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时间:2021-12-09 13:06:01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1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是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30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2

  【考查要点】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知识疏理】

  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2.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题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问题、概括意思、填写等。

  【解题导引】

  例.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增其旧制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

  ③前人之述备矣 ( )

  ④去国怀乡 ( )

  3.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常见失误】

  1.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平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2.实词词义不落实,对一词多义不会辨别、选择。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几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都在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

  一是以今天的词义去套文言词义,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释为“具体”;

  二是不会辨别一词多义,在多个词义面前不会选择。

  3.对虚词的用法不熟悉。各地试题中,考查虚词的多种用法的试题是一大难点。

  一是朗读不够,缺少文言语感;

  二是归纳、辨析不够。也许在课堂上教师帮助总结过多次,还是不熟悉,那是因为老师总结不能代替自己的总结。要在老师指导下举一反三,自己再找例句归纳总结。

  4.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失误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句子翻译不准确,对句中关键性的词语漏译、误译,对特殊句式不熟悉,不会翻译。

  二是对理解性的试题,答不准确。桂林市试题第4小题:“(乙)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从(甲)文中也找一个体现子墨子这样精神的语句。”这道题并不难,但是仍有考生答不好。有的考生摘录子墨子的语言答题,似乎答对了,但不准确。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3

  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写的文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要能读懂文言文必须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的知识,并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逐渐获得文言语感,舍此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中学阶段,只是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首先要加强朗读、诵读。读准生字字音和古音字字音、读准多音字字音和通假字字音,读好停顿。

  2、能借助课本上的`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背诵、默写教材规定的篇段和熟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4、要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能够归纳文章中心,概括段意。

  5、能够回答课后练习中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每篇课后所设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巩固和扩展学习成果,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同学们一定要独立、认真、仔细地完成这些练习。练习之后,要认真分析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对课文内容熟知的程度,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4

  【典型例题释析】

  [例1](20xx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由是感激 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五月渡泸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__ 东和:______________

  北拒:________________ 收二川:________________ 排八阵:____________

  【释析】

  本题的考查面广,题型灵活新颖,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试题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难度较大。第1题属实词释义考查,学生只需平时认真复习课文即可解答。第2题表面看是考查名句,实则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即提取中心句、主旨句的能力。第3题既考查了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又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4题、第5题都属于开放性试题,由阅读到分析归纳,从课内到课外。特别是第5题,要求指出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的一副对联里六个词语的具体内容。这样的题,只是懂得《出师表》,还不能作答,需要熟悉《三国演义》才行。

  【答案】

  1.(1)感动、激动 (2)奔走效劳 (3)所以(因此)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4.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孙吴 北拒:北拒曹魏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5

  【专题复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地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理解、掌握那些含义基本不变,但结构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实词。

  3.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解释。

  4.能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并做出解释。

  5.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6.背诵默写课后练习要求背诵的部分。

  【知识要点梳理】

  文言文考查历来在中考中占有重要一席。因为,文言文学习不仅在语言层面上有助于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丰富现代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而且,它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情操的重任。20xx年的中考,是使用20xx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及20xx年秋季使用新语文教材后的第一次中考。因此,在承继近一两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基础上,文言阅读试题的内容将有所变化。变化的依据就是新大纲的要求及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就要重视这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文言文的表述。

  新大纲规定,课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代表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语文教学有重大影响。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有关文言文部分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学建议中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评价建议中说:"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明确了这些要求,就可以在复习过程中简化头绪,把握重点,顺应20xx年中考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走势。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6

  文言文阅读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考查,这种试题由于从横向(字、词、句、篇)和纵向(文章内容及批判继承等)两方面设计考题,所以试题关涉的内容比较丰富,题型变化也较多,相对于单项考查文言基础知识的试题而言,难度更大一些。

  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①断句停顿;②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③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④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考查的重难点是"整体感知文章(段)中心及内容。"

  文言文复习备考的根本原则是:紧紧抓住课本,紧紧抓住阅读,力求形成语感。文言文中考不同于语文其他知识点的考试,比如现代文阅读与课文的联系是质上的而不是形上的,教学上以课本为例子形成能力,中考试题却不是课本上的。而文言课文既是形成文言能力的例子,同时中考题的绝大部分又直接出自课本。比如,若考通假,必然出自课本;各种文化常识也必然出自课本;实词的考查,绝大部分出自课本。所以,对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总结非常重要。

