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

时间:2023-01-08 17:30:0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课堂提问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 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 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 ):( ),宽的比是( ):( )

  (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

  (3)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 ):( ),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 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 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

  (2) 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

  (4) 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2N:1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分组练习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

  1. 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3.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xx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 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3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边玩边观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玩”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这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圆心

  ①徒手画圆。

  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④游戏趣味题。

  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给同学们做游戏。老师说,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都会派上用场。你喜欢站在什么位置呢?请你点出来。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生答。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 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5

  扇形统计图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的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01-15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1-14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01-14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1-1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19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01-13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范文10-1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2-16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