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跨校跨区跨专业的北京大学考研经历

时间:2021-10-30 17:25:12 经验故事 我要投稿

跨校跨区跨专业的北京大学考研经历

一 心路

首先我得申明,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喜欢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写这部分,是因为这一年来的考研生活是那样的波澜壮阔,那样的跌宕起伏,那些成功的愉悦与失败的痛苦,磨砺了自己的意志。无数次孤身一人在图书馆熬夜苦读,无数次深夜疲惫不堪地骑车几里地回宿舍睡觉,现在想来,涌上心头的,苦固然有之,然而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兴奋,那是一种奋斗的豪情,激扬的青春。那些日子,我找回了失去已久的童年时的梦想与激情,并为了这些梦想而奋斗,这一切,与我而言,是一笔财富,促我成长。

跨校跨区跨专业的北京大学考研经历

1)突围

2005年,我23岁,工作三年。

我上学早,从小到大,我一直和比自己大两三岁的人在一起,大概是因为这样,十几年来,我似乎习惯了身边的人比我大的感觉。然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身边的大学生们,居然都是87年出生的小孩子,填履历表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已经是工作三年的老同志了。同学们或娶妻,或买房,一个个都成家立业了,我突然无限的惶恐,我意识到,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我该怎么办?娶妻生子么?似乎时间还早,等到二十七、八,应该也不晚吧?嗯,离青春的结束还有几年时间,我该好好考虑下该做点什么了。回首我生命的前23年,是那样的平淡,那样的按部就班,那样的乏善可陈,甚至不用等到老的时候,我现在就已经不能回忆起我究竟怎么就已经吃过了几万顿饭,度过了几千个日日夜夜。成家后,我的人生会更加平淡,更加按部就班,更加乏善可陈。我不甘心,在这青春的尽头,我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才对得起童年时的那些梦想,才对得起望子成龙的父母。——考研吧,2004年年末的某天,我对自己说。

2)扬帆

决定考研后,我很是为自己激动了一番,这大概是人之常情,那时的自己,只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提前预支了一下破茧的激情,却没看到脚下的路其实是那样的曲折而崎岖。无论如何,我总是定下了考研的决心,虽然本人生平其实下过无数不了了之的决心,但是这一次,我相信自己不会动摇,因为青春不等人,我实在已没有多少重来的机会了。

在决定报考什么学校的时候,我也没有费什么周章,因为我考研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突破自我。我在一所高校工作,收入虽然不高,倒也尚算优厚,而且说句讨扁的话,本人对钱也不是很在意,考研主要还是想换一个环境,多学点东西。况且,在研究生如过江之鲫的今天,一般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大概找到的工作和我现在的工作区别不大。既云“突围”,再选一所和我本科学校差不多的学校就实在有些名不符实鸟~所以我选择了一所名校,我童年时的梦想——北京大学。彻彻底底的“三跨”——跨校、跨地区、跨专业。

其实考过后想想,报考名校“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都是考研,都要花几个月时间,考一般学校无非是心理压力小一点,书少看一点,苦少吃一点,但我辈既然考研,本就已经很苦,既然如此,再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一同学,原本打算报考南大,结果最后报名的时候因为求稳,改成一所普通学校。结果考到他们专业的第一名,比第二名总分高出30分,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付出那么多,却因为自己不敢“冒险”,得到的完全不成正比。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最初的激动之后,我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选择的这条考研之路的艰辛:我是跨专业,所以专业课完全白手起家;英语大二的时候稀里糊涂过的四级,基本上接下来的6年就没再碰过;所幸不用考数学,但是专业课的10本书也够我喝一壶的了。再加上我是在职考研,困难不言而喻。

我唯一的“优势”大概就在于我着手准备考研的时间比较早——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考研,这大概是很多学生朋友做不到的。但这同样意味着漫长的煎熬,整整一年,我晚上推掉了所有应酬,心里时刻绷紧弦,只要有时间就得看书。这种神经质的心理状态维持了一年,甚至已经成了一种功利的思维习惯,我每做一件事,就在想这件事跟我考研有没有什么关系,若是没有,就想怎么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应付过去。

比拼命学习更要命的是那种时时袭来的恐惧感和彷徨感:如果今年考不上怎么办?我报了这么一所名校,别人会不会笑我自不量力?如果当初我选择一所差一点的学校,现在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大压力了,那么我要不要换一所学校呢?种种彷徨一直伴随了我考研的12个月,我就一直在和自己心里的这些念头斗争,我不停的告诉自己:选择了北京大学有我自己的理由,既然当初做了这个决定,现在就不能半途而废,不要理会别人的冷眼,若想避免考不上的噩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看书,其实即便考不上,这一年来自己的收获其实也挺大的,至少基础打下了,明年再卷土重来的难度小了很多。

