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教案

时间:2022-12-12 15:10:53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的教案15篇

化学的教案1

  课题:

  酸碱知识复习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碱、盐的组成

  2、会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探究活动,

  4、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合物的分类引出酸碱盐的组成,设计一组区分物质实验来引出酸碱的化学性质,提升学生的知识网络,渗透方法,进一步发展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归纳、实验、练习、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魔术引入酸碱

  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对酸碱知识有哪些了解?

  思考、回答从已有知识出发,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练习:化合物的分类引出:分类不同→组成不同→性质不同

  独立思考、回答让学生明白分类的重要性,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如何区分稀hcl 、naoh溶液、nacl溶液点拨:

  1、这一组物质在本质上的区别

  2、分别是利用了酸碱的哪些性质?

  讨论、设计、交流实验方案

  1、加一种物质一步区分

  2、加两种物质两步区分并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渗透分析方法的引导实验探究:指导学生按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安全性分组探究实验,交流结果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总结归纳:

  1、酸和碱各有哪些化学性质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汇报、总结及时归纳总结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的网络梯度练习,学以致用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展示结果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交流收获:回忆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自由发言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作业:课本p139页1~6题及时巩固加深学习效果

化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盐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盐酸的化学性质,理解复分解反应,了解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

  难点:有关盐酸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滴管、镊子、试管夹、酒精灯(附火柴)等。

  药品:锌粒、镁条、新制氢氧化铜、碳酸钙粉末、氧化铜、酚酞试液、石蕊试液、浓盐酸、工业盐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其它:铁钉、锈铁钉。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我们已学过了酸、碱、盐的概念,想一想什么是酸?你知道生产和科学实验中重要的“三酸”指的.是什么吗?

  回忆上节内容,注意力集中在酸上,思考并回答。

  引起回忆,为进入本节学习做准备。

  [复习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盐酸,你知道认识一种物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吗?

  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总结以往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回答问题。

  明确学习任务,明确研究方法。

  [演示实验]盐酸的物理性质。

  课本P154(实验8-5)

  带着问题观察实验,正确闻气味

  从感性上认识盐酸。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看书P154

  阅读教材,总结盐酸的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板书]一、盐酸

  1、物理性质

  识记物理性质的有关内容。

  了解盐酸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见附1)

  做练习一

  巩固、识记盐酸的物理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探讨盐酸有哪些化学性质

  思考

  转移注意,激疑探索。

化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化学的教案4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案-质量守衡。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化学教案《化学教案-质量守衡》。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化学的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由“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两部分组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部分化学变化,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的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还是很难判断,因为他们很难判断出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做了很多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做过的实验都出现了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2.谁能说说淀粉与碘酒之间是什么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出现?(淀粉与碘酒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出现的现象是颜色改变了)。(板书:淀粉和碘酒 颜色改变)

  3.颜色改变说明了什么?(颜色改变说明产生了新的物质。)

  4.那蜡烛燃烧又是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是化学变化,同时出现的现象是发光发热,产生新的物质)。(板书: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什么现象?(发生了化学变化,出现的现象是产生气体、产生新的物质)。(板书: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6.那铁生锈了是什么变化?出现什么现象?(铁生锈了是化学变化,出现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板书:铁生锈 颜色改变)

  7.刚才这几个实验中,物质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了新的物质。)

  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并且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的现象出现。(板书课题: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的实验现象进行回忆,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变化都常伴随着一些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二、学习新课

  1.这节课,我们还要做一个新的实验,看这个实验中还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瓶子里装的是硫酸铜晶体,大家看是什么颜色的,(老师用药勺取一点让学生观察)(蓝色的颗粒,但还有一些是发白的粉末状),今天我们要把它制成硫酸铜溶液,老师用药勺取一些硫酸铜晶体放入烧杯内,顺着杯壁加水,搅拌,制成硫酸铜溶液,这杯液体便是我们实验中要用到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演示,把硫酸铜晶体制成溶液,让学生学会正确操作,如何把固体溶解成液体。】

  2.你们对硫酸铜溶液了解吗?(不知道)。

  3.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接触到它,所以对它了解的非常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硫酸铜溶液是什么样的?(是蓝色的、并且是透明的。)

  4.我们对硫酸铜溶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老师介绍一段小资料,我们再来进一步的了解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口服有害,铜离子是重金属,人体吸收多了会重金属中毒。而且对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性),谁来说一下,通过这段小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5.通过对硫酸铜溶液的了解,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不要把硫酸铜溶液碰到皮肤上、不要把硫酸铜溶液等)。

  6.所以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直接触摸硫酸铜溶液。除了硫酸铜溶液外,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还有哪些材料?(还有两个铁钉和一个镊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告诉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意识和能力。】

  7.铁钉大家都非常熟悉,请大家来猜一猜,如果把铁钉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怎么样?(出示铁钉并做放入的动作)根据我们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一会儿,小组内讨论后,把你们的猜想写在实验报告中。

