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7 背 影(方案A)

时间:2021-09-30 11:46:58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7 背 影(方案A)

 

7  背  影(方案A)

7 背 影(方案A)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大屏幕出示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代表作《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生

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

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a.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b.划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c.四人小组交流以上问题,朗读感人的句子。

d.学生全班交流,简单交流感人的句子。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

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研读赏析(上)

    一篇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

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语言,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

学生速读文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将思考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a.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

  “父爱”为题?    ‘

b.联系作者的经历,说说当年的“我”和写作文章时的“我”感受有什么不同。

c.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描写四次父亲背影的情形,你认为哪一次为描写重点,为什么?

全班深人讨论,逐渐明确:

a:作者以“背影”为题,非常明显的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难忘父亲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题目的悬念会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询父亲“背影”的含义。如果改成《父爱》,则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

b.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的学生,写文章时28岁,清华大学的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一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动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动方式,才能真正感受父爱。

c.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7详细的描绘,这是本文的重

点。父亲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边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浓浓的离情别绪油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泪来。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呼应文章的开头。

    大意说对即可,不必强求学生的说法一致。

    明显可以看出第二次是重点,因为整个过程中,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