说实话,相比学习本身,这种内心孤独的挣扎才是最痛苦的,这也是让无数考研人放弃最初的梦想的最大的原因。我很高兴,我坚持了一年,从未轻言放弃。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总是战胜了自己,这是另一种收获,它对我成长的意义其实要大于被录取本身。

二 各科经验 1)英语

我的英语基础并不好,除了第一次就侥幸过了四级外,我大学四年在外语上的记忆除了惨痛还是惨痛。我考过无数次六级(从大二开始六级考试一次不落),得分从未超过50,有一次还创造了28分的“奇迹”。

但是我去年六月份,在阔别学校三年以后,又参加了一次六级考试,却考出了487分,阅读理解错了3个。这次考研,我给自己估了70分,完型6+阅读理解32+新题型8+翻译5+小作文6+大作文15。最后出来的成绩有些令人失望,只有67——大概北京地区改卷的确比较严一些。

总结我学英语的经验,其实都是老调长谈,但是只有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些经验的重要性。可能看我唠叨的都是即将开始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所以请你们一定不要把我下面的话又当作废话,如果你能够按照这些去做的话,你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1)背单词

但凡提及英语,必先提到单词问题,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要说的是,单词真的是学英语的核心,单词背不好,阅读理解、翻译、完型、写作都无从谈起。语言其实就是语法+词汇,而大家经过中学大学的学习,语法基础都不会太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考研英语就等于背单词!所以一开始,如果你单词基础不好的话(我指的是像我这种四级单词都没背全,六级单词从没背过C的筒子),上半年什么都不要干,就老老实实找本单词书背单词吧!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总结的背单词的几个误区:

A 不要迷信什么“通过阅读背单词”之类的鬼话,在你单词基础不好的时候去阅读,只会让你的挫折感倍增,而且把时间全部浪费在不停的翻字典上,效率极低。所谓“通过阅读背单词”是指在单词基本背熟的情况下,通过精读提升掌握单词的深度,同时通过在不同语境中记忆单词,加深对单词的记忆。等到了5、6月份,单词基本记住的时候,你再开始精读不迟,这部分后面还有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B 不要用那些像砖头一样的单词“宝典”,在我认识的朋友中,除了极少数意志坚强的外,没有几个能坚持看完那枯燥无聊至极的几百页的宝典的,更别提反复几遍把它背熟了——即便看完了背熟了,那至少也是10月份的事了,到时人家都开始冲刺了,你再开始准备阅读和写作么? 再说记住那么多生僻的义项有什么用,至多能在完型上讨1-2分的便宜。

C 背单词时候不要指望能够通过“地毯式”的记忆一遍记住,大家都不是天才。很多同学背单词的时候喜欢一个单词重复几十遍,以为这样记得比较踏实,但是这样子往往很“踏实”的一遍看下来,还是记不住多少单词,于是以为自己记忆力有问题。其实人的记忆力都差不多,大家第一遍看单词都记不住多少,只是重复的多了,大脑里这个单词的记忆痕迹才会深,所以背单词其实就是重复。但是重复是有技巧的,在同一时间重复很多遍,绝对不如在不同的时间重复同样的遍数的效果好。

D 不要不重视单词的读音。单词的读音是单词的基础,这句话不是没有根据乱说的,现在不考听力了,所以很多同学可能会以为单词的读音不要紧了,只要考试的时候认识就行了。且不论复试的时候要考听力,即便没有听力,根据单词的读音默写单词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同学阅读时单词都认识,但是一写就错,就是由于背单词的时候没有注意弄清楚单词的读音造成的。

下面说一下我总结的背单词的方法,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首先,找本单词表,越薄越好,只要有注释、音标、常见词组就可以,一般市面上的10块钱以内的单词表都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只要价格便宜,自己看着舒服就好。

第一阶段:1-2个月时间,找份有读中文注释的录音,边听边翻单词表,一般全程录音有8-12个小时左右,每天看1/4,大概1500个单词,之所以要听录音,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自己有正确的发音,另一方面,我认为同时通过耳朵和眼睛两方面会使大脑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增强。总之,经过这样的反复十几遍,一般至少可以做到对每个单词有印象。我自己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后,可以做到大部分的单词能认识。这一阶段是最艰难的阶段,但只要能坚持过这1-2个月,大家的背单词之路都会平坦的多。

第二阶段:还是要快速浏览,速度可以慢一点,把不会的单词抄到一个小本子上,这样你会发现自己不会的单词其实已经不多了。然后把这个小本子随身携带,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同时继续一遍一遍理单词表。这一阶段比起第一阶段要轻松的多。

第三阶段,可以不用看单词表了,再把现在不会的单词抄到一个小本子上,每天看看这些不会的单词。同时开始做阅读,通过阅读加深对单词的记忆。我建议大家开始做阅读的时候以精读为主,把从96年以来的五十几篇阅读真题仔细研读几遍。务求把每个单词每个句型的意思搞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