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2-06-17 08:39:51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通用8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3、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和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

  1、复习运算律。

  (1)提问: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归纳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①可以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的验算。

  2、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出以下问题: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二、查漏补缺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0~12题。

  1、第10题。

  这道题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律,加深学生对各种运算律的认识。

  2、第11题。

  这道题是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

  其中,“329-186-14”这道题可以先将两个减数相加,再相减,也就是运用减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计算。而“630÷45”可以转化成“630÷9÷5”来进行简便计算。

  3、第12题。

  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94×21”和“102×37”都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综合运用提升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整理与复习”第14~18题。

  1、第14题。

  解决“相遇问题”,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与“相遇问题”两种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

  2、第15、17题。

  这两道题都是复习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再组织交流和评价。

  在掌握示意图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3、第16、18题。

  这两题是复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虽然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思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3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课件展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比如,精美的雕窗、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这里面也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中的雕窗图案。

  1.观察一下,这两种设计图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每个图案中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都是由正方形和圆组成的,但左边是外方内圆,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右边是外圆内方,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2.理解题意。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抽象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就是:思考:怎样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左图求的是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即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右图求的是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即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3.分析解答。知道两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关键是求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图可知,左图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由此可求面积;右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可以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学生自己计算,集体订正。

  4.回顾反思,理解算法。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图形算一算。学生分小组探究、汇报结论。想一想: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一致吗?代入看看。小结: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改变,外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0.86,而内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1.14倍。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

  五、拓展提升

  求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3.14×52÷2-5×2×5÷2=14.25(cm2)(2)12×12÷2-3.14×(12÷2)2÷2=15.48(cm2)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十五第9、11题。

  观看欣赏美丽的图片。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两个图案,找出组成两个图案的基本图形,并找出它们的特点关系。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析后可得:其实就是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例3左图:

  2×2—3.14×12

  右图:3.14×12-

  ×2×1

  ×2=4-3.14

  =3.14-2=0.86(m2)

  =1.14(m2)

  (2r)2-3.14×r2=0.86r2

  3.14×r2×2r×r×2=1.14r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足之处:对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没有进行回顾和总结。教学建议: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或说一说感受,使知识能够得到沉淀。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1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将课本中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景替换成一群学生在公园游玩,以此为主线贯穿全课,并结合学生即将参与的春游活动,紧密联系学生喜爱的游乐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应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吧!(播放视频)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活动,我也很喜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播放课件)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

  师:来听听他们说些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他们要租6条船,10元钱可以租2条船)

  我们来帮他们算算要多少钱,请写在随堂本上。

  在学生写完后,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生:10÷2=5 5×6=30)

  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10÷2×6=30)

  (如果班上没有列综合算式解答的,教师可引导:“能将6×4=24,24÷3=8合并成一个算式吗?”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整体的较为简洁的综合算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当然在这里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列出综合算式来解。)

  <<<123>>>

  引导学生比较这二种列式:

  师:像这种10÷2×6把两步运算合并到一个算式的`式子,我们叫做综合算式。

  师: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从左往右依次来计算。

  计算综合算式还有另一种格式,称为脱式计算,请大家注意看,老师是怎样做的。

  边说边板书如下:

  10÷2×6

  =5×6 等号写在第二排算式的前一格,

  这时再计算什么?

  =30 把乘号和6照写下来,计算5×6,所得的结果在下一行写等号及得数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象这样列综合算式,用这样的格式算一算。

  (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2、师:我们的同学真聪明,帮助他们解决了租船的问题,看,他们玩得多开心!(播放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6条船,每条船上有4个同学)

  3、划完船后,他们还想去坐碰碰车。(播放课件:一群围在售票处前,门前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碰碰车,每辆坐3人。)

  让每一位学生先观察两幅图,然后在组里说图意。

  知道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小组说题意的基础上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在每一位学生对题意有清楚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在学生列式的过程中,老师可做适当地提示,让学生主动尝试用综合式来解答。)

  在巡视的基础上,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列式。(在这个学生上台板演时,让其它的学生停下来,注意观察这个学生是如何列式解答的,特别是他的书写过程)

  (三)、解决问题

  1、师:精彩的木偶戏开始了!(播放课件:一个学生说:我们需要坐5排,另一个学生说:2排可以坐12个同学)

  你能算出他们一共又来了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做的?

  互相检查你们的书写格式,如果不对,请你?他指出来。

  1、 师:这次出来,他们还准备了一些好吃的东西(播放课件)

  们带了些什么?(18根火腿,27根香蕉,36个苹果)

  <<<123>>>

  (课件中的小朋友说:我们每人能分几根火腿呢?)

  你能帮他算算吗?

  学生列式,可能会有如下列式出现:

  18÷9

  18÷3×3

  18÷3÷3

  18÷(3×3)

  无论怎样列式,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于18÷3×3这样列式的学生,让其明白在先算3×3的情况下,要加上小括号。

  师: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1、 师: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来到了快餐店(播放课件)

  师:他们选择了汉堡,如果是你,你想买什么?

