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教案

时间:2023-05-02 11:21:34 音乐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中班音乐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中班音乐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中班音乐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前段时间,天气一直阴雨绵绵,几次在运动时,下起了毛毛细雨,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春雨,以及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孩子们的兴趣特别浓厚。歌曲《春雨沙沙》旋律活泼欢快、内容形象生动,问答式的歌词描绘了一幅极富童趣的.春天场景。歌词内容浅显易懂,音乐情绪活泼欢快,非常适合中班幼儿演唱,结合幼儿的热点话题与主题进展,设计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欣赏——学唱——表演,我将采用情境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在演唱歌曲中,重点关注幼儿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来表现春雨和种子,通过情境性的语言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生机。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尝试用轻柔、连贯的声音表现春雨和种子。

  2.感受下春雨的情景,知道春天是种子发芽的季节。

  活动准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通过歌词感受春雨的特征

  1.师弹唱第一段

  你听到了什么?

  春雨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沙沙沙)

  小结: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

  种子在干什么?(在说话)

  它在说什么?(哎哟哟,雨水真甜,哎哟哟,我要发芽)

  小结: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哟哟,雨水真甜,哎哟哟,我要发芽。

  二、学唱歌曲——运用歌词唱出旋律

  1.你们也会像老师这样唱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清唱,注意声音的柔和、整齐。

  2.欣赏第二段

  (1)小朋友唱的真不错,听春雨又开始在下了,这回它又是怎么说的呢?(哎哟哟,我要出土,哎哟哟,我要长大)

  (2)请幼儿跟着老师再次清唱。

  3.引导幼儿跟着琴声演唱歌曲。

  三、表演歌曲——根据自己对春雨的认识运用动作进行表现

  1.和幼儿一起讨论动作。

  2.跟着音乐表演歌曲。(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动作优美。)

中班音乐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根据音乐的特定变化表演老鼠的走、停、跑。

  2.努力在音乐停顿的地方做出不同造型。

  3.克制地根据音乐和故事情境参与表演游戏:轻走、快停、跑动时不碰撞或推搡他人。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猫和小老鼠头饰各一个。

  2.供幼儿游戏用的“香肠”教具、小椅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游戏背景

  师:我是一只小老鼠,这是我最爱吃的香肠。我以前有很多,可是被那只总爱欺负我的猫抢去了,我好不容易才拿回来一根,你们知道我是怎么拿回来的吗?

  那天,小猫在家里走来走去的'看着香肠。我悄悄的跟在他身后,小猫刚一转身,我就停下躲好;他走来走去,我就跟着他悄悄着走,就这样走走停停,趁小猫不注意,我急忙跑过去抓起香肠迅速跑回了家。

  二、熟悉游戏音乐

  完整听音乐后提问:你听见了什么声音?你会怎么办?什么时候要拿起香肠迅速跑回家?

  三、通过手指游戏熟悉游戏情节

  1.教师哼唱旋律带幼儿玩手指游戏。

  2.教师带幼儿随音乐做手指游戏。

  四、示范游戏玩法,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角色

  1.教师完整随音乐示范。

  2.幼儿学习。

  五、幼儿游戏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随机、适时指导。

  六、改变游戏情境,提高游戏趣味性

  师:这次我们要先经过一片小树林、再经过一个小山坡、然后过草丛、最后来到小猫家里经过一面墙才能拿回香肠呢。

  1.引导幼儿做出不同躲的动作。

  2.部分幼儿游戏。

  3.教师与全体幼儿游戏。

  七、结束

  师:我们一起去分享我们的美味吧!

  反思:

  我这次进行的是一节中班音乐游戏活动《猫捉老鼠》。歌曲幽默、诙谐,表现的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小动物——猫和老鼠,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活动中设计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来增加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个游戏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幼儿尝试来创编简单的游戏玩法,商量制定游戏规则。让幼儿真正地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中,请幼儿自己开动小脑筋,来创编动作、 创编游戏,他们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活动达到了高潮。有一个孩子想到了小老鼠先悄悄地走出去,然后说:“小花猫,你没有看到我吧!”别的小朋友不同意了,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行,那样小花猫就会来了,就听见了。”那个孩子说:“那小老鼠轻轻地小声说,不行吗?”大家还是不同意,说:“小声说也不行,就是应该一点声音也没有,悄悄地才行。”最后,大家同意了小老鼠就应该悄悄地走出去,然后东看看,西瞧瞧,见没有小花猫,再开始偷东西吃。接下来,游戏的最后,小花猫抓住了小老鼠,这个小老鼠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又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把他吃掉;有:把他使劲玩一玩,再吃掉;立刻有了不同意见:“不行,那样那只小老鼠太惨了!”这时,教师及时把他们拉了回来,教师说:“那我们可以让这只小老鼠下次游戏时……”小朋友们立刻接上来说:“让他当小花猫。”整个游戏的讨论过程都非常地热烈,孩子们很投入,都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自我评价与反思。在进行这节教学活动时我充分抓住小老鼠和小花猫的鲜明对比的形象,把它们作为该活动的学习主线,同时整节活动能围绕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突出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该活动在进行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该活动的结尾处,幼儿自己设计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师生一起玩时,这个环节更是在活动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这次活动结束之后,我也感悟到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中班音乐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2、体验做中班小哥哥,小姐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活动准备:

