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壬辰倭乱”看明代山东的战略地位

时间:2021-11-04 16:36:3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从“壬辰倭乱”看明代山东的战略地位

摘 要 1592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壬辰战争,明朝为“字小存祀之义”派兵援朝抗倭。于是,朝鲜半岛上爆发了中日朝三国间为期七年的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山东背靠内陆,与朝鲜隔海相望,既是京师乃至整个中国内陆的防御屏障,朝鲜前线最有力的后援基地。战争期间,山东既保障了中国内地免受倭寇入侵又为朝鲜战场提供了大量的军事以及物资补给。山东的战略地位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关键词 山东 壬辰倭乱 京畿屏障 后方基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统治者(时任“关白”)丰臣秀吉发兵十数万进攻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因“字小存祀”之义及“门庭切近之忧”,明政府决定派兵援朝抗倭。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与朝鲜隔海相望,水路可直达朝鲜,陆路亦可经辽东到达。战争爆发后,山东作为战略前沿与后勤保障基地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因地近日本一直有着完备的防倭建制,“壬辰倭乱”爆发前,山东的防倭力量得到充实,战争爆发后,又被进一步强化,同时还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与联系,这些使得山东成为抗倭的加固堡垒、支援前线的稳固后方。   完备的防倭建制。明朝建立初期便面临海上倭患的问题,山东的倭患在洪武年间最为严重,“倭无三四岁不犯登莱者”。①倭寇劫掠给山东沿海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倭兵数寇海滨,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②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政府加强了山东沿海的防御。将一些沿海城镇改建成军事卫所:洪武十年(1378),宁海升为卫,三十一年(1398)增设成山卫、威海卫等卫和宁津等千户所,这些卫所环绕山东海疆,形成森严的海上壁垒。在这些卫所的基础上,明政府在山东沿海的北、中、南三个方向依次设置了登州营、即墨营、文登营三大营,三大营互为犄角之势,成品字形部署于山东半岛之上,向北拱卫京津,向南支援江浙。三大营成为山东沿海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大大充实了山东海防,倭患渐轻。洪武七年,“倭寇胶海,靖海侯吴祯率沿海各卫兵,捕至琉球大洋,获倭寇人船,俘送京师”③永乐四年十月,“平江伯陈瑄督海运至辽东,舟还,遇倭于沙门,追击至朝鲜境上,焚其舟,杀溺死者甚众”。④永乐十四年,“都督同知蔡福等率兵万人,于山东沿海巡捕倭寇”。⑤因“山东外环沧海,近接倭夷,遇汛乘风内犯蓧忽,以故国初置卫所,设官军,而于青莱登滨海一带尤加严密,盖专为地方桑土计也。”⑥从洪武后期到仁宣时期,山东沿海形成了严密的防线,小股倭寇不敢进犯,同时,山东军民主动出击,歼倭于海上,大大支援了东南沿海的军民抗倭。   “壬辰倭乱”前防倭力量的加强。战前,明朝政府已意识到“倭奴情形已著,防御宜先,议选练精兵,搜罗谋勇”,⑦并调派中都副留守万鹿年为山东备倭游击,挑选保甲军余中的'壮丁充实守备,屯粮银四万两作为军饷,以加强山东的防倭力量。“山东北连畿辅,南接徐淮,西通运道,东临大海,最为防倭要害”⑧因此,明政府免去山东班军以专事防倭;增设武德参将游击以弹压倭寇;增加兵员,加强训练;整顿军械,疏浚城池,以达到未雨绸缪的目的。在战争开始前,明朝政府对山东防倭力量的整备和部署,愈加突显出山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合作。战前,明政府积极协调其他地区与山东的配合,为山东、顺保、辽东等地督抚划定信地,给予防倭敕书,一有预警各地飞驰支援。并任命骁勇善战的辽东悍将李如松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如此种种皆显示出明政府对这一地区的重视,也反映了这一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   万历二十五年,因日本封事失败,朝鲜战火再起。大学士沈一贯认为“倭长于陆,吾长于水,与倭战于水,则得算在吾”,⑨主张设立海防巡抚“总辖海道,北按辽东,南接淮安”,⑩以统一指挥海上防御与作战。这样既可与朝鲜“经理之师”“相为犄角”,豘又能为远道而来的南方水师提供休整备战之所。次年二月,海防巡抚设立,驻军莱州,“控扼提衡,事划地哨防,有警合营邀击”,豙因而“旅顺而北,登莱而南,皆得策应”。豛   此外,为加强山东的防守,明政府批准了山东巡按万象春关于“一增水步军,一分布班军,一分设将官,一归倂营卫”豜的建议,并调遣富有抗倭经验的周于德任山东备倭总兵官,使山东沿海的备倭力量大大加强,既可防守,又可出击。   在山东设海防巡抚,增加军队,调遣高级将领都说明了山东在抗倭中的重要性,凸显出山东重要的战略地位。   山东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使山东成为援朝的后勤基地,军队、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山东运往朝鲜前线。山东的支援成为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大力支援辽东防倭。辽东与朝鲜接壤,是中国从陆路进入朝鲜的必经之地。“壬辰倭乱”爆发后,明军由辽东入朝抗倭,同时还有大批军队在辽东集结,以防倭寇进犯,并随时准备入朝支援。然而辽东地区素来贫困,钱粮不足以供应众多军队,而山东则物产丰饶,德州、临清二仓又储有大量军粮,山东供应辽东成为明朝的必然选择。由山东到辽东,陆路可由德州经直隶到达,水路可由登州、莱州直达。尤其是水路,从登州、莱州出发的粮船,经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可迅速抵达辽东。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早在汉代便已存在,是一条由登莱出发,经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南下到达日本的水上通道。这条便捷的水路为运送物资给养,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万历皇帝曾言,“山东粮饷、花布”“由海渡辽,以给军需”,海运“塞也以防倭为变,而其通也以济辽之穷,”豝肯定山东对辽东的支援。