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女研究生择业经历:数次反思她找准一块敲门砖

时间:2021-10-30 17:56:25 经验故事 我要投稿

女研究生择业经历:数次反思她找准一块敲门砖

“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成本能否收回成疑。”7月初,四川大学蓝色星空BBS的这篇帖子,在研究生群里引起“轩然大波”。记者调查发现,研究生就业其实不难,阻碍他们的是“好高骛远”。

女研究生择业经历:数次反思她找准一块敲门砖

□个案

目标是外企但波折太多

人物:曾薇(化名),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轨迹:投简历碰壁→反思→再投简历→外企实习生

9月从上海实习回来后,她忙着完成导师的研究项目以及自己的论文初稿,另一方面,也在时刻关注成都的各大招聘信息。“金9(月)银10(月)是找工作的黄金期,明年就要毕业,不能错过这个招聘高峰期。”

2005年,曾薇保送四川大学研究生。事实上,如果不是保送,她并不准备考研。就她所知,中国读研并没有区分研究性和应用性,“我很清楚自己以后不会去搞研究。”

想象:知识相当高学历胜

曾薇打算毕业后进企业工作。有三种选择,国企、民企、外企。她分析形势:好的国企难进,民企一般都是家族企业,所以重点考虑外企。自己的外语基础很好,还拿到了剑桥商务英文的证书。在她看来,很多外企招不到合适的人,是因为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合格。曾薇认为,既然有读研的机会,她可以用这3年时间多认识一些人,多读一些书,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中国社会的趋势还是在学历上,不管怎么样,那是一块敲门砖。”曾薇坚持这样的想法,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表示,不限学校,不限学历,不限专业。

前几日,某知名网络公司来四川招聘,1600多个笔试名单里面,成都大学的不超过10个,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不超过10个。剩余的1000多个名额,基本被四川大学、西南财大和电子科大的学生瓜分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曾薇想,如果两个人知识能力相当,对方肯定会选择高学历、好学校的。

考虑:怎样来体现“能力”

研一,曾薇一心读书,没有考虑就业问题。因为导师要求毕业前完成两篇论文,压力很大。研二开始,同宿舍的女生开始忙碌穿梭于各大招聘会,晚上交流一些求职经验,曾薇也开始关注就业了。听说上一届很多人跟她一样想进外企,大部分都没有去成,这无形中给她敲响了警钟。

去年9月到12月,曾薇一直把精力放在就业方面。她关注上届到学校招聘的外企的信息,发现外企有很多要求,其中最普遍的一项是:被证实的能力。即自己有某方面的能力,就要举个实例出来。看似简单,曾薇却说不出来。首先本科做的活动不能搬出来说,研一虽然做过一个经济预警的研究,但这个项目是导师做的,自己只是半途加入,体现的作用很小。

试投:5家企业都没回应

“去外企做实习生是最好的途径。”曾薇在网上搜索招聘信息,有两个铁打不动的标准:公司地点要在成都,因为导师的项目没有做完,不能去外地;其次,实习的职位要跟以后的工作有一定关系,“至少可以带来一些帮助。”成都外企主要招聘研发、销售、人力资源方面的职业,两个标准结成网一筛,可供选择的不多。“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体现自身读研价值的职位。”

最后,她投了简历的企业,不超过5家,这几家都是经过她几次筛选。简历投出去后,如石沉大海。只有一家国外的通讯公司,电话通知过她两次面试,但最终还是没有回音,这让曾薇很沮丧。与此同时,同宿舍的人似乎也没有比她好多少。一种气氛在小小的宿舍蔓延,大家都不愿说而已。

再投:机会来之不易

即便如此,曾薇坚持不降低择业标准。“为什么要降低呢?我并不缺钱,如果没有合适的,就看看书充实生活。高校的生活也很惬意,很多专家讲座可以去听。”

