头封闭型两种发射管。

  二、战前训练

  1.提问:如何才能将炮弹发射出去呢?根据自己的猜想,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小结:将炮管和发射管进行组合就可以把炮弹发射出去。

  2.幼儿选取炮管和发射管,自由练习,尝试发射炮弹,初步感知空气的作用。(提醒拿细长管的幼儿换成短管进行尝试发射炮弹)

  3.分享讨论:为什么短管也能把炮弹发射出去?是什么推出了炮弹?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4.出示原理图示,小结:炮管里也存在空气,短管推动炮管里的空气就可以把炮弹发射出去。

  三、军事演习

  1.交代游戏规则

  教师:“我即将要进行一次军事演习了,比一比谁的炮弹打得又

  远又准。”(幼儿分蓝、绿队,面对站立,用“炮管”将炮弹打入对方的框子中。)

  2.幼儿游戏,教师个别指导。

  观察要点:幼儿是否关注到影响炮弹发射距离的各种因素。

  3.经验分享

  (1)提问:“如何把炮弹打得更远?”幼儿自己表述,并做以师范。

  (2)教师小结:对准目标、用力快速推动炮管才能将炮弹发射成功。

  四、射击敌机

  1.出示飞机粘贴图

  教师:“看!空中有两艘敌机飞来了!我们不论是蓝队还是绿队,都是中国的解放军。我们团结合作,怎样可以射击中它呢?”

  幼儿讨论发射方法。

  2.出示图纸,介绍秘诀

  (1)幼儿解读图示,探索发射炮弹的新方法。

  (2)教师小结:将“发射器”快速从“炮管”中抽出来。

  3.威力炮管射击

  幼儿面对有粘性的“大飞机”,用新的方式发射“炮弹”。

  4.提问:为什么这种发射方法会让炮弹的威力变大呢?

  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

  延伸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更大的“炮管”发射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呢?幼儿在活动后进行再次探索。

  活动反思《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炮》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空气的压力不能直观看到,但生活中又有许多利用此原理的地方。因此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呢?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空气炮”为主要游戏的活动,从而在活动的观看中,感知空气的压力。视频中,活动以解放军导入,在“武器”的图片展示中,引起孩子的兴趣。接着展示操作材料,并且视频中有孩子操作的方法,为观看的孩子提供了操作演示,以更清楚的.了解探究方法。并且以动画的演示,解释“空气炮”的原理既简单易理解,又生动形象,这对孩子的知识经验积累给予帮助。并且,结合音乐效果和孩子击打“飞机”的操作视频,使活动趣味性增强。活动后,鲜明的动画形象,结合一首关于“空气”的儿歌,使活动完美结束。孩子在观看此活动视频时,不但有知识点的掌握,更是乐趣贯穿前后,不断的设疑增加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在观看此整个活动中,时时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其知道团结、合作的必要性,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总之,幼儿在观看中可以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

  小班歌唱《小鸡抓虫》视频+教案+课件PPT(第11届幼儿园音乐教育优质课视频专辑)

科学活动方案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透明容器装水前、后的影像变化。

  2、注意幼儿安全的操作,培养实验的安全意识。

  3、幼儿学习记录物体的影像变化。

  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透明玻璃瓶,图片,毛巾,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瓶子,了解瓶子的形状,材料。

  提问:“小朋友们看,这些都是什么?”“你们看这些瓶子都一样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引导幼儿从形状,大小,材料,等方面进行观察。)“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么你们看看这些瓶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注意引导幼儿说出瓶子的材料和透明的特点)

  “原来这些瓶子都是玻璃做的,透明的。那我们拿瓶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引导幼儿透过空的瓶子看物体,观察物体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1)幼儿透过瓶子看周围的物体。

  提问:“你们有没有试着用空瓶看东西?”“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瓶子去看一看周围的东西,看看他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不一样?”(注意引导幼儿分批拿瓶子,以免过于拥挤)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你刚才是怎么看的?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变化?”

