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教案

时间:2023-01-28 19:01:52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二历史教案大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历史教案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二历史教案大全

  初二历史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

  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

  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

  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4、君主专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l)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原因:辛亥革命。

  (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四、随堂演练

  1、A2、C3、C4、A5、D6、C7、C8、C

  初二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学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学生感到新颖。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精彩的地方给以加分鼓励,注意把握时间。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

  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

  ①创办《万国公报》

  ②组织强学会

  ②维新派团体形成

  学生补充资料: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

  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历史剧,请大家欣赏。

  老师认真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的`表演给以鼓励。

  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学生对历史剧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这里涉及重点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一般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同组同学可补充回答。

  出示谭嗣同的投影片:

  引导学生讨论31页

  “动脑筋”题,或处理课后“活动与探究”题。

  学生介绍谭嗣同的事迹。

  小组讨论后,展开辩论。

  辩论时,学生可充分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随时补充,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回顾知识要点,三分钟快速记忆,出示测试题。

  学生快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抢答。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学生。

  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初二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着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袁世凯登基、祭孔图片)。这些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后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后,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老师总结了一首歌谣,帮助同学们来记忆这一课的内容。出示歌谣。

  新文化运动歌谣

  新旧思潮起冲突,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人们思想大解放。

  初二历史教案4

  [课程标准]

  (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 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 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 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 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 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 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 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初二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

  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旧中华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初二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左宗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组展现新疆美丽、富饶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于“左公柳”。

  设问: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柳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左公柳”。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柳树为什么被称为“左公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多媒体出示课题) 第3课 收复新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教师过渡:为了配合曾纪泽为收复伊犁而同俄国进行的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请同学们表演一段历史剧来展示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扮演曾纪泽):伊犁是我大清的国土,沙俄无理抢夺,已是不符合各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国际法则,伊犁归还大清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过一场。

  学生3(历史评述者):“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学生4(历史评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诗歌形式:俄英垂涎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敌寇壮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复回祖国。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多媒体展示图片)

  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倒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初二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初二历史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初二历史教案9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5课时]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初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历史教案01-12

古代历史教案12-15

历史教案模板08-08

高中历史教案06-09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2-03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1-20

初中历史教案08-03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2-18

古代历史教案(精选18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