今年3月,上海一家外企来招聘实习生,曾薇又投了简历,对方一直没有回应。一个多月后,她突然接到电话,顺利通过几次面试后,终于在6月收到了实习offer。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曾薇很珍惜,并全力以赴。在上海两个月的实习中,她帮公司做出一个财务管理工具。“那种工作氛围,那种责任感和对工作的态度,这才是我想要的。”

从上海回来,曾薇更加坚定了进外企的决心。她已经订好计划。接下来的3个月要完成论文的初稿,明年3月底交稿,5月答辩。“论文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毕业。”上一届的师姐因答辩没过而丢了工作,“这是血的教训。”

□剖析

不是就业难而是研究生太“挑”

人物:成都竞成人力资源市场总经理赵勇

观点:2000年前,研究生很“俏”→2006年,研究生“井喷”→2007年,研究生还在“挑”

10月15日上午,成都竞成人力资源市场总经理赵勇异常忙碌。10月15日———28日,为期两周的2008年应届毕业生的秋季双选会下午就要开始,同时他还要准备月底的第三次高端招聘会。高端招聘会从今年8月开始,主要为本科5年以上,以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所组织。结果有喜有忧。喜的是在企业和高端人才之间搭建了平台,忧的是招聘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一般来说现场招聘的成功率都在30%以上。”

概念:研究生与高薪厚职挂钩

去年,竞成人力资源市场的研究生就业率不到2%。有着10年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赵勇很明显地感觉到,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今年初,成都市公开招聘市属学校教师,43个硕士争抢一个教师岗位。

研究生,以前一直被认为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就业群体,现今就业难问题却愈来愈突出。研究生就业,究竟难在哪里?“2000年是一个界点。”赵勇清楚记得,很多IT、房产、集团公司来竞成人力资源市场要研究生。他们需要一些高管和技术方面的人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于是他们开出高额的工资丰厚的福利来刺激人员招聘,这让很多应届毕业生羡慕。

竞成市场与成都某高校有合作,2006年,这家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和出国深造的人数不低于30%。赵勇分析,这些数据说明,在很多大学生的概念里,研究生与高薪厚职,甚至是好的机会和好的人生画上等号。他们憧憬着这样的美好情景,放弃很多合适的工作。

心态:过分看重待遇和福利

考研大军中,有相当比例不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而是把就业看成惟一目的。客观事实是,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有所抬高,心态不如本科生调整得好,对工作的待遇要求远远超出了理性范围,对单位性质、工作岗位的层次、专业的对口度和将来的晋升机会也看得更重。每次招聘会结束,赵勇与求职者进行交流,他们反映的问题大多是企业的待遇和福利,并没有体现出其研究生的价值。

有一个去年毕业的研究生,现在还没有工作,整天呆在家里。之前机会其实很多,他通过了几家大型公司的几重面试,一家房产公司给出了3700元的试用期工资,双休日,配一辆车,这样的条件在家人看来都是丰厚的,他放弃了。因为试用期工资离他心中7000元的理想值相差成倍。家人劝说“先就业,再择业。”他摇摇头,“我很多同学都在上市公司、外企,我怎么能够比他们差?”赵勇说,这是典型的心态问题。

择业:要科学评价自己

“其实说这些研究生就业难,还不如说是‘择业难’。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赵勇所知,2005年成都市开通了热线,喊出的口号是“只要不挑不拣,24小时满足就业。”“事实上,研究生找工作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要科学评价自己,找准那些需要专业技术高、适合自己的岗位。加上学历优势,好工作应该近在咫尺。”

研究生的心态,直接影响企业的用人心态,从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就业问题。2001年到2006年,赵勇称这5年时间为模糊期。一方面,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5年间上涨85.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万多人,研究生毕业人数呈现出井喷现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人却越来越实际,不再一味看重文凭。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甚至都不看研究生学历,认为本科学历最有含金量。

去年底,一家建筑公司在竞成人力资源市场招了一名建筑专业的研究生,做测量和现场管理工作。试用期工资4000元,而共事的中专生工资只有他的1/5,两个月不到,建筑公司刷下了这名研究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名研究生连简单的测量仪都不会用。

早报记者肖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