  (3)幼儿透过瓶子看记录表上的图片并进行记录。

  (2)“刚才我们看了周围的东西,我们的记录纸上有漂亮的图片,你们可以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仔细的看一看,可以想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看,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4)幼儿相互进行交流。

  3.引导幼儿在瓶子里装上水,透过装水的瓶子看图片,并进行记录。

  (1)猜想:“刚才我们用空的瓶子看东西,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在瓶子里装上水,看东西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验证:“刚才小朋友们猜得都不一样,到底谁说得对呢?让我们来试试好吗?装水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引导幼儿分批装水并帮助幼儿将盖子拧紧,将瓶子和手擦干)

  (3)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第二张记录纸上。

  (4)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4.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使所照成像变形。

  小班常识活动:轻和响

  一. 活动目标

  1. 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并能加以简单区分。识字:“轻”、“响”。

  2. 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晃的不同声音。

  3. 乐意参加常识探索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探索。

  二. 活动准备

  1. 易拉罐若干(多于班级人数),半数装有钉子或者豆类,半数装有纸或者小木棍。

  2. “响”“轻”立式字卡各两份。

  3. 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三. 活动过程

  1. 引题。教师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2. 通过听听、看看来进行观察。

  ①教师摇一摇装钉子的易拉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响)请幼儿对声音进行模仿。

  ② 教师摇一摇装纸的易拉罐,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轻)

  ③ 教师展示“响”,“轻”字卡,并将两只易拉罐分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④ 教师将另外两只易拉罐分别摇一摇,结合幼儿的意见对其进行区分摆放。

  ⑤ 开易拉罐。教师引导:“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分别打开四个易拉罐,并把里面装的东西倒出来,分别在幼儿面前进行进距离的观察。

  ⑥ 小结: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放在易拉罐里面摇一摇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3. 通过亲身操作进一步感知轻和响。

  ① 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个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来玩,好吗?

  ② 教师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摇,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师请小朋友们操作的时候才可以摇。小朋友摇一摇以后,听听这个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是响的,就站在响字宝宝旁边,是轻的,就站在轻字宝宝一边。

  ③ 幼儿操作,找到相应的字宝宝并站在旁边。

  ④ 教师检查,纠正。

  4. 用易拉罐来给音乐配伴奏。

  ① 听音乐一遍,区分响的一段和轻的一段。

  ② 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音乐轻响来给音乐伴奏。响的一段由拿响罐的小朋友摇,轻的一段由拿轻罐子的小朋友摇。

科学活动方案12

  活动名称:

  《好吃的西瓜》(小班下学期)

  组员:印雅婷、朱远雪、朱雯珊、吴琦

  活动目标:

  1、运用多感官观察认识西瓜的基本特征(外形、颜色、味道等),并能使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表述。

  2、勇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喜欢吃西瓜,乐于和西瓜宝宝做朋友。

  延伸目标:

  知道夏天吃西瓜对身体的好处,乐于用西瓜或瓜皮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①知道西瓜的名称。

  ②吃过西瓜,知道西瓜的瓤是红色的(或黄色的),味道是甜甜的。

  2、物质准备:

  ①②西瓜每组1个:外形显著不同的西瓜,红、黄瓤的西瓜。(尽量保证大小、形状、外皮颜色的不同)西瓜PPT注:在本次实施过程中准备红、黄瓤西瓜各1个。(尽量保证大小、形状、外皮颜色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小5班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啊?(展示2个西瓜)

  二、观察过程

  ㈠未切开的西瓜(摸一摸、看一看)

  你们都认识西瓜宝宝,那你们看看自己的西瓜宝宝长得什么样?(幼儿观察本组的西瓜)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呢?(补充提问)

  你们真棒,西瓜宝宝高兴地打了个滚(推西瓜),西瓜宝宝是怎么滚动起来的?我们摸一摸西瓜宝宝。

  你们感觉西瓜宝宝摸上去怎么样,谁来告诉我?那我们捏捏看、拍拍看呢?这两个西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

  1、西瓜皮的颜色

  西瓜是绿色的,有的地方有黄色。西瓜皮上可能会有花纹。

  2、西瓜的形状

  西瓜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椭圆形的',推一推会滚。

  3、西瓜的外皮

  西瓜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西瓜皮上有西瓜梗。㈡切开的西瓜

  (复习上部分内容)西瓜宝宝穿了身漂亮的绿衣服,那你们知道它里面是什么颜色的吗?

  是不是像你们猜得那样呢?我们打开来看一看??

  小结:

  1、西瓜里面有什么

  有一层白色的西瓜皮,有肉肉,有西瓜籽

  2、西瓜里面的肉肉、籽是什么颜色的,

  肉肉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的;籽儿是黑色的(可能有白色的)㈢吃西瓜

  哇,西瓜看起来很好吃啊,要不要尝一尝!(播放幻灯图片)

  西瓜的肉肉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呢?甜的?酸的?干干的?有许多水?

