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8年招生简章

时间:2021-10-02 15:58:21 招生简章 我要投稿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8年招生简章

  报考须知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从

  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

  二、招生名额

  2008 年我校拟招收硕士研究生 120 名(实 际招生人数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计划为准), 包括国家计划内研究生、自筹经费研究生和委托

  培养研究生。

  三、报考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 9 月 1 日 ),并且获得英语四级( CET - 4 )证书或获得通过的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且通过国家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本科段 ) 相应专业的 8 门以上主干课程的考试,可以以同等学力者资格报考,同等学力考生不能跨专业报考,且复试时需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

  (4)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5)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取得成人教育(含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但未取得学士学位的人员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报考。

  3.年龄一般不超过 40 周岁 ( 1968 年9 月1 日 后出生) ,报考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研究生者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4.身体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四、报考办法及受理日期 : (具体时间以“ 2008 年全国硕士生招生简章”为准)

  1.报名时间:

  第一阶段:网上报名 时间: 2007 年 10 月

  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 )。

  第二阶段:现场确认 时间: 2007 年 11 月中旬

  地点及手续:在上海市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须到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指定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到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现场确认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军官证)、本科毕业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并办理交费和现场图像采集等手续。

  2 .考生报考填写时注意事项

  考试科目中有任选科目的,必须注明选考的科目,否则由我校确定。

  3 .凡属委托培养的研究生,在录取前,我校与考生所在单位、考生须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

  五、考试

  1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 .初试日期:由教育部确定。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3 .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初试课程考试方式均为笔试。

  4 .初试地点:由所在报名点安排确定。

  5 .复试时间和地点:复试时间、地点及考试方式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通知。

  六、体格检查

  在复试时通知考生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格检查。

  七、录取

  1 .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品行以及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2 .我校接收各校推荐应届本科优秀毕业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热忱欢迎全国各高校中获得推荐免试资格 ( 取得毕业学校发放、经省 (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盖章的推荐免试表格 ) 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来我校攻读硕士学位。

  八、其他事项

  全日制 ( 脱产 ) 硕士生学制和学习年限为两年半。所有研究生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和其它生活待遇。所有研究生均有机会享受

  “三助” ( 助教、助研、助管 ) 津贴。委托培养硕士生由委托单位提供培养费。

  以上招生简章内容若与国家有关部门及教育部今后颁布的规定有不符之处,须按国家有关部门及教育部的规定执行。

  

  竭诚欢迎各地有志青年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深造! 单位代码:10856 E - mail: yzb@sues.edu.cn 邮政编码:201620 地 址:上海市松江龙腾路333号 电 话:021-67791223,67791224 传 真:021-67791236联系部门:研究生处 联 系 人:王鹏英、王成涛

  专业目录

  车辆工程 080204

  车辆工程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学术研究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教学科研设备齐全,研究基地设备齐全、设施完善。目前本学科正在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几十项纵、横向项目,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其中许多论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专利。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市汽车集团和上海市交运集团等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车辆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车辆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和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研究特色。目前,本学科拥有一个较强研究能力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 11 名,副教授 11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0 名。

  本专业主要培养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中从事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创新研究、车辆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技术人才。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联系人:杨国平 联系电话: 021-67791398 Email: ygpljyl@sues.edu.cn

  材料加工工程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材料加工工程 CAD/CAM/CAE 、先进封装与制造技术、材料加工过程控制技术、材料表面高能束加工研究与应用、薄膜材料研究与应用、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等六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拥有教授 13 名,副教授 15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2 名。学科实验条件优越,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现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本学科依托材料中心实验室、激光工业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以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原理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和分析测试新技术,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横向课题,并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形成了以培养高层次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为主的产、学、研基地。

  本学科主要培养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等单位从事材料合成与制备、结构性能表征与评价、成型加工与应用等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技术人才。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联系人:宓一鸣 联系电话: 021-67791197 E-mail : yimingmi@sues.edu.cn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2104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 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成了规模较大的服装 CAD/CAM 教学基地,拥有世界先进的法国力克、面料设计软件(澎马系统)、国际一流的瑞典 ETON 智能型服装吊挂生产管理系统、美国格柏服装 CAD 系统以及德国进口的三维人体扫描仪。目前本学科设有一个服装研究中心,一个服装中心实验室,同时建立了集展示、艺术、表演为一体的现代化时装表演大厅,为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本学科在服装快速反应系统、服装设计与工艺和生态与功能面料等三个研究方向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目前该学科有教授 7 名,副教授 13 名,已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特长各异、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三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 50 项 ,科研总经费达 427 万元; 74 项专利已获授权;获各级各类成果近 30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 4 项。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科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积极为地区经济服务的产学研过程中,先后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服装研究所、松江区叶榭镇服装企业群、浙江海宁经编工业园区等建立了稳固的战略联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研发基地。

  本学科主要培养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现代大中型企业等单位从事服装先进制造、服装设计与管理、高性能面料开发等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技术人才。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联系人:谢红 联系电话: 021-67791292 E-mail : xiehong39 @sues.edu.cn

  社会保障 120404

  社会保障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科优秀奖 5 项。目前该学科还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教委重点基金项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项目等科研项目 40 多项,科研经费达 200 多万元。科研成果转让 6 项,科研成果被采用 12 项。出版学术专著 18 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180 余篇。该学科在社会保障理论与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定量分析及其研究、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该学科拥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学术梯队,师资结构合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