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

时间:2023-01-16 10:44:24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教案【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案【推荐】

七年级历史教案1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七年级历史教案2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年级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级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忆昔>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一、农业发展

  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好客习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已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谢谢第一小组同学的精彩表演,让我们领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时期手工业也很发达,我们欢迎第二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

  二、手工业发达

  (以下是第二小组活动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副画,请同学们看彩图三<唐代花鸟纹绵图>和“唐朝穿裙衫的妇女”,仔细观察,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比如:你觉得它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你知道吗?――回答书上“动脑筋”问题简单归纳:唐朝丝织品质轻、透明、精薄,色彩艳丽、品种繁多。丝织业水平高超。

  今天我们还给大家带来几个艺术品,誰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唐三彩)

  对!唐朝陶瓷业的水平很高,出现了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数唐三彩了。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种颜色吗?唐三彩怎么做出来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活动结束)谢谢第二小组同学的介绍。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走进长安城,去领略它宏大的规模、富丽的装扮和繁荣的商业吧!

  三、商业兴盛

  播放长安城的影音资料。同学们,看完这段资料后,给合地图册,你能说说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吗?整体看,长安城的平面象什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

  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初到长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购买一些必备品,等一切安顿妥当,你静下心来,去仰慕已久的国子监研读<诗经><论语>,经过紧张的考试,结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参加在曲江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国宴。宴后,众人豪情勃发,纷纷去大雁塔下题名留名┅

  在上述过程中,你都需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人?(有少数民族的人吗?有外国人吗?)

  (说明:此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长安城中“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当时的长安城人口上百万,比我们现在镇江市市区人口还多。贸易兴盛、交往频繁,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

  这段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七年级历史教案5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1课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进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进入氏族时期。

  第2课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3课

  1.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涿鹿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七年级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争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原因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

  (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

  过渡: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课件展示《观沧海》)

  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欣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

  1、从诗中体现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赶袁绍的残余力量,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2、要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刘备、孙权)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公元xxx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师生互动:请学生分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

  3、探讨: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

  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4、归纳、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5、以史为鉴:不要骄傲,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话三国

  赤壁之战,曹操打败,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

  1、三国鼎立的形成

  动画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

  2、三国的经济发展

  通过图片展示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区分三国发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三、浪花淘尽论英雄

  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师总结。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

  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

  课后小结

  以板书梳理本课内容,作为小结。

  板书

七年级历史教案7

  一、教学思路:

  秦始皇是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的历史人物,在设计教学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目标:会识别图片,会制作表格。通过合作学习,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本课地位:统一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准确表达或偏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中澄清历史事实,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用,一部分学生具备透过历史发现规律的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多取决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程度。教师的课题应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

  地图册、《战国七雄示意图》、秦始皇画像,奖品若干

  教学时间:45分钟(1课时)

  七、活动评价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达不到效果,问题就在于监督课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课教学以小组、个人评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扩大教师的调控范围,让组长也负责,实施中应善于利用此表。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评价使用要求: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参与活动,选出学生代表发言。相互交流,交他组评议,课后教师综合打分。

  3、个人评价使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各项教学要求的个人活动,配合小组内其他组员积极参与讨论,交组内成员进行评议。

  八、学习过程:

  (学生在社会课上对秦灭六国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活动。)

  师:在第二主题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建议在事先画好的《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今天,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学习本课。

  九、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描写的主人公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师过渡:

  对!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绎了这场“扫六合”的恢宏历史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创建的大一统的帝国——秦朝。揭示课题:第12课——《秦朝的统一》。2、学习新课:师:(解释课题)什么是统一?就是在中国(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范围内)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们就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

  师过渡:

  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师:“秦王扫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师:战国七雄指哪些国家?当年的七国都是威震四方,傲视群雄,为什么只有秦国能扫除六国,完成统一?

  生:

  师总结: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用10年的时完成了统一霸业,定都咸阳。

  (用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同时教给学生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师:前221年。大家要把这个时间记住。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个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发展为统治千里的大帝国,我们来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图,同时要求学生自画简图并记忆)

  生看图回答并能自画简图。

  师:秦王的统一战争,为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p45,p65页材料多媒体,可以将此材料展示在多媒体上)

  生讨论后发言。

  师总结: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在重点词语下重点标记:顺应了,结束了,开创了。便于学生记住知识)

  师:完成统一阶段我们需要记忆哪些知识呢?哪位同学总结一下?生回答。

  师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朝完成统一后,如何巩固统一的问题便成为摆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秦王嬴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师过渡:嬴政可谓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来巩固政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千古一帝的具体做法。

  二、巩固统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师: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间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师过渡:秦始皇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伴随着皇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开启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

  大家看书,秦朝的中央机关的设置情况如何?

