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器乐初探论文

时间:2021-09-08 13:50:2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北方游牧民族器乐初探论文

  在我国北方的黑龙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地区,自古以来生息繁衍着蒙古、达斡尔、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锡伯等游牧渔猎民族的先民。数千年来,他们在这片神奇、丰饶,充满北国壮丽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彼此借鉴、互相学习,以其聪明的才智,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耀眼的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从而为丰富华夏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做出了不朽贡献。

北方游牧民族器乐初探论文

  一、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我国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乐器千姿百态、琳琅满目。这些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乐器,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生活及各种民间风俗活动,是他们表达感情世界和精神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乐器按照音乐的属性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旋律型乐器1.弦鸣乐器。如马头琴、四胡(擦奏弦鸣乐器);蒙古筝、火不思、三弦、琵琶(拨奏弦鸣乐器)等。马头琴为蒙古族代表性乐器,因琴头上有马头型雕饰,故称马头琴。其独特的外形,以及引人入胜、给人以遐想的音调色彩,深受本民族热爱。其音色柔和浑厚,悠扬婉转,整个琴身由共鸣箱、琴杆、弦轴及弓子等部分构成。演奏时,将共鸣箱放入两膝之间,琴头左倾,左手扶琴按弦,右手运弓,近似拉弦乐器。除运用于民歌演唱和说唱艺术伴奏外,还用于独奏。三弦为满族民间乐器。其历史悠久,为唐代渤海国拨奏弦鸣乐器。后世有的称锨琴、锹琴、渤海琴等。其最先用于满族说唱八角鼓伴奏,后成为单弦牌子曲(原为八角鼓表演形式之一)及各种北方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木板大鼓等)的主要伴奏乐器。16世纪末,此乐器传入日本,今日本之乐器三味线,就是三弦的衍变样式。2.气鸣乐器。如鹧鸪、鹿哨、龙笛等。鹧鸪为金代女真族气鸣乐器,因其奏《鹧鸪》一曲而得名。该曲为女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模拟大森林中鹧鸪鸟如歌唱的鸣叫而逐渐形成的曲调。鹿哨又称鹿笛,以吸气发声。与之相配的还有以吹气发声的犭罕笛,为鄂伦春族的一种乐器,同时也是用于诱捕猎物的狩猎工具,为角制,现以木制(多为桦树皮)为多。每逢金秋季节,正是各种鹿的发情与交配期,此时,猎人用鹿哨模拟各种公鹿的叫声,以引诱母鹿循声而来,将其最肥胖者捕杀之。鹿哨音色尖细,筒音约在f3—a3之间,且吹奏省力。①

  (二)节奏型乐器1.膜鸣乐器。如手鼓、单鼓、抬鼓、八角鼓等。手鼓,民间称抓鼓,满族语称“伊姆钦”,为抓型单面鼓,是北方少数民族萨满祭祀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凡信仰萨满教之北方各游牧渔猎民族都流行此种乐器。其鼓形有椭圆形、蛋卵形和正圆形之分,以前两种为常见。演奏,以单点为基础构成鼓套,并根据萨满表演的快、慢、力度等变化,使节奏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手鼓之演奏,并非完全器乐化,而是伴之以舞蹈,带有强烈的表演性,其演奏方法,与舞蹈的动作、姿态密不可分。②2.体鸣乐器。如腰铃、晃铃、铃杆、铜铃、铜镜、响刀、拍板、花棍、口衔琴、节等。腰铃又称摇铃,满族语称“西沙”,是萨满祭祀音乐中另一种重要乐器,由腰带、衬裙、锥铃、系环等部分组成。大的腰铃演奏,除围在腰间外,还可拿在手中演奏;小的腰铃则只拿在手中演奏。腰铃常与手鼓与其它乐器合奏,主要演奏技巧有甩、摆、顿、颤等,其富于节律式的音响,与变化多端的鼓声(点)相合,给萨满以无穷的力量与勇气,以驱赶、惊吓妖魔鬼蜮。口衔琴又称口弦,是一种拨奏体鸣乐器,其称谓因民族而异:鄂伦春族称“朋努化”、鄂温克族称“崩龙刻”、达斡尔族称“木库莲”、赫哲族称“空康吉”,有竹质和金属两种,以钳形为常见。演奏方法为左手执琴,将有簧一端轻咬于齿间,簧尖露出唇外;右手食指向左右拨动簧尖而发音。其音色细腻、秀美,似金属声,可吹出欢乐和悲伤的简单曲调。

