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探析

时间:2021-11-05 18:43:4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探析

摘 要: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农村文化建设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是历史的机遇。本文就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新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进行研究研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有助于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的良性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

关键词:农村文化;问题分析;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11-03

一、引 言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省区。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东部和南部依次与甘肃、青海和西藏三省区连接,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邻,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300多千米,为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属于干旱区,降雨少,昼夜温差大,是我国重要的产免基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严峻与经济的落后都制约着我区的文化发展。

新疆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人才也相对比较匮乏,新疆的农业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新疆民族团结稳定的大问题。

自2008年以来,新疆文化事业预算支出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有 0.51%,并不能适应新疆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新疆还有3个县无图书馆,18个县文化馆和 6个县图书馆有馆无舍,154个乡镇、街道无文化站,2982个村无文化室,6个县无影剧院。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目前新疆经济社会尚欠发达。反映在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上, 其总体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从新疆人口接受教育的状况看,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为总人口的5.14%、高中为12.9%、初中为27.53%、小学为37.95%,文盲占总人口的5.56%。

截止2007 年底,通过自治区验收实现普九的县市达65个,实施普九的地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9.45%。同时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一般高达50%以上,而在文盲半文盲中,又有 60%以上是中、青年人。农牧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滞后,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掌握,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使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宗教向农村地区渗透有了可乘之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定的'严峻挑战。

教育程度低,经济欠发达,使得新疆文化贫困现象大量存在。文化贫困是指相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而言,某一社会群体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知识、感念、习俗和技能上的滞后于缺乏的现象。新疆一些县,尤其是贫困县目前新疆有27个国家级贫困县,占自治区县(市)总数的34%地处边远、生态恶劣、灾害频繁、人才匮乏。全面实施“反贫困”行动,从政策、资金、制度等多方面对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进行扶贫开发,对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这些地方的物质条件离小康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新疆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目标来展开各项工作,只有经济发展搞好了,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农民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近年来在自治区委、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贯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方针政策。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农村文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比如民间雕刻艺术、哈萨克族刺绣及布衣、新疆曲子、维吾尔族传统乐舞艺术、新疆农民画等新疆特色艺术活动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列入省民生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虽然成绩值得肯定,但是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相比,明显滞后,与日益繁盛的城市文化建设相比,城乡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相适应。以博乐市小营盘镇三乡为例,虽然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很理想,文化建设力度不小,但是对农民产生的正面影响依然不大,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与理解偏差

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文化,也干劲十足。但调研发现,各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某些理解偏差。上到不少领导,下至许多百姓,认识上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物质化的倾向,往往习惯地认为:投入更多资源,建起漂亮设施,配备相关条件,搞些集体活动,再敲锣打鼓向外宣传,就做好了农村文化工作。这种实为形式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背离了文化建设重在熏陶人、教育人、引导人、改变人的实质内涵和价值旨要。付诸于工作时,必定产生思路、规划、目标、措施等方面的失误,突出表现为“以手段为目的”、“为文化而文化”,忽视了农村整体精神风貌和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精神文化诉求的发展变化及对经济社会的深层影响。重表轻里、重物轻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结果必然与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及各族群众的期待“南辕北辙”。鉴于这一较为突出的思想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对我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实质内涵、价值取向、目标任务、考评标准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坚持求真务实,匡正思想误区,有效指导实践过程。

三、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与虚设

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号召下,一座座新建改建的文化站室、农家书屋破土而起,给田间地头增添了现代气息和靓丽风景。但亲历之下,调研到的农村文化设施都令人遗憾地感到“外表光鲜,内质孱弱”。一则文化资源实在匮乏,以主要的品种——书刊为例,数量短缺、种类单一、内容过时,不适合农民阅读的问题无一例外非常突出。电脑电视、健身器械等大件多摆而不用、坏而不修。村民集体文化活动没有上级安排就很少开展,偶尔的活动一般也是“热热闹闹,基本无效”,有些文化室只用于麻将棋牌;二则开放时间少,服务不规范,“铁将军把门”是常态,即使短暂开放,时间也不固定,问及原因,有限的兼职管理员推诿于“农民忙,没人来”。问农民时,很多人说:“到那里没意思,不如自己看电视谝闲传”。

