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成专业规划新动力

时间:2021-12-16 11:43:07 考研热讯 我要投稿

上海世博会成专业规划新动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世界瞩目中国,让全球关注上海。中国人的勤劳、乐天、向善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创新精神、市场理念和法治观念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做到了完美融合。上海,必将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更加国际化。同时,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也会为相关学科专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给广大考研学生的专业设计、人生规划注入新动力,带来新灵感。比如,世博会注重生态设计、污染控制以及绿色建筑等理念,展示城市可持续生活方式,给建筑专业注入绿色元素;交相辉映的人文盛况反映“地球村”的人类融合共存伟大成果,给外语、新闻等人文学科提供新平台……

  环境工程——“营销绿色”新势力

  环保机构、公益组织、政府机关等机构,似乎是环境工程学科毕业生的主要归宿。环保观念虽被大力提倡,似乎并未立即受惠,该专业就业情况不尽理想,所以越来越多环境工程、化学甚至生物学的毕业生都选择了技术支持和客户经理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他们面对的客户是那些对环保标准有相当要求的高端客户。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环节,涂料业及其环保产品扮演着重要角色:巴斯夫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于世博家园工程项目,立邦涂料应用于“沪上?生态家”项目,鳄鱼漆中标世博“平改坡”项目……众多涂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彰显出节能、环保、低碳等城市发展新趋势。

  据由于“世博会场馆只给节能开绿灯”,众多公司在产品营销方面开展角逐,其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同时,大型环保成套设备价值动辄上千万,营销者的业绩提成也非常丰厚。如世博轴上那朵朵“喇叭花”其实名叫“阳光谷”,可将倾泻而下的自然光、流动的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它由德国SBA公司设计,总造价近30亿,为鸟巢及水立方的总和。像这种高级环保产品,由于成本高不可能提供试用,如何说服客户接受设计理念并购买产品,对营销人员是一种挑战。他们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外语能力等综合能力。对于环境工程以及相关学科的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把握最新的环保科技动向,同时培养自身创意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说服能力,有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激情,为将来从事环保产品营销打下基础。

  历史学——让文化真正“形神兼备”

  如何让一种文化以鲜活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何趁势而为,将文化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这些是现代历史学应该考虑的问题。世博会的场馆修建得十分精致,融合了高科技声光电设备,让人有非凡的视觉感官,园林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是主要贡献者。苏州馆和威尼斯馆比邻而居,东西方两座水城争奇斗艳,光凭简单的装潢设计显然无法彰显其魅力,历史文化的幕后推手至关重要。

  为把中国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给世界,“中国元素”活动区运营团队从北京奔赴上海,他们将负责在园区的“中国元素”活动区的相关活动。同时,中国的每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接力”,用各省大型经典剧目片段、地方传统表演诠释中国元素,并通过传承人现场传习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中国元素的现代生命力及感染力。而且如同学者指出,会展的真正意义是输出文化,历史学、博物馆学的专业人才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真正能够启动文化思维发展这一产业的合格人才。他们通过互动体验等手段,把“活的”文化展示出来,植根在年轻人心里。“中国元素”活动项目副总监邓玫说,“中国元素”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的可能性和生命力,一个小绣片绣在时尚的外衣上,一张剪纸剪成城市的形状,在这里非遗也可以很时尚。“

  社会工作——“和谐使者”新使命

  套上厚重手套,戴上老花镜,体验老年人的生活,这是国外许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让自己更接近服务对象,体验式的教学回归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而未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更多的用体验式的方法深度体会残疾人、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亮色。

  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馆长曹子平认为,在现代会,残障人士在就业、教育、出行、居住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他们不仅需要同情,更需要有机会来创造自己的生活。这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生命阳光馆,是上海世博会会献给全球6.5亿残疾人的一份礼物。在“天籁光韵”体验区,游客可以“拨动”环形光束,奏出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欢乐颂》,感受听力障碍人士的心声;在“天视奇观”体验区,观众必须走过一段黑暗的特殊旅程,触摸“东方明珠”和“鸟巢”模型,感受闹市喧嚣和丛林鸟语,体会盲人依靠听觉和触觉生活的现实场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市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处理新移民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老城市对于城市“和谐”有更高的要求,有更多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专人解决。用心服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研究报告等层面,而是踏踏实实的回归社会,回归到受众人群中,为更多人创造平等的、多姿多彩的和谐生活。