  歌曲磁带,帮助小弟弟小妹的图片。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引发幼儿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的愿望。

  这几天幼儿园里为什么这么多的哭声呢?小弟弟妹妹为什么哭呢?

  你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现在我们成哥哥姐姐的.应该怎么做呢?

  2、幼儿讨论,想想帮助弟弟妹妹的办法。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方式来安慰小弟弟妹妹。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3、看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图片中发生的事。

  图片中的小娃娃怎么了?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小娃娃跌到了,哭了,要找妈妈"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说出"我快快的跑过去,抱起小娃娃,把她送回家"

  4、学唱歌曲。

  我们把图片中的故事给唱出来吧

  (1)老师弹琴,幼儿用"啦"跟着哼唱,熟悉旋律。

  (2)对照图片,教师教幼儿唱一遍。

  (3)请幼儿对照图片,一句一句唱一遍,不熟悉的句子教师领唱。

  5、用各种方式唱歌。集体唱,分组唱,加上动作表演唱。

  6、交流讨论,帮助了小弟弟小妹妹后感觉怎么样?是什么样的心情?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的愿望。

中班音乐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活动准备:

  1、谱号图2、打击乐器3、头饰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名称: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

  形象。

  准备:1、谱号图2、打击乐器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中班音乐教案 篇5

  相关知识:

  竹琴自古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腊,思茅地区西盟、孟连,临沧地区耿马、沧源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琴体用两端带有竹节的大龙竹制作,筒长50厘米~60厘米、外径8厘米~10厘米,在两个竹节之间开有一个圆形出音孔。音孔两旁分别剜起两条竹皮篾丝为弦,每条竹丝弦长35厘米、宽0.15厘米,弦两端下面各支一个竹制琴马,使竹丝弦离开筒身并具有一定的张力,移动弦下的琴马,可调节竹弦的音高。演奏时多为坐姿,左手持握竹琴一端或将其平置于桌面及地面上,右手执小竹棒敲击竹皮弦,发音叮咚有声,但音量较小,音色较柔和。

  活动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体验用竹管敲打乐曲的快乐。

  活动准备:

  长短粗细各不同的竹筒若干,打击乐谱《春雨沙沙沙》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激发兴趣。

  1.介绍竹制乐器,教师激发出示图片并介绍。

  教师:竹子可以做很多的乐器,你们知道有什么乐器吗?我们来看看。你们认识吗?

  2.教师:那你们想要一个竹子做的乐器吗?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竹管,谁能让它发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尝试敲打竹管,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不同。

  教师:听听看你们的竹管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制作竹琴

  1.教师:你们的竹琴发出的声音好听吗?怎样让声音变的更好听呢?

  2.幼儿分组,把各自的竹管排成一排,试着敲打。

  3.引导幼儿变换竹管位置,再进行敲打。

  三、竹子打击乐

  教师:竹子敲打出来的声音真好听,那我们现在来敲打一首完整的歌曲好吗?

  1.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打击大竹管和小竹管,并练习简单节奏型。

  2.教师出示《春雨》打击乐谱,引导幼儿熟悉。并分配好哪组幼儿打击大竹管,哪组幼儿打击小竹管,分别表现春雨和种子。并请个别幼儿摇竹叶表现春雨沙沙的声音。

  3.幼儿演奏,教师指挥。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开一场竹子演奏会!

  4.教师小结:竹子的本领真大,演奏出来的音乐真好听,我们以后用它来演奏更多好听的歌曲,好吗?