  三、总结

  和西瓜宝宝做朋友,把它吃到我们的小肚子里面去,你们喜不喜欢和西瓜宝宝做朋友啊?今天我们和西瓜宝宝做朋友,知道它长得圆圆的(有的是椭圆),有的大,有的小,穿着一身绿衣服,上面还有花纹。西瓜宝宝的肉肉甜甜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肉肉里面有好多水,还有黑黑的、小小的籽儿??那我们今天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和西瓜宝宝做朋友有什么好处呢?

  区角活动:搬运“小西瓜”

  (在操作中巩固对西瓜形状特点的认识)自然角材料:

  西瓜籽一盘

  不同品种的西瓜照片若干也可依据幼儿兴趣投放其他材料

科学活动方案13

  一、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情绪愉快地参加探知活动,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鸡蛋碰撞在软硬 不同物体上的不同结果。

  3、 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活动。

  二、 活动准备: 盆、毛巾、海绵垫、沙堆、棉花、小石块、积木、鸡蛋等。

  四、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知的欲望

  1、 出示两个盆,一个盆底垫上了软软的毛巾。

  桌上有什么? 两个盆一样吗?

  2、 出示两个鸡蛋:如果把鸡蛋丢在盆里会怎么样?

  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

  3、“鸡蛋壳怎么会一个破了,一个没有破?” 幼儿感知两个盆的不同及不同的结果。

  (二) 幼儿动手操作、感知

  1、 幼儿人手一个鸡蛋,在周围环境中尝试。

  2、 帮助幼儿用语言讲述活动。

  (三) 讨论、扩展经验

  1、 鸡蛋丢在石头上怎么就会破了?

  2、 我们小朋友吃鸡蛋时怎么吃呀?

  3、 还有什么东西碰在硬的上面会碎呢?

科学活动方案1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地球上常见的几种水,初步了解水源。

  2、让幼儿知道水的用处,培养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金鱼缸、盛满清水的.盆。

  2、图片:河流、大海、湖泊、雪山等景。

  活动过程:

  每组桌上摆放一盆水。

  1、出示地球仪和图片,幼儿讲讲图片上画的是大海、湖泊、河流。

  2、问:“们看到的盆里面是什么?鱼缸里也是水。但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水从哪里来的?”“除了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水以外,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水?”

  3、引导幼儿讲讲地球上常见的水。

  4、这些水都有些什么用处呢?

  幼儿泛讲后,师补充讲解。

  5、引导幼儿了解水的用处,养成爱惜水节约水的习惯。

  6、延伸活动:

  讨论:“我们平时看到水龙头没有关紧,怎么办?”

  “如果看到有人往河里倒垃圾,怎么办?”

科学活动方案1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细微变化,初步感知事物的可变性。

  2、通过不时的尝试,激发幼儿探索新事物的欲望。

  3、培养幼儿的挑战性和对新事物的适应性。

  活动准备:

  1、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准备: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密切关注。

  2、气球、软铅丝、木头积木、颜料、温开水、果冻粉、纸、橡皮泥、面粉、碘、苏打等。

  3、大灰狼头像一个、玩具水枪一把。

  活动过程:

  一、“变”,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1、出示未吹气的气球提问:假如往里面吹气会怎么样?往里面放水又会怎么样?

  (请个别幼儿操作并讲述)原来气球是怎样的?用不同的方法操作后,又是怎样的?(重点引导幼儿讲动身现的变化)

  2、根据幼儿的`描述,教师小节。

  气球由扁——圆,由小——大,又由大——小,由圆——扁。

  二、实验活动——“变变变”。

  1、出示局部准备的操作资料,提问:大家能想什么方法,使它们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吗?比比谁想的方法多。

  2、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如:软铅丝变图形,面粉加水的变化,用果冻粉制做果冻……

  3、请幼儿讲述操作变化过程和实验结果。

  三、游戏:消灭大灰狼。

  1、出示大灰狼头像,用准备好的水枪对准喷射,大灰狼消失……

  (引起幼儿对感知“变”的兴趣。)这是怎么回事呢?再看一次魔术。

  2、发现秘密——变

  出示一个空瓶,请一名幼儿往里灌水——出示碘,引导幼儿认识。

  师:假如往水里加点咖啡色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再让咖啡色的水变成没有颜色的水行不行?

  (教师盖上瓶盖摇晃瓶子,让幼儿观察水中的颜色没有了。)

  (重点:设置悬念。)

  四、活动延伸

  把水会变色又能变回来的秘密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探索、研究。

【科学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方案04-17

科学活动方案03-14

科学教育活动方案04-25

科学教育的活动方案11-23

科学游戏活动方案12-16

科学教研活动方案08-14

小班科学活动方案02-15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08-23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02-18

科学活动方案13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