也正是因为山东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入,才缓解了辽东粮食的不足,使大批明军得以在辽东集结,防止了倭寇的进犯,保证了战争中兵员的补充,为抗倭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多方面支援朝鲜抗倭斗争。“壬辰倭乱”爆发后,明军即入朝抗倭,后勤供应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朝鲜多山的地形和紧张的战争形势使得明军的后勤供应面临重重困难。万历二十一年,宋应昌率军入朝参战,克平壤,占汉城,捷报频传,但粮食的匮乏很快使明军陷入被动。明军最初的设想是入朝作战后就地取粮,但是由于倭寇的大肆破坏,从平壤到汉城一带“尽经焚荡,村落丘墟,所见残酷”豞已经没有粮食供应明军。“朝鲜之难,不难于进兵,而难于运饷。”豟此外,从辽东到朝鲜路多山地,运粮困难,难以满足前线军队的需求。   此时,山东作为后勤基地的作用凸显出来。战争开始后,山东将各地转运来的粮食集中于登、莱沿海,再由水路运往朝鲜。明政府多次从内地调拨军粮到登、莱沿海,如万历二十五年,户部买米,运至登、莱海口,转运至旅顺及朝鲜;又借临、德二地米各二万石,运至登、莱转运。“山东巡抚将原发官银买籴米豆及应解临、德两仓二万石折色银两,趁此秋收,分投籴买,装船发运”。豠万历二十六年秋,明政府再次下令从济南等地调拨粮食供朝鲜战争之用。此外,山东部分军民还在登、莱沿海一带屯田种粮,所得粮食全部用于朝鲜战场,以“听抵军饷之销”。   从山东运往朝鲜的粮食稳定了军心,保障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这些粮食不仅供应入朝明军,也供给朝鲜军民。直至数十年后,朝鲜使节仍言:“皇上发山东粮十万斛赈济小邦军兵,至今生齿不灭者,秋毫皆帝力也。”   战争中,山东将士立下汗马功劳。山东总兵李成勋“率舟师出汛于长山岛,以守登莱之门户,备旅顺之应援,并壮朝鲜之声势”。豣防备了日军可能对辽东、山东半岛的偷袭,保障了运输路线的安全畅通。战争的第二阶段,兵部尚书、山东人邢玠临危受命,率军击败加藤清正,包围小西行长,歼敌万余人,毁伤敌船近千艘,最终将日军逐出朝鲜。为表彰这位青州人的功绩,明政府加封其“太子太保”,朝鲜为其铸铜柱、建祠画像以志纪念。青州百姓也为他建“柱史坊”,以铭记他援朝抗倭的功绩。   山东面朝日本、朝鲜,背靠京畿腹地,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援朝抗倭的战争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   山东是内地的屏障。洪武年间,山东是受倭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永乐以后,倭寇的骚扰重点转移到比较富庶的浙江、福建、广东一带,山东相对安宁。万历年间的“壬辰倭乱”,则有明显的不同。日本放弃东南富庶之地,专攻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其“假道朝鲜西征中国”的企图为明王朝所大忌。明政府加紧对辽东、天津、山东三地进行军事设防,其中山东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山东北连畿辅,南接徐淮,西通运道,东临大海,起到重要的内陆屏障作用。陆路,山东与辽东协同设防,互为犄角;水路,登州、莱州港驻有水师,在防止日本水师骚扰中国沿海和对朝鲜运粮运兵方面起了突出作用。   山东是前线的后援基地。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补给,尤其是粮食的补给,关乎军队的士气,战争的胜败。“壬辰倭乱”中,明军是出国作战,长途跋涉,后方供给就显得更加重要。从战争的过程来看,第一阶段的战争也的确因为粮食不足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山东水陆运输便利,南方粮食可以通过漕运到达临清、德州二仓,临、德二仓储备的大量军粮也可以通过登州、莱州二港及时运往朝鲜。此外,山东沿海地区有大量荒地,实行屯田也能够有效缓解朝鲜战场的粮食不足问题。除粮食外,各地调派的军饷、船只及武器弹药等物资也集中于山东,并及时转运至辽东或朝鲜战场。由此可见,山东作为防备倭寇进犯的战略前沿和支援前线的后勤保障基地为朝鲜战场及时补充营养和血液,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为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① 即墨县志编纂委员会.即墨县志·艺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② 明实录·太祖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85.   ③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⑤ 明会要·兵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⑥ 郑汝璧·由庚堂集[M].吉林:影印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⑦ 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⑧⑨⑩豜豣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豘豙豛豝明实录·神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   豞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豟 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豠 邢玠.经略御倭奏议[M].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复制中心影印本,2004.

【从“壬辰倭乱”看明代山东的战略地位】相关文章:

壬辰倭乱与朝鲜朱子学的东渐07-27

壬辰寒食,壬辰寒食王安石,壬辰寒食的意思,壬辰寒食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倭堕髻(倭墮髻)06-06

从旧时正话看明代官话论文摘要11-19

倭蜂猴06-01

戚继光抗倭05-24

壬辰岁过旧居,壬辰岁过旧居独孤及,壬辰岁过旧居的意思,壬辰岁过旧居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明代文峰塔06-03

壬辰年是什么意思-壬辰年的计算方法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