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研究

时间:2021-11-06 11:42:2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我国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研究

作者:郭莉珠唐跃进张美芳马翀王宜欣张建华李婧

我国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研究

档案学通讯 2009年04期

我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沉淀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档案。据国家档案局2007年统计,目前仅保存在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档案有3.3亿多卷(件),其中建国前形成的历史档案共3300多万卷(件),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历史档案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已处于濒危状态,如何采取有效而科学的手段来尽可能地延续这些历史档案的寿命是档案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展开相关研究,本课题组在2005-2008年三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共收集了约400万字的相关资料,经过认真研究,首先对濒危历史档案的定义进行界定,随之制订了历史档案的损坏等级,最终形成了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和我国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指南。

课题组在对100家各级档案馆(包含所有省级档案馆和省会城市档案馆)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了国家、省、市和县级档案馆有代表性的12家档案馆的历史档案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计抽样1782卷,84132页,通过分析和总结,初步了解了目前我国历史档案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各种损坏情况在历史档案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残缺、污染、虫蛀出现的比例较高,另外,印章字迹的褪色和扩散现象较为严重。南方地区档案馆的虫霉危害比较严重,西北地区历史档案的干裂较多。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损坏档案的修复技术,如修裱、纸张补洞、字迹恢复等方面,而对历史档案的保护现状、种类与分布情况、损坏程度及抢救方案等方面缺乏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对历史档案的总体保护重视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没有开展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及对整个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修复工作缺乏科学管理。

1.尚未开展全国性的历史档案调查

在每年的统计数据中,关于档案修复的信息基本只能了解到需要保护的档案总数和当年已经修复的数量,然而这些档案中历史档案的损坏程度如何,其具体信息内容如何,稀缺珍贵与否,有多少已面临濒危等等一些问题都不能准确掌握。由于没有全面调查造成了对历史档案保护总体状况了解不够全面和系统,以至于难以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和长期保护策略。

而作为历史档案抢救和保护的主要实施者,一些档案馆目前尚未做过全馆馆藏情况的相关普查,因此,对本馆馆藏历史档案的各方面情况只是大致了解,并不能做到细致入微。在宏观层面保护策略缺失的情况下,各档案馆的历史档案保护工作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相应的指导,这就使得历史档案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及其长期的计划性,以至实施抢救工作时对具体档案的针对性不强,这样就影响了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

2.抢救与修复过程缺乏科学管理

在历史档案的抢救和保护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管理策略,对需要抢救的历史档案没有制订详细的抢救计划,更没有进行抢救后的鉴定与验收。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管理,例如,一些档案馆在对纸质档案进行湿托修裱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按规范进行操作而使修复后的档案存在隐患。个别档案馆在进行档案修裱时由于未对字迹材料进行耐水性测试而盲目进行湿托造成字迹扩散,使一些历史档案由于朱丝栏的严重扩散而造成整册变为红色。

二、开展全国性历史档案调查

开展全国性历史档案调查是制订历史档案保护策略和保护计划的前提和基础。纵观我国目前历史档案保护情况,缺乏基础性调查工作无疑是诸多问题中较为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世界各主要文化遗产国几乎都进行过有关文化遗产的全国性大普查,无论是西方的英、法、德、意,还是东方的韩、日,其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上都是从普查开始的。国内文博系统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普查,图书部门也于2007年对古籍善本着手进行全国性普查工作,但历史档案的全国性调查目前尚未纳入日程。

应该说,对历史档案进行全国性调查是档案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全国性调查可以对历史档案保护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从而为我国历史档案保护事业奠定科学有据的工作基础。通过调查,一方面可以从浩如烟海的馆藏档案中找出急需保护的濒危历史档案;另一方面,全面了解历史档案的保存现状和信息情况对随后抢救和保护策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可以进一步构建全国历史档案各项信息的数据平台。

调查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调查内容

全国历史档案的调查范围应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保管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各类档案。所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档案馆保护状况的调查和对历史档案个体情况的调查。

首先,对档案馆保护状况的调查是对各个档案馆历史档案保护情况的宏观调查,主要是掌握我国历史档案的数量与分布范围、保存时间、地点与保存方式等情况,旨在了解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历史档案保护情况,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历史档案损坏、濒危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解决目前现有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为制订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抢救措施和保护方案提供参考。

其次,对历史档案个体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全国范围历史档案的载体情况、保存现状、损坏程度、形成时间、信息内容、记录形式、重要与否等相关方面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2.调查方法

在确定调查目标和内容的情况下,选用何种调查方法不但会影响整个调查工作的进程,还将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精确度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可以采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不同的档案馆可以根据自己馆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调查。

(1)普查是一种全面性调查,即对档案馆全部馆藏历史档案进行普遍性的、逐卷(件)、逐页的调查,本方法适用于馆藏历史档案数量不多的档案馆。

(2)抽样调查是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技术之一,该方法依据随机原理,抽取一部分馆藏历史档案作为样本,在置性区间内,推算馆藏历史档案的整体情况。抽样调查主要又分以下三种。