  建筑学——“人本城市”缔造者

  从水晶宫开始,历届世博会都会产生一些引领潮流的建筑。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吴良镛先生在上海世博会会官方网站上发表署名文章,认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清明上河图》中获得启示,倡导城市发展的生活文化导向,而不是促进技术的无止境扩张。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再一次揭示了建筑服务城市建设的真谛——以人为本。

  浦西最佳实践区里的一栋4层小楼,屋顶安装的“追光百叶”可跟随太阳角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遮阳的同时也提高室内照度;为楼内光线充足,可以栽种各种植物,构成一个空气净化小群落;楼里的空调也不用电,深深插入地下的热棒,内有导热液体,能把地下低温导入楼内;外墙用的砖头,是老房子剩下的旧砖,还有些是生活垃圾烧制的……这一切都将颠覆原有的建筑理念,将建筑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替换为环保元素。建筑不应该单单追求标新立异,不应以突兀犀利的外形作为唯一成功标准。上海世博会会的`各个场馆,都在美丽的外形中镶嵌了许多新能源、新环保技术。

  建筑学不仅仅是一门设计艺术,优秀的建筑学人才应该有城市化的前瞻性,以绿色概念指导设计主题,更多融合环境科学、能源动力、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

  新闻学——新时代的“立体公关”

  对于上海世博会,电视媒体将进行为期二百天的报道,这在我国电视发展史上还是首例,这也是对媒体人的一种考验。如何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呈现世博盛况是媒体人的主要任务。事实上,除了职业媒体人以外,世博会带来的“立体公关”概念无处不在。

  一位08年才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女研究生,现在已经是世博会中国电信场馆的主要公关负责人,其主要工作涉及媒体接待,活动策划,重要人物访问,危机事件处理等各个方面。她指出世博会不仅仅是给各个机构一个展示的机会,更多是与外界建立联系,做好各自形象建设工作的好时机。

  立体公关的典型实例是麦当劳。在上海的餐厅充满浓郁的“上海味道”,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尝到独特的上海美食,听到“侬好”的热情问候,并在布置一新的餐厅里享受完美的用餐体验:“麦当劳世博公关新星”评选活动将安排“新星”们将进入汉堡大学向经验丰富的麦当劳员工学习高品质服务;进入麦当劳餐厅实战演练,通过派发向圆筒冰淇淋、邀请顾客试吃等方式,亲身体验日常服务。现代公关,已经不仅仅是发发新闻稿,开开招待会那么简单,而是将文化融入公关策划中,策划组织一定的时间跨度和范围广度的系列营销活动,通过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关手段,让整个活动更加贴合大众需求,更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如何做好“立体公关”,处理好形象设计、形象维持的事务,是有志于投身市场策划、公共关系行业学子的功课之一。

  小语种——跨文化交流的钥匙

  以往上海各大会展的组委会遭遇过缺乏小语种翻译的尴尬。外语人才,不论在世博人才的架构中还是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对于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语种之外的其他语种翻译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世博会2010年吸引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组团来沪参展,小语种翻译的缺口可想而知。从本质上看,世博会是文明的驿站和世界人民大交流的嘉年华。无论是对主题的演绎,还是论坛的交流,抑或文艺演出,翻译人员需要口译国际参展方热情洋溢、诗歌般的发言,也需要对馆名、展品进行符合文化习俗的笔译,既需要译者拥有建筑、工程、环保等学科知识,也需要其文学语言功底。这些都是学习语言翻译专业的学生需要大力气重视、培养的方向。

  “一切始于世博”,这是世博会历史上常见的口号,也是我们厘清思路,了解自身优势,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学业和职业梦想明确目标、打下基础之时。

◇ 中国大学网: 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成专业规划新动力】相关文章:

上海世博会09-02

上海世博会口号01-10

期盼上海“世博会”07-01

我与上海世博会04-22

我们的上海世博会09-02

上海世博会作文11-15

上海世博会口号01-01

参观上海世博会09-02

上海世博会的作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