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7 09:48:12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迎来了新的学习生活,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计划了。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

  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1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给出一张王小丫的图片(学生情绪高涨),大家都知道王小丫是cctv—2“开心词典”的栏目主持人,下面王小丫给大家出题啦!

  观察下列各数列,并填空,然后总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①1,2,3,4,5,6,7,8,,…

  ②3,6,9,12,15,,21,24,…

  ③—1,—3,—5,—7,—9,—11,,—15,…

  ④2,2,2,2,2,2,,2,2,…

  设计思路:

  1、通过几个具体的等差数列,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由学生观察数列特点,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

  3、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性质。

  4、对问题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5、按照“观察——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培养学生完整地认识数学体系。

  (二)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由学生的总结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思考并交流对概念的理解,并总结: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9,8,7,6,5,4,√d=—1

  2)、0、70,0、71,0、72,0、73,0、74√d=0.01

  3)、0,0,0,0,0,0,√d=0

  4)、1,2,3,2,3,4,×

  5)、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d<0d="">0,第三个数列公差d=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d即:a2=a1+d

  a3—a2=d即:a3=a2+d

  猜想:

  a40=a1+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设计思路: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2)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a1=d

  a3=a2+d

  an—an—1=d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an–a1=(n—1)d即an=a1+(n—1)d,当n=1时,此式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的教学要求。

  (三)巩固新知应用例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20=31,求首项与公差d。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三个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第四个量。

  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设置此题的目的:

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课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课后习题第3题和第4题。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五)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an—an—1=d(n≥1)。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第2,6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

  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学习过程中对比我们常见的约分求公因式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3、情感与价值观

  ⑴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研究一个实际问题的算法,主要从哪几方面展开?

  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三方面展开。

  2、在程序框图中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3、在程序设计中基本的算法语句有哪几种?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4、思考1:18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5、思考2:对于8251与6105这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由于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较大,利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就比较困难、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较简单的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呢?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辗转相除法

  思考3:注意到8251=6105×1+2146,那么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公约数和6105与2146的公约数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6105=2146×2+1813,同理,6105与2146的公约数和2146与1813的公约数相等。

  思考4:重复上述操作,你能得到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吗?

  6105=2146×2+1813

  2146=1813×1+333

  1813=333×5+148

  333=148×2+37

  148=37×4+0

  以上我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就是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它是由欧几里德在公元前300年左右首先提出的。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

  第二步:若=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

  第三步:若=0,则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则用除数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

  依次计算直至=0,此时所得到的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思考5:你能把辗转相除法编成一个计算机程序吗?

  第一步,给定两个正整数m,n(m>n)。

  第二步,计算m除以n所得的余数r。

  第三步,m=n,n=r。

  第四步,若r=0,则m,n的最大公约数等于m;否则,返回第二步。

  INPUTm,n

  DO

  r=mMODn

  m=n

  n=r

  LOOPUNTILr=0

  PRINTm

  END

  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过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探究,尝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计算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增强计算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课题

  1、算法的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

  2、设计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的基本思路如何?

  第一步,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步骤。

  第二步,确定每个算法步骤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并用相应的程序框图表示。

  第三步,将所有步骤的程序框图用流程线连接起来,并加上两个终端框。

  计算机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算法、但是,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表示的算法,计算机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language)来表示计算机程序。

  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为了实现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并且形式类似。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我们知道,顺序结构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基本上对应于算法中的顺序结构、(如右图)计算机从上而下按照语句排列的顺序执行这些语句。

  步骤n+1

  步骤n

  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

  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分别用来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输出结果的功能、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分别与程序框图中的输入、输出框对应。

  在每个程序框图中,输入框与输出框是两个必要的程序框,我们用什么图形表示这个程序框?其功能作用如何?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例1(课本P21例1):已知函数,求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的算法步骤如何设计?

  算法:

  第一步,输入一个自变量x的值。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输出y。

  程序框图:程序:

  INPUT“x=”;x

  y=x^3+3x^2—24x+30

  PRINT“y=”;y

  END

  开始

  输入x

  结束

  输出y

  y=x3+3x2—24x+30

  这个程序由4个语句行组成,计算机按语句行排列的顺序依次执行程序中的语句,最后一行的END语句表示程序到此结束。

  ①在该程序中第1行中的INPUT语句就是输入语句、这个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INPUT“提示内容”;变量。

  其中,“提示内容”一般是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它可以用字母、符号、文字等来表述、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一般用字母表示、INPUT语句不但可以给单个变量赋值,还可以给多个变量赋值,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提示内容加引号,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

【数学必修三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数学高中必修三知识点及教案总结11-26

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3-15

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3-15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11-16

三下数学教学计划12-14

高一必修三作文09-02

数学初三教育教学计划12-10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学案11-16

最新高中必修二数学教案10-22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精选三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