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示例三.

时间:2021-09-29 09:57:08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三.

一、教学目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三.

(一)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炼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段落是如何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

第三部分(第4~5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

第四部分(第6~7段)总结了全文。

(二)这篇评论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分析这四首词的?这些方面之间有何关系?

分析:这篇文章是从典型的情节和精炼的语言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和评论的。因为这四首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 (三)本文所说的典型情节是指什么?它和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有何不同?

分析:一般说来,情节是指叙事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衍生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如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就是指事情的经过和结局,但是抒情性的诗歌中一般没有这种情节。本文中的“情节”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文中又称之为“素材”、“形象”。所谓典型情节,也就是典型的意象或意象组合。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事物本身的形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界交相融渗,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统一体。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而意象则是构成这一建筑的砖石。因此在这篇评论中,作者强调的是,每首词都能够选择典型的意象,来构成典型的意境,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中,表现诗人的感情、意趣。比如在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抓住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红胜火”的“江花”(江边的桃花)、“如蓝”的江水等意象的分析,指出这首词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整个画面(意境)就活现在眼前了,可谓抓住了诗歌的要害。

(四)从这篇诗歌评论中可以看出作者阅读、欣赏诗词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分析:一是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情感、主旨。二是研读揣摩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做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出用“别”产生的特别的韵味。三是比较阅读法。在分析白居易第二首词时,作者能将它和前一首相比较,在评论《鹧鸪天》时,能将辛弃疾的另外两首诗拿来比较,既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又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四是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江边红胜火的景象,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作者又想象出北国萧索的景象,两种意象放在一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激发感情,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两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两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22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未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两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学习课文第1、2段。

学习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