上述现象突出反映了农村文化服务工作普遍存在的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弊端。解决之策是整合各种资源,尽快建立自治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投入、配套保障及科学运作的统一体制和各项制度,包括文化资源引进和应用,定时开放场所,日常组织活动,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和工作评估等重点方面,彻底解决“好建不好管”的问题。

四、农村文化建设效益与效率有疑惑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多于内涵,模式常年不变,效率始终不高,效益基本不大。不少基层领导和部门可以“应景”,却远远没有“入心”,不知道当前形势下该如何工作才能产生更大实效。

笔者认为:在基础建设方面,必须看到,受空间分布和经济地理的影响,我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仍有较多漏洞,不少贫困乡村尚未覆盖,很多农民还没有真正受惠。因此必须扩大规划范围,将所有农林牧场、自然村、边境居住点全都纳入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争取短期内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工作实施方面,针对“该干什么”的困惑,应明确两个切入点:一是全力促进农民致富。依托乡村文化站室的设施资源,发挥文化促进作用,提供更多致富书刊,开展更多致富讲座,发布更多致富信息,创建致富文化氛围,开展致富对外宣传。以文化帮助农民致富,用致富引导农民学习文化。二是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帮助农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树立科学、和谐、包容、多元的精神文化取向,消除极端、偏激、反世俗、反进步的不良取向,乡村文化机构可与政府部门、援建单位、宣传机构、爱国宗教人士作用互补,形成反对极端宗教思想的基层工作体系。

五、急需增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做大做强农村现代文化,增强其持续投入和发展的动力,仅靠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的推动还远远不够,必须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通过改革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针对基层干部群众以文化为“事业”而非“产业”的普遍观念,要在乡村大力倡导“文化就是发展”、“抓文化产业就是抓新型生产力”,通过典型带动在广大农民当中树立“文化兴业”的强烈意识和愿望。针对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上级政府应制定扶持农村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用人、产权、市场等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并在基础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基层政府应在信息、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便利,积极鼓励本地人、外地人在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企业和文化设施。

针对缺乏发展经验的问题,应尽快出台《自治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分析农村文化产业与推进“四化”战略、民生建设、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提出依托科技进步和文化援疆,在保护挖掘传统文化并培育发展现代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保障。

针对市场环境问题,应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及其文化消费水平与意愿加以不断完善。针对人才缺乏问题,应从区内外高校毕业生中有计划有针对地引进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文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当中。

六、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作风待转变

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改变农民精神面貌,重点环节是基层组织,实施主体是乡村干部,工作要领是循循善诱、以情动人、平等参与。干部的作风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工作的优劣与成败。当前,尽管上级反复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群众观念差,服务意识弱,工作简单粗暴等问题。在组织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时,“昂首望天,不接地气”,总是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发号施令的方式,手段机械,作风强势,态度生硬。农民被动参加,心猿意马,内心毫无触动。一些见过世面、思想活络的中青年农民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因此转变农村文化工作的风气十分重要。

首先,教育和引导基层干部“真正把自己同普通农民放在平等位置上,把农民当朋友,多听农民朋友心声,多为农民朋友着想,工作中欢迎农民朋友一起集思广益和积极参与”。

其次,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一定要坚持“群众喜闻乐见”,切合农民接受力,刺激农民兴奋点,提高农民参与度,从“下里巴人”入手,逐步向“阳春白雪”升华。

第三,加强教育,正本清源,培养农民的文化自主性、自觉性,使其树立“接受现代文化,参与移风易俗,既不是为了政府,也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家的幸福生活和子女的人生发展”基本观念。

参考文献:

[1] 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 J 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3).

[2] 陈始发.新农村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组织,2010(3).

[3] 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

[4] 李智萍.农村文化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J].农业考古,2010(1).

[5] 韩美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文化境遇[J].社会主义研究,2003(11).

[6] 孙金荣.山东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11).

【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探析】相关文章: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09-02

新农村能源利用问题探析08-03

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发展问题07-03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07-08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11-16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07-08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01-20

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6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