  二、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民间器乐的基本特征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民间器乐文化内涵丰富,民族及地域特色鲜明,其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乐器本体属性的多重性1.演奏。演奏是乐器第一也是最本质的属性。这些乐器,以弦鸣乐器体现其演奏属性最为典型,其它则是一些膜鸣、体鸣乐器。一般多为单一地进行演奏,但也有一个人同时演奏两种以上的乐器。如萨满祭祀中,手鼓与腰铃(由萨满)同时演奏。其富有节奏感的似金属撞击的腰铃音响,与震耳欲聋、变换多样的鼓声融为一体,为萨满的舞蹈表演助节,强化气氛。2.表演道具。一些乐器并非只是用于演奏,有的本身也是作为表演和舞蹈的道具而存在的。如响刀(亦称神刀,满族语称“哈尔马力”),除在演唱随其节奏双手摇动(上下点《三点》)外,它还另做手持道具,就如戏曲武将手中的大刀、长矛一样。如野祭中丰富多彩的歌舞嬉戏表演:一些大神抡刀飞叉,以及祭后萨满击鼓舞刀净宅、驱邪,都需有此高超的技巧,体现了响刀作为体鸣乐器的多重性特征。3.饰物。即装饰之物,有美化之意。如腰铃,是由腰带、衬裙等部件组成,其形制是把其中的锥铃直接拴结在腰间演奏。但从外观上,腰铃及其整体,对于萨满的艺术造型上,则有其美化的作用。它与身穿的绣花长袍,头戴钿子,足蹬花厚底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换言之,其演奏时是乐器,不演奏时是装饰之物。

  (二)乐器使用的共通性综观这些乐器,大多数不为某一民族独有,而是各民族通有。如口衔琴,除蒙古族外,为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族共有。又如四胡,它是蒙古、达斡尔、赫哲族等民族共同使用的乐器。再如萨满祭祀中使用的一些膜鸣和体鸣乐器,更为大多数民族通有。这种特征,我们还可进一步扩展。如居住在四川茂汶的羌族,因也信仰萨满教,故其羌铃鼓(又称羊皮鼓),大体与满族等萨满祭祀中所用之手鼓相似。这说明音乐的共通性特征是由统一的文化渊源所决定的。

  (三)形态特征的原始性诚然,在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民间乐器中,有马头琴、四胡、三弦等演奏技巧娴熟、艺术表现力强的乐器,但从总体上,这只是少数。而大量的乐器,则是那些体鸣、膜鸣乐器。这些乐器可以说保留了北方少数民族器乐的原始形态。一些乐器在形制、制作材料以及音乐上比较原始;一些乐器,作为一种能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的性质、属性模糊,不确定。又如在萨满祭祀音乐中,作为体现节奏特征的“鼓点”居于整个祭祀全过程的主导地位,这正是人类早期音乐萌芽时期的特征之一。而“老三点”基础性节奏形态所呈现的自然性、原生性特征,使我们看到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民间器乐在其孕育、形成及演化过程中,较好地保留了人类音乐艺术最古老且富有生命力的细胞。

  (四)与其它民族器乐的互融性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分布错落交叉,并与其它民族(包括汉族)互相杂居,使其彼此在音乐文化上交流、互融。如现今流行于东北民间的汉族祭祀活动单鼓(俗称“烧香”),其主要乐器单皮鼓显然是从满族萨满祭祀乐器之单面鼓借鉴而来。至于一些乐器如满族的三弦,在唐代时期的渤海国音乐中,就有此乐器。但三弦则是源自于秦汉两朝时期,汉族人创造的一种叫作“弦鼗”的乐器。①又如锡伯族的萨满祭祀乐器“额墨”(形同手鼓),其制作,吸收了维吾尔族手鼓的特点,加了小铁环②,但保留了原萨满鼓的演奏方法。

  三、自娱?艺术?宗教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民间器乐的功能,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一般性的,即通过乐器本身的性能并结合乐器演奏技巧的运用,表现和诠释具有一定内涵、意境的音乐作品;另一个是具有的文化、民族和地域性色彩的功能。总括起来,包括自娱、艺术、宗教等三种功能。

  (一)自娱功能自娱应是乐器的第一功能。在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诸多乐器中,有一部分自娱性很强的乐器,如口衔琴,其一般在狩猎、捕鱼、放牧及日常生活闲暇时拿出来吹奏,或在林中模拟雀鸣、雁叫(达斡尔族著名口衔琴艺人宝约能演奏出十几种鸟叫声)③,或在河边男女谈情说爱时一边吹奏一边用手势与对方交流。旧时,锡伯族妇女每个家庭均有两三个“墨克纳(口衔琴锡伯族音译)和“伯尔登”(一种用高粱秸秆制成的原始吹奏乐器,奏时将高粱秆切口处含在嘴里,用手指尖弹拨秸片,奏出简单旋律),以供娱乐所用。又如达斡尔族的简易小笛(用芦苇和嫩柳枝皮制作),其无固定形制,边制作(打孔)边吹奏,自称“皮昌调”。此类乐器还有海螺、牛角、鹿哨等。这些自娱性乐器,一般具有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和音域较窄的特点。