中班音乐教案 篇6

  唱游《春天来到了》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歌曲,要求咬字清楚,唱准曲调。

  2.学会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并将动作组合成歌表演。

  3.歌表演时眼睛能看着对方大胆自然、声音响亮,相互交流感情,养成与同伴合作,协调表演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已学会歌曲、录音机、磁带、相应字卡、节奏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进活动室,发声练习:短句“春天来到了”(逐次变换曲调进行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参照歌曲的节奏练习(五线谱的形式)。

  二.基本部分。

  1.复习歌曲《春天来到了》。

  “前天,我们学了一首歌,还记得歌名叫什么吗?”出示字卡“春天来到了”。要求幼儿跟准音乐,咬字清楚,边唱边有节奏地拍手。

  2.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1)、每一句歌词都要引导幼儿自由创编动作,启发幼儿也用不同的表情、动作来表现,然后请个别做得好的幼儿到集体前表演。

  (2)、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歌曲。“把你们刚才想的动作编进歌里,看谁能编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来。”

  3.简单小结。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好的`动作。

  4.听音乐进行歌表演。

  “我们再来跳一次,学习刚才好的动作。最好能自己动脑筋想,想出更好看的动作。”要求幼儿边唱歌边舞蹈。

  三.结束部分。小结评价,表扬有创造性、合作得好的幼儿,鼓励个别幼儿应大胆想动作。

中班音乐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反复感受歌曲,能较好地感知音乐形象和主要内容。

  2.感受和表现小鸭子的愉快心情和有趣形象。

  3.激发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

  环境创设:

  室内“快乐的小鸭”墙饰布置(表现各种游泳姿势的小鸭);

  池塘边的情境创设;

  小鸭头饰人手一份;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扮鸭妈妈,幼儿扮小鸭,在音乐“快乐的小鸭子”声中一边做动作一边进教室。“瞧,这是什么地方啊?今天妈妈真高兴,我想为你们唱首好听的歌曲。”(放录音)

  二、感知欣赏

  1、歌曲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2、听了歌曲,你感觉怎么样?

  3、引导孩子们边听歌曲边学小鸭拍翅膀状为歌曲打节奏。

  三、唱唱跳跳

  1、一起和“妈妈”唱唱歌。(鼓励孩子们用好听的声音快乐的.演唱)

  2、小鸭是怎么游泳的呢?

  (1)集体听音乐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孩子们听音乐较合拍地做各种游水动作。

  (2)个别孩子示范,教师从旁指点动作要点,规范孩子动作。

  (3) 引导孩子们模仿个别孩子的优美姿势

  (4)集体听音乐再次尝试

  采用“超级变变变”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表现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游水动作。

  教师用手做照相机,巡回指导,鼓励能力较弱的孩子大胆表现。

  (5)教师组合幼儿动作表现音乐。

  (6)引导孩子们自由组合一起“游泳”。鼓励能力强的孩子带能力较弱的孩子一起游戏。

  四、复习歌曲“欢乐蹦蹦跳”

中班音乐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音乐游戏的规则,并能在游戏中遵守。

  2、体验与同伴一起玩《小松鼠找松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歌曲《小松鼠找松果》。

  2、松果、松树图片。

  3、前期经验:会唱歌曲《小松鼠找松果》,并会用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

  重点难点:

  知道游戏规则,能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谜语导入:嘴巴尖尖像老鼠,一身茸毛尾巴粗。爱在森林里边走,爱吃松果爱上树。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呀?

  师:对,是小松鼠。我们最近学过一首小松鼠找松果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唱一下吧!

  (播放音乐,共同演唱歌曲)

  二、开展音乐游戏。

  1、幼儿学习松鼠的舞蹈动作。

  2、跟着音乐跳舞。

  3、教师扮演松树爷爷,要点:站直、手举高、风吹来摇一摇。

  3、幼儿观看老师分角色扮演小松鼠、松树爷爷,观察松树爷爷是怎么将小松果给小松鼠的。

  4、幼儿分角色扮演小松鼠、松树爷爷,注意每只松鼠找一棵松树。

  5、师找一名幼儿合作游戏,并交换角色,请其余幼儿观察。

  6、师幼一起游戏。

  7、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解决。

  三、结束部分。

  松鼠宝宝,我们采了好多松果是吗?这个冬天不用愁了,带上你们的松果我们准备过冬去咯!

中班音乐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欢快的音乐形象,模仿青蛙跳,捉虫的动作。

  2、喜欢听音乐做游戏。

  3、懂得青蛙是保护庄稼的'益虫。

  二、活动准备:

  1、农田背景一幅,纸制害虫若干,青蛙胸饰人手一份,音乐磁带、录音机。

  2、活动前让幼儿认识青蛙和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律动:教师份青蛙妈妈,幼儿扮青蛙宝宝,宝宝和妈妈一起随着音乐做律动愉快地进教室。

  2、发声练习:1 2|3 4|5 6 5|5 4 3 2| 1 - 我是 一只小青蛙 呱呱呱呱 呱

  (二)基本部分

  1、 复习歌曲《青蛙捉害虫》

  2、 提问:

  1)宝宝先想一想,捉害虫的时候,为什么动作要轻,不能发出声音?