  8.你们的实验材料中,有两根铁钉,想一想这个实验中,这两个铁钉怎样来用?(用一个铁钉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一个放在空气中,进行比较)。

  9.你的方法非常好,便于在实验中进行对比观察。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一半的铁钉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一半放在空气中进行对比观察)。

  10.非常好!你们已经完成了一组对比实验的设计,而且方法有所不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各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开始你们的实验,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在你们的实验开始之前,老师再次强调注意事项:

  A放铁钉的动作要轻,避免硫酸铜溶液飞溅出来;

  B铁钉放入溶液2分钟取出,不要搅拌液体;

  C取出钉子的时候,一手扶杯子,一手取钉子;

  D镊子和取出的钉子放在盘子里。(教师边讲边操作)

  我们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得出结论,小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实验。开始吧(师进行巡视,指导实验)

  11.各小组都能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都有了很多的发现,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12.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组观察的非常细致,能够把实验中的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变化,观察的非常清楚。

  13.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知道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现在老师有个疑问:你们怎么知道铁钉和硫酸铜溶液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你们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有新物质生成?

  14.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你的猜想一样吗?铁钉上的红色附着物是溶液中出来的吗?它是铁吗?(把粗的导线拨开,用砂纸打磨掉表面上的绝缘漆后,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和导线的颜色做比较,学生明白了这是铜。通过思考可以知道铜是从硫酸铜中跑出来的,补充说明叫做解析)

  小结:我们都能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转化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非常好。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首先通过对实验材料两根铁钉的如何使用而设计对比实验,接着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记录,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假设----检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三、知识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难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愿意吗?

  ①蜡烛燃烧与电灯亮了,都在发光发热,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

  ②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许多气泡,热水杯子上方也冒出了大量的热气,都有气体产生,它们也都是化学变化吗?

  ③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吗?

  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吗?

  ⑤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对吗?

  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对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并能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知识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初中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许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与,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然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具体反应中。

  (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须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能力);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能力)。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 (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 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2KMnO4K2MnO4+MnO2+O2↑

化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形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教材。

  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①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②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化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电离平衡(第一课时)。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从分类标准角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跟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等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3)理解电离度、电离平衡等含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分类关系的认识,理解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掌握用不同分类标准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有关实验,提高从化学实验探究化学本质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由弱电解质的电离、阴阳离子共存等特征,体会矛盾体双方相附相存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电离平衡中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离子间的结合这种动态平衡关系,进一步体验化学平衡的“动”、“定”、“变”等特征。

  [重点与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本课时的难点是弄清化合物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弱电解质的是( )。

  (A)H2O、NH3·H2O、H3PO4、HF (B)Cu(OH)2、 CH3COOH、C2H5OH、CH3COONa

  (C)H2SO3、Ba(OH)2、BaSO4 (D)H2SiO3、H2S、CO2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除水分子外,不存在其它分子的是( )。

  (A)NaF (B)NaHS (C)HNO3 (D)HClO

  3.医院里用HgCl2的稀溶液作手术刀的消毒剂,HgCl2熔融时不导电,熔点低。HgS难溶于水,易溶于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关于HgCl2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是难溶的共价化合物 (B)是离子化合物

  (C)是一种强电解质 (D)是一种弱电解质

  4.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熔融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 (D)固体氯化钠

  5.下列物质容易导电的是( ),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

  (A)熔融的氯化钠 (B)硝酸钾溶液 (C)硫酸铜晶体 (D)无水乙醇

  6.将0.1 mol·L-1的CH3COOH溶液稀释10倍,下列微粒浓度减小得最多的是( )。

  (A)CH3COO- (B)OH- (C)H+ (D)CH3COOH

  7.浓度与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的碳酸钙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醋酸更多

  (D)盐酸与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一样多

  8.关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正确的叙述是( )。

  (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B)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度大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度

  (C)强电解质在任何浓度的溶液中都100%以离子的形态存在,而弱电解质则大多数以分子的形态存在于溶液中

  (D)在一般的浓度下,强电解质的一级电离是不可逆的,而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9.在一定温度下,在冰醋酸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I)随着加入水的体积V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O”点导电能力为0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点处,溶液的c(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

  (3)a、b、c三点处,电离度最大的是_______;

  (4)若要使c点溶液中c(Ac-)增大,溶液的c(H+)减小,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用简单的实验证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CH3COOH H++CH3COO-的电离平衡。要求从促进和抑制CH3COOH电离两个方面写出简要操作、现象及实验所能说明的问题或结论。

  课堂练习答案

  1A,2C,3D,4D,5AB,6D,7AD。8D。

  9.(1)在“O”点处还未加水,是纯醋酸,纯醋酸中醋酸分子没有电离,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导电能力为0。 (2)c

  10.(1)在醋酸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2)将上述溶液加热,发现溶液红色明显加深,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反应,升温使电离程度增大,H+浓度增大,故溶液红色加深,说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3)向(1)中加入醋酸铵固体,振荡后溶液红色明显变浅,是由于醋酸铵溶解后,CH3COO-增大,平衡向左移动,即电离程度减小,H+减小,故溶液红色变浅。说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