  生看书66页回答。师:经过考虑,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我们简称他们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课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师:“三公”分别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

  师:他们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他们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师过渡:有人帮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还需要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选择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师: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等。(请大家回忆我们以前讲过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处?与郡县制形成一种对比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从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大大削弱了。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中央郡在地方县里师展示(中央集权示意图)课件并解读:至此,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形成了,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谓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师:除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分成四个组,由四个组通过讨论合作得出结论。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经济组问题

  情境资料:情景一:秦统一初“市场”上的情况:市场上有许多摊位,包括原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人。其中有拿刀币的,有拿铲币的,有拿铜币的,有拿贝币的……好多摊主在交换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乱。情景二:秦朝统一以后,在咸阳举行了一次“商贸会”,当时各地区的商人都来到咸阳。在“商贸会”上,由于各国度量不统一,在交换中出现许多差错。如买一尺布,到三个摊位就有三个尺度。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这种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发展?如果你作为秦始皇,你该如何做?再设想一下,这样做秦朝的发展前景如何?(结合课本66页第二自然段和67页第一自然段)师: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那么,秦始皇对文化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巩固其统治的情况如何?我们来看:

  思想文化组问题

  史料记载一: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马”和“安”字,有七种写法。“马”和“安”字如此,别的字当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统一,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吗?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吗?怎么解决呢?史料记载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了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以及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第二年,他发现有人暗中批评他,攻击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牵连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问题: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师: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焚书坑儒虽然一时巩固了统一,但是秦始皇这种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巩固自己边疆的呢?

  军事问题组

  师:请大家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然后回答:1、秦是怎样巩固边疆,维护统一的?2、从地图找到长城的起止点?

  3、你怎样看待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件事?

  师:的确,长城的修建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它从一个方面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结:完成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简表。

  师:本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探讨了他为实现和巩固统一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其意义。,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前,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巩固统一:政治上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修筑长城。

  师总结: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第一次也是最伟大的一次统一。这次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朝着统一大

七年级历史教案8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

  (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

  (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

  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

  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

  B、翻车

  C、水排

  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

  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

  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

  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七年级历史教案9

  复习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习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

  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们对一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学得多么好,甚至不会去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最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甚至列为自己最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枯燥、没意思,且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这个词的含义。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课文过于枯燥之外,教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一些真实的物品、图片,或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一些历史场景或是影视片断,鼓励学生听一些比较好的历史讲坛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们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就吸收了。持续一断时间,在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后,学生自己可能就会体会到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2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及手段,搞活历史教学

  良好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新教学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强调人文性,培养学生历史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明白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创新,要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的思维,多思考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另外,还要提高学生获信息与资源的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与资源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得,培养这种能力本身就培养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它是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有一种填鸭教学的味道,并且教师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们处于一种比较绝对的被动地位,一般来说只能被动的服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及课堂主体作用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这样的课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心理成熟的提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学习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现代教育越来提倡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构建平等的课堂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前提。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由教师主导,这里主要体现一个导字,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时刻的导,从而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有自己想法的见解,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最终学好历史,并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学习和修养,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自然离不创新型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虽然在当前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创新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历史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进行尝试,积极进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创新,组织开放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充满变革的时代,历史教师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高。

  5小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历史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七年级历史教案11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

  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

  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北京人

  教学难点:

  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的特殊之处?

  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

七年级历史教案12

  【课程标准】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教案1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

  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14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农耕生活情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图片、历史地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认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与前人的比较,原始氏族村落农耕文化的特点,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出现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半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发展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例题: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变式练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问题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发展历史。

  师生活动: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结合教师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我们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问题2: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七年级历史教案15

  导入新课

  “结合史料(课本)能总结出“开元之治”原因者,将获得大唐开元盛世游的机会。”

  什么是开元之治?

  武则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动荡,唐玄宗励精图治,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历称之为“开元之治”。

  开元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

  出示唐玄宗画像

  提起唐玄宗,同学们能翻译出这句话吗?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

  (因为唐玄宗少年时在老百姓中间生活过,经历了很多磨难,所以刚即位时,很懂得体谅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务,都亲自办理)

  由此导入新课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讲授新课

  为了开创繁荣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开元之治):

  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视;

  ③崇尚节俭,命人烧毁珠玉锦绣,表示的决心。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经济上⑴农业:

  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优点。(省力;翻土块,相当完善。)

  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听讲理解形成认识: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

  观看”开元盛世’从西域引进的蔬菜品种、陆羽《茶经》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开元盛世’农业特点

  ①兴修工程;

  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种增多、之风盛行;

  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

  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商业方面:

  观看长安平面图,引导学生了解”开元盛世’商业特点

  1)明确当时唐朝繁华的都市有。

  2)长安城的布局:城内分为和(长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别指和。)

  3)唐代的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个的大都市

  ⑶手工业:

  观看“唐画中身着丝绸服装的妇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导学生了解”开元盛世’手工业特点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

  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邢窑和(最的)。

  老师归纳:开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时期。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比较了历代盛世之后说:“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因为在唐玄宗统治中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我们已经知道在统治前期,为了取得良好的统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但是开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劳吗?哪些方面促进了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奠定的基础

  3、劳动人民的创造

  4、中外及各民族间的交流

  课堂小结: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新气象

  2、手工业的成就

  3、商业城市的发展

  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练”及“活动与探究”

【七年级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教案11-10

七年级历史教案【热】01-17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01-30

【推荐】七年级历史教案02-28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2-24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09-21

七年级历史教案【荐】02-09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12-14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