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

时间:2022-09-05 15:22:14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1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

  实验探究

  手段:

  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

  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

  (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诊测:

  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b你想知道在一杯水中放一些蔗糖(白糖),过一些时间,蔗糖颗粒消失,水变甜 了是为什么吗?

  目标展示: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为什么当我们把一块糖放入水中,糖很快不见了,水有了甜味,当我们经过施用氨水的农田时,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小结】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 1-4题。

九年级化学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四、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五、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引言)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

  1、教师组织学生们的研究讨论和发言,随着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初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教案4

  学习目标:

  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侯课:

  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一)。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26-28内容,思考:

  1、什么叫溶液(溶质、溶剂)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样确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 习题 一、选择题1-3 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 实验9-2 p28 实验9-3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四、当堂训练,导学案p30-31

  必做题1-13

  选做题14-15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1】

  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

  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

  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

  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 海水 氧气 石灰水 冰水混合物 冰

  【自主学习3】

  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 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 的原料;

  (2)在 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 、社区安全和 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有效训练】

  1. 空气的成分以 和 为主,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 ,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

  2.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完成。下列步骤的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②用燃烧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时,火柴熄灭,说明主要是氮气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人瓶内,并把塞子塞紧

  ④冷却到室温

  ⑤打开弹簧夹,水压入集气瓶中,并接近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

  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⑦⑥②⑤④③① b.⑦⑥③②⑤①④

  c.⑦⑥①③④⑤② d.⑦⑥①③②④⑤

  4.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洁净的空气

  5.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海水

  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

  6. 稀有气体过去曾被人们称做“惰性气体”是因为( )

  a.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少

  b.稀有气体用途广泛

  c.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

  d.稀有气体非常宝贵

  7. 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8. 下列活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

  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c.汽车行驶排放的尾气

  d.焚烧麦秆产生的烟

  9.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氮气

  c.氧气 二氧化碳 氮气

  d.氮气 氧气 一氧化碳

  10. 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d.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后提升】

  1.如果在本实验中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不可以?为什么?

  2.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充气包装的小面包产生了兴趣,在这种小面包的塑料袋内气体充的鼓鼓的,像一个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样包装主要是为了食品能长时间保鲜。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明猜是二氧化碳,小红猜是氮气。

  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写出操作步骤。

  ②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什么?

九年级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

  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

  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九年级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后观察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察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学生: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教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须以实验为依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现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未知性质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具体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过渡】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示蜡烛)。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来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内涵,

  板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察蜡烛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研究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研究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实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察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察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研究物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变化并由观察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实验的再认识

  回顾: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实验二:探究如果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

【九年级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的化学教案10-20

化学教案-钠01-21

化学教案-氧气01-21

化学教案-空气01-21

化学教案-摩尔01-21

化学教案-水01-21

化学教案-分子01-21

化学教案-绪言01-21

钠化学教案04-10

化学教案 《油脂》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