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论文

时间:2021-09-06 09:15:3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论文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用纪实手法解释历史、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纪录片,由于审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一些电视学家认为,在电视进入到每个家庭的今天,由于纪录片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出深刻的内容,因而得以用"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方式。

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论文

  本文仅就国外纪录片发展进程中几中创新形式及主流趋向作一初步的分析、探讨。

  特别纪录片

  特别纪录片(TheSpecialDocumenta-ry)是对特别事件和重大活动的纪录。它同以往存在并仍在发挥作用的特别报道(TheSpecialReport)既有共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

  二者的共同点是:题材类似,对事件的再现都比较完整,有始有终。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特别报道讲求新闻价值,注重时效,注意选择报道角度并有一定的新闻由头。一般来说,特别报道主要是指对重大事件组织的重头报道,大多采取同步报道和连续报道的方式。特别报道不讲求客观准则,开始报道时并不知道事件的结果,报道只能与事件的发展同步流动,故此亦被称为正在进行式的报道。特别纪录片讲求认识价值,有些文娱活动的纪录片还讲求欣赏价值。它侧重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事件的意义,同时要求对现代事件、大型活动、时代潮流、社会风尚、风云人物进行完整的纪录。在时效上它较之特别报道慢一拍,一般在事件结束后再搬上屏幕。特别纪录片在制作、播出时间上有一定的伸缩性,因而可以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围绕特别事件穿插历史背景,运用特写、音乐、对话、同期声等多种表现元素来烘托主题,并灵活地安排结构顺序。这样,特别纪录片较之特别报道,更具有立体感和艺术效果。

  近几年来,特别纪录片在国际电视界格外引人注目,像有关奥运会、奥斯卡发奖仪式、重大国际事件、战争冲突等活动的纪录片,大有令人百看不厌的趋势。美国波士顿爱默森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罗伯特·希利亚德教授认为,特别纪录片的兴起弥补了特别报道的不足。特别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它稍纵即逝,有"易碎品"之称。特别纪录片虽然在时效上不占优势,但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调查性纪录片

  调查性纪录片(TheInvestigativeDocumentary)是对已经发生但内情尚未详尽披露的重大事件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纪录。它同调查性报道(TheInvestigativeReport)亦有所区别。ザ者的相同点是:调查对象都是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调查的目的都是披露事件内幕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采访环节上都要求深入挖掘,认真研究。从社会效果看,二种方式都能引起观众的特别关注。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调查性纪录片讲求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引人入胜。调查性报道则要求节奏紧凑,细节部分虽然给予展示,但只是片断,没有情节。调查性纪录片往往选取一个典型事件作为调查的对象,并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详尽披露来触及重大社会问题。调查性报道则围绕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集合众多的事件来说明问题的要害所在。调查性纪录片在播出安排上可以做多次性处理,不断在屏幕上推出各种典型事件的纪录,时刻提醒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以求促进问题的解决。调查性报道一般采取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报道一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以求引起"轰动效应"。就此看来,调查性纪录片则具有"警钟长鸣"的社会作用。

  调查性纪录片的样板当首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该节目自1968年创办以来,经过数年摸索,在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性纪录片的风格与样式。由于启用了这种新的形式,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节目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得以展现;而观众则如同目睹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令他们触目惊心,而且促使他们行动起来,寻求解决的办法。《60分钟》之所以被社会学家们称为"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原因恐怕主要在于调查性纪录片再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原态。自80年代以来,《60分钟》节目中的调查性纪录片模式开始为一些西方国家的电视机构效仿,出现在英、法、德、日等国家的电视屏幕上,颇受观众的青睐。

  微型纪录片

  微型纪录片(TheMiniDocumentary)是在杂志型节目(TheMagazineShow)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节目。一般情形之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一个30分钟的节目中至少需要有3个微型纪录片,创作人员往往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创作出一个成品。因此,事实的准确无误是微型纪录片创作的难点。为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创作人员极为慎重。在选材上,微型纪录片主要截取大型纪录片的某一个焦点或报纸消息中已经报道过的内容,但对这些选题赋予不同的外表、包装,以求给收视者带来新鲜感。