  常用实词、虚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常用实词、虚词的常用词义和基本用法,因为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近些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普遍注意了对文言词语的考查。在文言语段的阅读考查中,对文言词语的解释往往是一个必考的重要内容。命题宗旨是既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用法、释义的理解、掌握、识记,又不故意刁难,考一些生僻的词语,或在选择题中故意设置"干扰"项。从内容上看,对实词的释义考查较多,对用法的考查相对较少或难度较低。例如,近年来对词的名动、意动、使动等用法已很少或基本不考,至少在答题过程中不要求指明是哪一种用法,而只需知道该词在这一具体语境中是何含义即可。在复习备考中应立足于认真理解课文对文言常用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释义认真理解、掌握、识记,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并做专项整理归类。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次数多、频率高,如果不能较好地掌握虚词的使用规律和意义,则必将影响到对文言短语、句子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整篇文言文的阅读。从命题宗旨和内容上看,重在考查虚词的释义,对用法考查较少且难度降低,也不强求说出该词的词性。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可分四类: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③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常用文言虚词数量不多,要熟练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15个文言虚词。

  由20xx年各省市中考题可以看出,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这一考点,主要有直接理解翻译、辨析选择、判断正误几种题型。考查的重难点是课文中核心句、文眼句、精彩句以及理解有难度或含有某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须掌握文言朗读中的断句停顿,能分析文言句式的特殊现象,领会句子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感情。

  理解、翻译文言句子常见的知识点有:①恰当地朗读停顿;②读文译句;③对译句正误的.辨析。句子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翻译的具体方法有四种:①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②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③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④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的方法。

  加强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还需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被动句。总之,文言语句的翻译,需要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气关系,弄清实词含义、虚词作用,发现词类活用和通假,正确处理凝固结构和文言句式。但是,所有这些解题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识、形成文言语感的基础上的。

  诵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方面的题型,会更侧重于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填空题可能出现的题型有:对文段内容进行理解后,用原文填空;概括文章情节。选择题可能会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问答题可能会要求理解某句在文中的作用;归纳作者基本观点;概括段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比较阅读等。今年还可能出现对文言文中某一人物形象进行评价的题型。近年来,中考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有些试题出现了开放性评述题,可作肯定性评价,也可作否定性评价,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文言文阅读关于文章写法的分析,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具体结构层次的安排,开头与结尾,文章的过渡、照应等;还有对文章所采用的创作手法的分析,如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还有对修辞方法的分析等--主要会以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7

  你是否每次看到文言文就发慌,看到“之、乎、者、也”就不知道到底都是什么意思,实词、虚词傻傻搞不清楚?文言文阅读6-15分总是得分稀疏?

  方法小贴士:

  1.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2.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4.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文言文阅读比较晦涩枯燥,建议可以每天阅读一篇文言文,并带着问题去练习哦。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8

  一、考点解读:

  08年泰州市中考考纲中明确指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的浅易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考点分析:

  年份题型分值比率考查知识点

  20xx课内外比较阅读1011%文言词语,朗读停顿,翻译句子 整体阅读

  20xx课内外对比较1011%文言词语翻译,理解领悟文章内容

  20xx课内外对比较1112%文言词语翻译,理解领悟文章内容

  三、复习策略:

  [考点聚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文言文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纵观近年来中考试卷,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概括。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考查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概括的能力。

  2.词语的解释。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3.句子的翻译。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要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有时还会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的划分。

  4.作品的感受。多为开放性试题,主要形式有:(1)欣赏型。(2)比较型。(3)评价型。(4)感悟型。(5)联系实际型等。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只要你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方法指津]

  (一)夯实基础

  课外文言短文的考查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基础的,它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文言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所以,考生平时必须扎扎实实学好课内文言文,在考试时才能轻松应对。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要准确解释这个词,就要将这个词放入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2.对于古今异义现象,要避免以今义去解释古义,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3.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辅以意译法。要抓住重点字词做到字字有着落。

  4.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要换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

  5.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

  6.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明确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把握了整体内容,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其他问题大都是围绕整体内容来设置的。

  (二)整体感知

  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

  首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大意。但这时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要能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如何即可。