简单随机抽样——根据随机数表,随机抽取馆藏历史档案总体的一部分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去推断总体馆藏历史档案情况。本方法可初步了解馆藏历史档案的现状,为开展其它调查方法奠定基础。

等距随机抽样——在馆藏历史档案中依一定间隔进行取样,进而组成样本进行分析,以反映馆藏历史档案整体状况。本方法可较为客观和具体地反映馆藏历史档案的保存情况,适用于馆藏历史档案数量较大的档案馆。

分层随机抽样——先将馆藏历史档案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随机或等距抽样。本方法可缩减总体抽样的工作量,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增加抽样结果的可靠性,适用于馆藏历史档案数量较大、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保存场所不一、来源多样的档案馆。

(3)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馆藏历史档案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历史档案进行调查,这些重点历史档案在馆藏历史档案中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现象的总量中却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对它们进行调查就能够反映全部现象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讲,在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时,就可以采用重点调查。

(4)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历史档案,进行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其特点在于:调查数量少,具有代表性。

3.样本量的确定

样本量的确定不但要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考虑调查对象的.特点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调查中,档案馆可根据自身馆藏历史档案的数量、调查选用的方法、调查历史档案的损坏和珍贵程度、调查所能使用的经费、参加调查的人员等情况,确定具体的样本量。一般情况是依据馆藏量来确定抽取的样本量,馆藏与抽取样本量的关系见下表:

4.调查流程

馆藏历史档案调查流程见图1。

图1 馆藏历史档案调查流程

三、实施濒危历史档案抢救与保护的工程化管理

工程化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因为濒危历史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档案,对其的抢救和保护过程实施工程化管理旨在对濒危历史档案抢救工作的全过程,根据濒危历史档案抢救的实际要求,按工程化管理的思想来进行科学管理。

1.制订濒危历史档案抢救方案

濒危历史档案抢救方案是对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其任务是以保护濒危历史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进行科学的整体策划,制订系统和详尽的抢救措施等,它在濒危历史档案抢救工作的全过程中,具有纲领性的地位。因此,在制订方案前,要进行充分地摸底调查,弄清楚哪些是亟待抢救的,数量有多少,抢救力量和水平怎么样,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编制抢救馆藏濒危历史档案的方案,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的目标。

2.构建濒危历史档案抢救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设立开放性、分布式的濒危历史档案抢救信息平台,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各类基础资料和信息库,包括抢救材料种类、产地、品种、规格和价格等;二是设立专家数据库,将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方面的专家纳入其中,在制订抢救计划和具体的抢救操作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抢救对象,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三是将已抢救的档案全部纳入信息库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抢救过程数据体系,同时,提供已有的抢救实验方法和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实现抢救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

建议建立国家档案局、省和市(地)三级互联的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平台,对全国的档案抢救工作进行监测管理,以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集成信息库为支撑,提高抢救和保护的信息化程度。

3.建立抢救档案

抢救档案是指把抢救前的档案状况以及抢救原则、方法、材料、时间、人员等所有的详细记录所形成的档案。应将抢救档案与抢救后的档案一同归档。建立抢救档案的意义在于:第一,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档案原件不被后人在再次抢救中随意改变原有材料和形制;第二,如果档案原件的原貌被改变了,那么什么时候改变的,改变的依据是什么,都可以通过抢救档案查询到有关信息;第三,一份科学完备的抢救档案可以为后人在再次抢救中提供档案原貌的第一手参考资料;第四,抢救档案保留了抢救信息和抢救经验,便于同行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现在,国家图书馆已经把在抢救前制订抢救方案和抢救后建立抢救档案作为该馆抢救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并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的抢救信息管理系统,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制订抢救材料和方法标准或规范

目前我国档案抢救主要是凭抢救人员的经验对损坏档案进行修复,没有相应的规范或标准,抢救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制订抢救的标准与规范已刻不容缓。通过制订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材料、技术和用具标准或规范,起到保证濒危历史档案抢救质量的作用。

5.规范濒危历史档案抢救工作流程

濒危历史档案抢救工作主要包括濒危历史档案的修复和数字化两方面,具体流程见图2。

图2 濒危历史档案抢救流程图

6.建立濒危历史档案抢救评估机制

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对抢救后的档案进行质量验收,同时,还应对抢救过程进行检查,如采用的抢救方法是否有利于濒危历史档案的长久保存与保护,抢救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抢救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相关的标准进行等。

7.完善档案保护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制度

依托国家档案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和高校,培养档案抢救与修复专业人员,提高现有档案抢救与修复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按有关的上岗要求对档案抢救与修复从业人员进行资质认证。

作者介绍:郭莉珠,唐跃进,张美芳,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我国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研究】相关文章: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现状12-06

大通县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研究07-31

长青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研究07-03

河南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资源学研究07-31

保护濒危动物作文07-28

WTO框架内我国农业保护研究07-08

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12-29

濒危植物版纳青梅保护遗传学研究初报07-06

我国的珍稀濒危植物情况如何?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