  微型纪录片的出现,使特写(Features)同纪录片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按传统的看法,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长度、结构、播出形式等方面。过去,特写的长度比纪录片短,且结构简单,通常夹在一个栏目中播出。纪录片的长度要比特写长得多,结构讲求戏剧性效果,而且独立成为一次节目。现在,微型纪录片在这三个方面同特写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微型片结构虽然也着意体现情节结构,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产生多少戏剧性效果。除此以外,它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都与传统纪录片相同,由此看来,二者之间似乎已没有区别可言。事实并非如此,今天区别二者的界线主要看主题和结尾。纪录片一般涉及较为严肃的问题、事件,特写侧重人们感兴趣的题目。这仅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因为电视屏幕上有时也能看到比较轻松的纪录片或较为严肃的特写。在片子的结尾处理上,纪录片通常以总结或结论收尾,观点十分鲜明,主题突出,因而或多或少具有讨论性质。而特写并不以结论收尾,结尾也许是发人深省的,也许没有结局;因为题材大都轻松明快,观众满足于大概的了解,不求弄个水落石出。至于纪录片,罗伯特·希利亚德教授提出了一个颇值得重视的观点:纪录片之所以成为纪录片,是因为它提出某种观点,做出某种结论。

  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现实走向看,微型纪录片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大,一般电视机构都有能力长期不断地连续制作,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一些电视研究人员认为,微型片篇幅虽短,但灵活多样,易把握,能集中反映某一个具体问题,提供某一方面的信息,展示事物的一个侧面或揭示某种问题。可以预测,微型纪录片以"轻武器"形态连续播出,天长日久,也会造成一定声势,收到特殊的传播效果。

  大型电视纪录片

  大型电视纪录片(TheFull-lengthTelevisionDocumentary)以宏伟的篇幅,深刻的内容剖析着现实社会,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早期的大型纪录片无论在选题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模仿新闻电影纪录片的传统模式,直到通讯卫星技术和ENG问世以后,纪录片才得以用电子技术手段进行采制,并经过不断的求索,形成了电视纪录片的独特风格和语言。

  今天,大型纪录片在题材上的重大突破是面向整个世界,面向人类、宇宙、科学天地等巨大题材。70年代中期,大型纪录片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CBS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主持的《宇宙》、《20世纪》、《21世纪》、《历史的见证》等片都是大型纪录片的杰作。这些片子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选择、组合后,将它汇集到片子中。进入80年代,大型纪录片不但展现宇宙世界、科学天地,而且放眼预测未来趋势。在表现手法上,大型片采取纪实手法,用长镜头在现场跟踪拍摄,往往耗时三年五载。例如,美国航天飞机"发现者号"的纪录片,创作人员从开始准备到"发现者号"上天,跟拍三年之久。

  在某种程度上讲,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反映一个电视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水准--人力、物力、财力。因为要推出大型纪录片,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重大题材,高手云集的创作班子和雄厚的资金。但由于大型纪录片的制作是周期长,耗资巨大,难以驾驭,电视机构大都对题材的选择持极为慎重的态度,未经充分的科学论证绝不开机。传统纪录片的三种模式(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对大众有一定影响的问题;普通人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生活)目前已不在大型纪录片的"射程"之内。这些题材已经由调查性纪录片、微型纪录片所涉猎。电视大型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标准是:重大、奇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又是其它传播方式无法胜任的。正因此,大型纪录片不仅能在电视屏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不朽的保存价值。オ

  通过对上述四种电视纪录片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总体的把握。可以说,这四种纪录片形式是电视传播的重要手段,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动,形成电视纪录片创作多种样式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电视纪录片的多样化发展,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树立了新的形象,迎来了新的挑战。只要电视存在一天,纪录片就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人类文明史不断延续,纪录片就有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