  (二)艺术功能所谓艺术,就是通过(乐器演奏)塑造音乐形象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从艺术的欣赏角度,其功能则在于它的美感作用,即满足听众的审美心理愉悦。故此,不是所有的乐器能担此任。从现实看,只有少量的弦鸣乐器具备此功能。其表现为:1.乐器构造形制完备。与其它类别乐器相比,弦鸣乐器在构造上较完整、齐备,大都由发音箱、琴杆、琴弦、琴弓(拨奏弦鸣乐器无)等部件组成,其音域宽广、定弦多样。如马头琴,传统上就有三种定弦。近代,马头琴制作工艺有很大改进,如选用小提琴木料,共鸣箱正面选用蟒皮和桐木板,琴弓改为类似大提琴弓等,大大提高了乐器的艺术表现力。2.演奏技巧娴熟、高超。弦鸣乐器在演奏技巧上,都已达到娴熟程度。如马头琴、四胡,在弓法上有连弓、分弓、连断弓、颤弓、跳弓、飞弓等;左手指法则有揉音、泛音、滑音、颤音等。当代,由于受到西方弦鸣乐器(如大提琴)的影响,引进了一些新的技法(如双音和声音程指法),从而提高了这些乐器的艺术感染力。3.涌现众多演奏家。如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是著名马头琴大师、教育家,其质朴、苍劲和深沉、凝重的`演奏风格,深受族民欢迎。他演奏的乐曲,大量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民歌和英雄史诗陶力的唱腔曲调。又如四胡演奏家铁钢,擅演奏中音四胡,其纯净、浑厚、抒情和婉转的情调,令听者如醉如痴。他运用特殊技法,既可表现鸟鸣和潺潺流水,又可模拟吹角放炮和风吼马嘶等特殊音响效果,而练就的一手同时演奏两把四胡的绝技,则为世人惊叹。①

  (三)宗教功能宗教功能,亦指民间器乐在宗教祭祀礼仪中的作用。具有此功能的乐器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以体鸣和膜鸣乐器为主。萨满教为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大都信仰和曾信仰过的原始宗教。在其宗教的祭祀活动中,这些乐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乐器配置。在民间的萨满祭祀仪典中,其使用的乐器(以满族萨满祭祀为例)主要是手鼓和腰铃。除这两种乐器外,在特殊的仪式中还有铃杆(满族称“轰勿”)、拍板(满族称“嚓啦器”)等。如以下两种仪式:(1)请神仪。为满族民间萨满祭祀初始的基本程序。主要通过萨满这一桥梁和使者,进行人与神的沟通与交流。其乐器的演奏,在于创造或烘托出一种神秘、空幻,使人神情恍惚的似脱离凡间的意境与氛围。此时祭祀的乐器配置为:手鼓(5)、腰铃(2)、抬鼓(1,满族称“同肯”)、拍板(2)等。其中腰铃由两个手执手鼓之男女萨满演奏,主祭萨满则击鼓和演唱神歌。余者附和,或击鼓摇铃,或载歌载舞。(2)背灯仪。为夜间举行的祭祀,是民间萨满祭祀的重要仪式。入夜,熄灯撤火,闭门遮窗。在漆黑之夜中,众神灵在拍板的节奏声及沉闷的鼓声中,从冥冥夜空中缓缓走来,其境阴森可怖,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祭祀时的乐器配置为:手鼓(5)、腰铃(2)、抬鼓(1)、铃杆(2)、拍板(2)等。其演奏方式为:手鼓、抬鼓为站立演奏;腰铃、铃杆,坐在凳上“顿奏”。其中抬鼓由主祭萨满领奏,手鼓由辅祭者演奏,其余乐器则随声和之2.节奏———鼓套。满族民间萨满祭祀音乐的鼓套主要有“单点”、“三点”、“五点”、“七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变化形式。实际演奏中,其鼓点的变化多端而丰富。从以上各“点”的记谱可以看出②,其节奏的类型大致为两种:平均型和短长型(当然,实际的演奏,会比这两种多)。此种节奏型具有平朴、单纯、和顺及动力感的特点,这与萨满祭祀音乐在整体上的内在律动和感情相吻合。而为神歌演唱的伴奏,一般只运用手鼓、抬鼓、拍板、腰铃等四件乐器。伴奏的节奏型,也是以上两种(平均型和短长型),即采用“七点”的鼓点伴奏。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民间器乐作为该民族群体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该民族群体音乐文化的独特个性和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深入探讨其民族器乐文化的特征、功能,以及发展衍变规律,对于我们透彻地认识和了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北方游牧民族器乐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11-23

早期童声训练与器乐的结合论文10-06

民族器乐作曲说要论文10-06

器乐表演教学的新途径论文01-01

器乐05-17

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的教学论文10-03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12-16

英语学法初探 论文01-20

小学音乐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