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三农,写就基层就业之路

时间:2021-09-05 16:37:00 就业参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面向三农,写就基层就业之路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农业大学以办好人民满意大学为宗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扎实推进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学校坚持“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和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不断创新和完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五年来,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达到60%以上,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考取公务员和选调生、志愿服务西部和贫困县、参加三支一扶的人数连续五年居全省高校首位;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高达6.9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也先后3次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和全国会议上发言。在长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典型人物。毕业生王灵光积极参与基层创业实践,成立了德丰农业合作社,入选“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毕业生温振毕业后,放弃城市优越工作,考取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基层,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

面向三农,写就基层就业之路

    树立培养导向——服务基层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点、难点在"三农"。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历届党政班子坚持立足河南、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服务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为基层培养和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的头等大事,实施"一把手"工程,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共同关心和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强大合力,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战略。近年来,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创建了"分段培养、模块组合、打通基础,因材施教、理实并重、三点支撑"的培养模式;创立了教学实践"3+1"的模式;完善了构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

    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2008年7月,河南农业大学在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内增设了“农村发展与管理”方向,即“村官专业”。同年12月,学校又将“村官专业”独立出来,设立了农村发展与管理学院,即“村官学院”。通过此举,以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管理技术人才。

    确立价值理念——胜任基层

    多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坚定"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信念,注重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锤炼毕业生胜任基层工作的过硬本领。

    学校在"两课"和"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实行"典型案例"教学法,编撰了《全国优秀农科大学毕业生风采录》《百名校友基层成才之路》、《百名校友创业之路》等书,把农科毕业生到基层成功创业的典型范例引进课堂,为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树立榜样、增强信心。学校还通过开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企业家课堂"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知名校友为毕业生作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坐标,将目光投向急需人才的基层、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在那里建功立业。与此同时,学校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先后在南阳方城县、商丘民权县建立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依托试验区、合作企业在省内外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实习就业基地,每年接纳教学和毕业实习4000余人次,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为学生创业提供实战机会,更有利于用人单位直接了解和选聘毕业生。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学校的设立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和素质;通过设立100万元创业基金,扶持并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整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资源,构建校企、校地、校院三通创业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园,锤炼学生创业本领,形成了生动活波的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引领就业的生动局面。

    建立长效机制——畅通基层

    学校把基层就业作为一项战略,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设立校院两级用人单位信息库,通过校友会、职能部门、各学院和往届毕业生等,广泛联系用人单位,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而是畅通政策渠道,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立了志愿者选拔制度,制定了具体的奖励政策,除给予每人2000元经济奖励,配备到基层工作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外,还减免了家庭困难志愿者所欠的学费,在研究生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三是畅通服务渠道。建立了"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全面服务"的就业模式,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落实到人,营造了全校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还专门为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建立了成长跟踪培养档案,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并在科技信息、项目帮扶等方面做好坚强后盾。四是创新基层就业长效机制。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针对以往部分到基层就业毕业生反馈的政治待遇、生活保障、专业特长发挥等问题,与地方党委、政府联手创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建立校地合作共建机制。学校发挥自身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将长期开展的选派县市科技副职、博士服务团成员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与地方党委、政府联手打造"科教富民行动计划"。同时,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到乡镇工作1-2年,选派专业对口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科教富民体系。

    ——建立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保障机制。教师和学生同下基层,实现毕业生专业和地方需求的无缝对接,由此而建立了学校与地方之间稳固的合作关系,解决了毕业生到基层后有效发挥专长的问题,解除了到基层的毕业生在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建立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三农"新机制。通过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与科教富民、服务"三农"相结合,探索建立了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三农"的格局,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的棚架问题。2005年,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首先选择该市的3县9乡开展试点工作,学校选派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根据当地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三农"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项目的具体实施,学校全力当好行动计划的大后方,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做好支持、协调和保障等工作。这种创新型模式赢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今,在西部、在河南基层乡村,到处都可见到我校毕业生繁忙的身影,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成就卓著的农业专家、企业家和各级领导干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三农,写就基层就业之路】相关文章:

北部新区不断拓展“以农就业”之路06-12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论文09-12

基层干部眼中的三农12-02

面向三农促进供销社改革发展10-24

加大培训力度服务基层三农07-10

农业高校率先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探析07-21

鼓励基层就业 北京将面向大学生招聘社区助理02-18

鼓励基层就业 北京将面向大学生招聘社区助理08-18

山东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又添三种新渠道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