  其次,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借助于括号内的注释,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要能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相应的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其三、重读课文,加深理解。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走完解读过程。

  (三)学以致用

  近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xx年潍坊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

  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有些实词词义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们已学过它的两种义项,“卒用其人”(《赵普》)中译为“终于”,“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中译为“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讲不通,显然也不是名词“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连用,那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进句中恰好讲得通,那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处“卒”“猝”通假。

  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

  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此类题需要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是探索与创新类的题目。近几年不少地区的考题中考到“读了上文,你有什么启示或看法”或类似题目,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做到思路开阔,积极探究,善于分析,避免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还要善于联系实际,紧跟时代,避免孤立地看问题,把时代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我们的阅读和理解之中。但是要注意做到恰当准确,避免牵强附会、脱离原文的所谓创新观点是不足取的。

  [典型习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曰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氐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次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因谒公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觉饥甚而不敢去_____________

  (3)旁置菜羹而已_______________

  (4)公取自食之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才)

  B.然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拜见、拜访 (2)离开 (3)放、摆 (4)吃 2.D 3.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4.节俭,不铺张i良费

  透视:此例为课外浅易文言散文阅读,选文见宋代曾敏行的《独醒杂志》。无独有偶,ZOO7年山东滨州市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也选用的是这一材料。阅读课外文言文,首先要借助注释从总体上读窿文本,像本文,记叙的是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的一则小故事,生活气息浓郁。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l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完成文言实词题,一有赖于我们的课内积累,二有赖于对上下文意的正确理解。最要紧的,是要结合上下文推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应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像本题中的“去”,古义跟今义正好相反,是“离开”的意思。

  第2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为了降低难度,所以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理解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关键还是要树立“上下文意识”,因为同样一个虚词,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用法往往不同。像“方”,我们在《狼》中学的“方欲行”的“方”,是“正”“刚”的意思;而本题中,则是“才”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这里是说“又过了很久,才让他坐下”。同样,连词“而”可以表示多种关系,“其人愧甚而退”中的“而”应表示修饰关系。

  第3题是翻译题。完成文言文翻译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要结合语境释词。文言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我们在翻译古文语句时,要善于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以求整个句子的翻译能够比较通顺。二要转换古今句式。文言文中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用法与被动句、省略句、等句式,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三要注意词类活用。文言文翻译题的“评分标准”特别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必须把句中的关键词翻译准确,全句意思清楚明白,才可得全分。本题中的句子,没有特殊句式,也没有词类活用,难度不是很大。

  第4题是人物评价题。要对文中人物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就得从整体上读懂文意,准确把握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感情倾向。

  四、配套习题

  一、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_______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

  二、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àng):愚.败:祸乱,祸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答案:

  一、赵威后问齐使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译文: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二、齐欲伐魏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译文: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三、孔子见罗雀者

  译文: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三、君子 小人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9

  摘要:现代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下来。我们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成语,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高考文言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根据汉字造字法推断词义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是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的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其本义是拉开弓。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二)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词义

  即审察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xx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cun)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解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

  (三)联想成语推断词义

  现代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下来。我们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成语,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例如,要正确理解《涉江》中腥臊(so)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的意义,如果能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这里薄的意义也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

  (四)根据对称规则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对称句放在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近、相同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

  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以较难理解,但若借助之一整齐句式中词语的对应关系,就好推断了。贤和忠意思相近;用是被任用,这个意思显豁;而以对用,据此猜读,以应作被任用讲。

  又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中的穷和达对举。若知道达义为得志便可推知穷义为不得志。

  再如,某年高考卷第18题,考查顽固者亦当矜怜中顽固的意义。该词语不常见,不易理解。题中给了四个供选答案,我们可利用该句与前句贤俊者自可赏爱句式整齐,词语对称的特点来推断。顽固与贤俊对举,结合语境可判断顽固与贤俊意思相反。贤俊义为有才识而又聪明,那么顽固则是无知而又愚蠢,与D项给定的解释愚昧而又蠢笨一致,便可选出D项为正确答案。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10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

  ⑤谄谀:谄媚奉承。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2分)

  21.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2分)

  22.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8.(1)偏爱 (1分)(2)当面 (1分) (共2分)

  19.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20.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21.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齐国、宋国情况各1分。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2分)

  22.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言之成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