  师:如果让你来给小组的同学买另一种食品,需要多少钱?请你算一算。

  (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如何计算。)

  课堂练习:见教学过程中。

  作业安排:结合生活实际,自找作业。

  附录(教学资源及资料):教师教学用书,课本,课件。

  自我问答:

  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应用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将课本中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景替换成一群学生在公园游玩,以此为主线贯穿全课,并结合学生即将参与的春游活动,紧密联系学生喜爱的游乐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5

  教学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能用画图策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解决比多少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小猫吃了18个,小猴吃了9个,谁吃得多?多几个?

  教师提示: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

  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

  [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

  你能把小华的分成两部分吗?(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和比小雪多的部分)

  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4(朵)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

  6.想一想:小雪比小华少套几个?怎样解答?

  [小华和小雪套的圈相差几个?怎样解答?]

  7、小结:无论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还是求两个数相差几,都要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小林家养了15只白兔和9只羊,兔比羊多几只?羊比兔少几只?]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圆白菜。圆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2-7=5(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的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理解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题意,确定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从而建立减法的模型,明确了要用减法计算的原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72~74。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

  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们,掌握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王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

  6下比4下多2下,6-4=2,

  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和△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如图: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

  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

  [本节课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创设教学情境,鼓掌欢迎听课领导的到来,由掌声到比较谁多谁少,导入新课,比较新颖、有趣,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索学习

  1.课件出示下图,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前四周小组得红花情况的记录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看出了1组同学得红花最多,他们表现最好。

  生2:3组表现差一点,得的红花数最少。

  生3:我知道了1组共得了11朵红花,2组得了8朵,3组得了6朵,4组得了10朵。

  教师边听边板书上每组得红花的数量。

  生4:我看出了1组的红花比2组多3朵。

  2.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红花学具,摆出1组和2组的所得的红花情况,好好看一看1组比2组多得了几朵。

  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如下图形:

  生:1组比2组多摆了3朵。从图上可以看出,1组得的红花左边部分与2组同样多,右边部分是比2组多的3朵,所以说1组比2组多摆了3朵。

  师:你会列式吗?

  生:11-8=3(朵)。

  师:根据你自己摆的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生:2组比1组少得几朵?

  师:谁会列式?

  生2:11-8=3(朵)。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师: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看着这四个小组的红花图,现在我要请你当老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找一名同学回答。

  学生提问、回答、活动。

  1.比较关系。

  师:刚才的小老师当得好,学生做得也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看板书,小组讨论:求1组比2组多几与求2组比1组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1组比2组多几,2组就比1组少几,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罢了。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小组内同学得红花的多少,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学生学起来较轻松,比较感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再操作体会,层次性强。]

  巩固拓展

  1.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森林中发生的一件事(电脑出示):

  2.在咱们学校体育节的跳绳比赛中,咱们绿队有两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咱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图。)

  a.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b.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3.看到咱们比赛这这么好玩,小猫们沉不住气了,它们每人拿来一只小桶,一根钓杆,你猜它们要比什么吗?对,钓鱼比赛。现在看图,你能提出问题吗?小组比赛星级合作小组评选,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解答得好?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评选出星级合作小组。

  [练习的设计穿插在故事中进行,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充满情趣,学习效果较好。]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8例5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图形重复排列的变化规律,首尾兼顾地观察思考找出围成一圈的图形中缺少的图形。

  2、能掌握收集信息和问题、思考解答方法和检验解答结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找一找、圈一圈、画一画的活动中,初步发展观察、表达、逻辑思考等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按规律首尾兼顾观察找出围成一圈的图形中缺少的图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利用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欣赏漂亮手链

  小朋友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找规律,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漂亮的图片(各种各样的手链)

  出示几个有规律的手链,让孩子找规律。

  导入:小朋友们,其实根据我们平常的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当中的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主动探索,掌握方法

  1、呈现例题,解读题意

  (1)创设情境:明明过生日,小红用珠子穿好了手链,打算当生日礼物送给她,但是不小心手链…掉了2颗珠子,到底掉的是哪两颗呢?(先出示断了的手链,再出示题目)

  断了的手链图

  (2)学生读题,说说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2、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练习纸上圈一圈、画一画,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又简单地表示出来。(放手让学生探究,有意识巡视找出不同方法,个别给予指导)

  (2)择取展示,交流方法

  选取学生不同想法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说思考过程。

  分别按顺序展示三种想法

  3、观察比较,发现方法

  (1)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讨论:三种不同想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引出:找起点、圈一组)

  4、回顾反思,自主检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的过程:读……解……查

  (2)指名学生说检查方法:再做一次;将手链连成一圈检查(课件展示)

  小红的问题解决了,小英也碰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她解决吗?

  5、尝试运用,巩固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P88做一做

  (2)反馈、

  三、组织练习,发展能力

  用规律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1、我会圈: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P91 T13

  (2)交流方法

  (3)追问:第15面是什么颜色的旗子?第20面呢?第100?

  (4):

  师:第15、20、100这些我们都没有画出来,你们这么聪明都知道答案,怎么知道的?(找规律)看来用规律可以很快的帮我们解决问题

  四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请欣赏(珠帘,地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 340×2-120 (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 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 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x%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04-11

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例1教案04-1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设计06-05

小学数学《运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案04-20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1-07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2-05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01-21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通用13篇)04-25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分享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