化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课堂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例子;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练习二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习二。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随堂检测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化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

  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

  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

  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

  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

  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1.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过渡]

  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反应原理

  仪器装置

  验满方法

  收集方法

  [师问]

  我们就按这四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电解水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光合作用

  [师问]

  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

  [引出下文]

  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化学的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记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吸水性。

  2.通过实验探究碱的性质,学会根据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3.通过探究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归纳碱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教师播放虎门销烟纪录片,并提出问题,林则徐用的是什么物质来硝烟的呢?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林则徐用到了生石灰,整个石灰池烟雾滚滚,不断沸腾。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石灰池里又发生了哪些反应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活动天地2-3各取适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放置在两个烧杯中,观察其颜色状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活动天地2-3露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逐渐开始溶解,氢氧化钙无明显变化。

  教师总结氢氧化钠之所以暴露在空气中会溶解,是由于它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根据这个性质,同学们说一说存放氢氧化钠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应该存放在干燥地方并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向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基本全部溶解,烧杯外壁有些烫手;氢氧化钙有一部分溶解,溶液呈混浊状态,烧杯外壁温度也明显升高。

  教师演示把一根头发丝放入试管中,向试管里加入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2-3min,观察头发丝的变化。学生回答头发丝被腐蚀了,已经不完整,像被烧过一样。

  教师总结没错,氢氧化钠也像浓硫酸一样,有强腐蚀性,因此也被叫做火碱、烧碱、苛性钠等,对皮肤和衣服有一定的腐蚀性。

  教师提问既然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那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与皮肤、衣物直接接触。

  教师提问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学生回答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教师提问上面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哪些问题呢?你能否归纳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溶解释放出大量的热,有腐蚀性;氢氧化钙:也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时放热,能腐蚀皮肤衣物。

  教师引导氢氧化钙既然叫做熟石灰,那么生石灰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回答生石灰是氧化钙。

  教师引导俗话说得好,生米可以煮成熟饭,那么生石灰可以转化为熟石灰吗?教师演示氧化钙溶于水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现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你认为哪一种物质适合做食品的干燥剂?

  解析氧化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课后作业:课后思考碱还具有哪些性质?

  四、板书设计

化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

  ①操作方法;

  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③总结实验结论;

  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 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 C(s)+H2O(g)CO(g)+H2(g)

  [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电

  比例:76.2%,16.6%,2.1%,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化学的教案13

  [学习目标] 1.理解燃烧热的概念,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2.了解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和新能的开发。3.了解化学在解决能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热的概念及有关燃烧热的计算。难点: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及燃烧热的计算。

  1.燃烧热

  (1)概念

  25℃、101kPa时,1_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单位:kJmol-1。

  (2)意义

  例如:C2H2的燃烧热为-1 299.6 kJmol-1,表示在25℃、101kPa时,1_molC2H2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1 299.6 kJ的热量。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值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

  A.H2(g)+Cl2(g)===2HCl(g) ΔH=-184.6 kJmol-1

  B. CH4(g)+2O2(g)===CO2(g)+2H2O(g) ΔH=-802.3 kJmol-1

  C. 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D. CO(g)+12O2(g)===CO2(g) ΔH=-283 kJmol-1

  答案 D

  3.能

  (1)定义

  能提供能量的资,它包括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

  ①化石燃料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②新能

  主要有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

  (2)地位

  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3)解决能危机的`方法

  开发新能,节约现有的能,提高能的利用率。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 . 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提高

  答案 A

  解析 化石燃料只有在适当的温度和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燃烧充分,A项不正确;化石燃料不经过处理直接燃烧可产生污染物CO、SO2等有害气体,B项正确;化石燃料(煤)经深加工后变为气体燃料,不仅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而且能提高燃烧效率,C、D项均正确。

  一、燃烧热

  1.对燃烧热的理解

  (1)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其ΔH<0。

  (2)101 kPa时,纯净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2(g),而不是CO,因CO可继续燃烧生成CO2,并放出能量。

  完全燃烧时,下列物质要生成对应的稳定氧化物:

  C→ CO2(g)、H2→H2O(l)、S→SO2(g)

  (3)燃烧热通常是由实验测得的。可燃物以1 mol物质作为标准进行测量,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有关。

  (4)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 物质为标准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例如:C8H18(l)+252O2(g)===8CO2(g)+9H2O(l) ΔH=-5 518 kJmol-1,则C8H18的燃烧热ΔH=-5_518_kJmol-1。

  (5)热量=可燃物的物质的量×燃烧热。

化学的教案14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

  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

  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

  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

  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

  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

  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

  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

  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

  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化学的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化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的教案12-11

化学教案《化学键》08-26

关于化学与材料的化学教案08-26

化学教学教案11-13

关于化学的教案01-19

化学备课教案08-26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2-18

关于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2-27

《氯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教案08-26

高中化学选修2 化学与技术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