  2)宝宝做给妈妈看一看,你是怎样捉害虫的?(让幼儿用形体表现)

  3、 教师示范青蛙捉害虫动作要领。

  1) 青蛙跳:两脚分开,两腿屈膝,手心向前,五指张开,轻轻跳。

  2) 捉虫动作:蹲下来,两臂在体前伸直,手触地,腿分开,眼睛盯住虫子,轻轻跳过去捉害虫。

  4、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练习两遍青蛙跳和捉害虫动作。

  5、 游戏:小青蛙捉害虫

  1)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做游戏两遍。

  音乐开始,幼儿唱歌小青蛙捉害虫,唱完后,做模仿动作青蛙跳,来到农田,蹲下来,做捉虫准备。当教师说轻轻跳过去捉害虫小朋友模仿青蛙捉害虫的姿态,靠近害虫跳跃,捉住害虫,假装吞食。

  (三)结束部分教师小结,做律动小青蛙离开教室。

中班音乐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按简单的节奏型为乐曲作即兴伴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2、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现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创设森林情境,音乐磁带,打击乐器:蛙鸣筒、沙蛋、响板、撞钟、三角铁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伴随优美的音乐,教师与幼儿一同进入活动室,激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二、教师引导幼儿有节奏地做模仿动作,引出节奏型:X X | XX X | XX XX | X X X||,

  并出示节奏图谱,引导幼儿练习。

  三、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节奏。

  1、鼓励幼儿利用身体创编出不同声势来表现节奏。

  (1)“小朋友可以通过拍手来打节奏,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打节奏呢?”

  (2)引导幼儿用不同声势为乐曲伴奏。

  2、随音乐有节奏地敲击物品,进行伴奏。

  (1)引导幼儿自由选择瓶、罐、木棒等物品进行敲击,听它们所发出的声音,体验其中的乐趣。

  (2)幼儿分组为乐曲伴奏。

  3、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1)教师鼓励幼儿尝试按节奏型敲击打击乐器。

  (2)幼儿运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小小演奏家”活动反思

  本班幼儿正处于4—5岁年龄阶段,他们对鲜明而有特点的节奏、音响和舞蹈律动具有浓厚的兴趣,节奏性活动是幼儿阶段主要的音乐活动,而这一阶段也正是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为了他们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自己的情绪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于是我结合《纲要》以及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设计了“小小演奏家”这一音乐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1、引导幼儿能按一定的节奏型为乐曲作即兴伴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2、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现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在此次活动的设计上我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引出节奏型,使活动更加顺畅。

  为了让活动看起来不生硬,我带着孩子学小鸟飞到大森林里,又在森林里做早操这两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并将创编好的儿歌运用到这里。引导幼儿通过边做早操边有节奏地说儿歌,随之转化为节奏图谱,又以给兔子命名的方式说出节奏型,引导他们感知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这一过程,使孩子很自然的就熟悉了这一节奏型的节奏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活动游戏化。

  活动中能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情绪高涨,积极、主动、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整个活动都是在游戏化的环境中开展的。我所创设的森林背景,为的是在与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入森林中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模仿小鸟的许多动作、与森林中的大树做游戏等活动,来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得更主动、更专注。之后又以游戏的口吻和他们一起锻炼身体做早操,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向孩子们展示小兔节奏图谱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等等。

  三、运用多种感官使幼儿逐步掌握节奏型。

  幼儿需要在听觉、视觉、肢体运动及言语的充分协调下,获得艺术体验。我通过让幼儿反复听音乐,并引导他们用语言、肢体动作、敲击物品、敲击乐器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节奏,调动了多个感官,通过不断变换幼儿手中的物品,增加难度,引导幼儿在欢快的游戏中反复练习节奏型,不仅让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情感,更让他们从中获得了艺术体验。

  三、还有一点是我在活动中随时进行了调整。

  在用不同声势打节奏的环节中,设计活动时,我本想让每一组的幼儿用不同的声势来为乐曲配伴奏,如:一组跺脚、一组拍腿、一组拍手等,一边打节奏一边来体验这种合声所带来的快乐。活动进行到这时我感觉他们对节奏型的掌握还不够好,分开打节奏更易受到别组的影响,同时音乐又很长,一种声势打下来孩子会很累,于是我调整为在整个乐曲中带孩子变换不同的声势来配伴奏,也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中班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音乐教案09-13

中班音乐教案01-04

中班音乐教案:山上音乐家_中班艺术教案07-01

精品中班音乐教案09-30

《袋鼠》中班音乐教案09-30

中班音乐教案:买菜07-22

中班音乐教案:下雨了08-12

中班音乐教案:《买菜》08-19

中班音乐教案《郊游》09-14

中班音乐优秀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