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信息化水平测评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1-09-09 20:18:4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吉林省信息化水平测评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选择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及综合指数法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评,总结吉林省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并根据其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建设对策。

吉林省信息化水平测评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吉林省;信息化评价;因子分析法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些国家、国际组织推出的评估体系,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为了衡量国家(或地区)或国家内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国家在指标体系上有所差别,也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测评方法。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针对某一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更深一步探讨的文章还不多,一些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还不是在信息化水平测评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国2OO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1999年和2OOO年测算的结果。经过了近八年的发展,吉林省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及相应的建设对策没有跨越式的发展。经文献查找,我省信息化水平评价及信息化建设对策尚未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的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而究竟提高程度有多大,发展速度有多快,和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如何,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怎样,要提高我省的信息化水平,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等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1信息化测评的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选取的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不能照搬、照抄。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信息化现状,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等因素有选择有侧重的选择指标。第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标选取必须遵循的原则。评价指标不能孤立存在,要代表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方方面面问题。系统性的要求使指标体系更切题、清晰、更适当。第三,空间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情况。借鉴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多快好省的建设信息化吉林。第四,动态性原则。科技的'突飞猛进给信息化测评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化时代的鲜职特征决定了信息化指标的选取要充分的考虑动态性。针对时间上的差异选取更能够代表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第五,代表性原则。应依据代表性的原则,选取在各方面突出影响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参与测评。第六,可操作性原则。任何科学、完善的体系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应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便于收集、能够准确获得的数据作为评价的数据基础。第七,导向性原则。测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认清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的潜力,更好的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1.2信息化测评指标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在信息化测评的指标选取上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考察。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吉林省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吉林省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吉林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网络建设: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信息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信息产业发展:这是信息化的支柱。要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和提高,促进信息化的实现。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它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信息化人才作为信息化的主体,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从管理、法制和技术等方面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政策的制定是健康、快速、优质的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有力保障。信息化系数:信息化系数是动态的表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

  在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公布后的7年里。各地区为了测评当地的信息化水平先后提出了近十年指标的选取方案,对于本文指标体系的选取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3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照上述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6项指标构成评价吉林省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信息资源方面: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人均邮政业务总量、每万人网站数量、每万人域名数量、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信息产业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教育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网络建设方面: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长途光缆线路长度、长途微波线路长度、本地电话年末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信息化主体方面: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信息化政策方面:人均教育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信息化系数方面: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性支出、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2数据收集

  在确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后,经过查阅大量的年鉴、网络资料,对数据进行了收集。其中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年鉴。数据收集后进行了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线性趋势替代方法以及同比增长替代等数据处理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了补齐和修整。

  3信息化水平评价

  3.1数据处理结果

  3.1.1 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

  上表可以看出信息资源、信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化主体、信息化政策、信息化系数6项KMO值均大于0.5,Bartlet球度检验值得相伴概率等于O.000,都是小于显着性水平0.05,适合作因子分析。

  3.1.2累计方差贡献率

  从spss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指标方差贡献率中的前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3.491%、94.566%、96.331、100%、100%、97.746%。说明所提取的因子能够较好的表现原来的因素所反映的信息。

  3.1.3信息化评价六项指标评价结果和总评价结果

  本报告的数据分析过程应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把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六大项指标的综合数据。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下:

  3.2吉林省信息化水平宏观地位分析

  在信息资源和信息系数方面,排名分别位于第l5位和第13位,处于中游水平,信息产业方面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排名分别位于第23位和第22位,处于中下游水平,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方面,排名分别位于第9位和第l0位,处于中上游水平。在吉林省信息化指标数值与全国水平均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共计20项指标低于均值,只有6项指标高于均值,说明吉林省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3吉林省信息化水平微观地位分析

  从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吉林省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方面较好,各项指标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而严重影响我省信息化水平的是信息化产业和信息化网络建设方面。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吉林省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硬件设施不完善,而软件建设则相对处于优势。

  3.4吉林省信息化水平横向比较

  由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地理位置最为接近,因此以上三省的对比分析对于制定吉林省发展信息化对策具有指导意义。东北三省在信息资源方面差异不显着。吉林省在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和每万人网站数量是较落后于其他两个省份。辽宁省对于信息产业建设方面总体优于吉林省,究其原因在于辽宁省大连市属于沿海城市,且属于较发达地区。大连的信息产业发展带动了辽宁省的发展。因此集中力量投入,重点发展一个城市的信息产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吉林省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落后于辽宁、黑龙江两省。辽宁省的软件建设要优于吉林、黑龙江两省,而吉林又优于黑龙江。

  东北三省在全国的6项指标的排序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普遍重视信息化的软件建设,而忽视了信息化硬件建设。

  4吉林省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4.1信息化硬件发展对策

  4.1.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发展方面,邮电业务总量、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及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排名处于中等水平,据最高值虽有一定距离,但是数据较接近均值水平。而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和每万人网站数量排名处于中下等水平。该组数据说明对于传统的信息资源数据,我省的建设情况较好,而新型的信息资源,近年来突出表现信息传播能力的电信、网络数据则较低。因此,我省在发展信息资源方面,应该把建设重点落实在电信业务、网站建设等方面。对这两个方面应给与更多的支持。

  4.1.2信息产业

  吉林省信息产业发展在所有的信息化六项指标排名中位于最低位置。说明吉林省信息产业应该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由于我省处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信息产业投资少,其四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最大值有很大差距。信息产业的增长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我国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时吉林省又属于农业大省的前提下,应该重视信息产业建设,加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的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重点发展吉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行业。加大教育投资。应通过大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带动全省的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4.1.3信息网络建设

  吉林省信息网络发展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虽然移动电话用户数一项指标排名较高,但是所有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在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方面全国的发展水平严重的两极分化。长途微波线路长度也是严重的全国两极分化,云南省数据值只有2,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吉林省数据仅为63,而最高水平6423达到了吉林省近100倍的数量。因此吉林省应迅速发展微波线路长度,以适应信息网络建设的需要。其他信息网络方面的数据虽然较低,但是由于吉林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建议在建设吉林省企业信息化的同时,通过经济发展来带动信息网络建设。

  4.2信息化软件发展对策

  本文将信息化主体、信息化政策、信息系数归为信息化软件建设。由于吉林省对于以上3个方面投入较大,因此软件建设在全国普遍处于中上游地位。尤其是其在校大学生数量及万人发明专利、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等指标处于前十位,说明吉林省的教育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在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开发,人作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信息人才将推动信息化进程,因此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应用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吉林省在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应该依托高校的力量,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及科研人员,所谓“科教兴省”,尽快建立各种信息化建设的培养基地、培训中心,以推动信息化建设。好的信息化政策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的根本保障,陕西省之所以能够在西部脱颖而出,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定了适当的信息化政策。因此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鼓励创新型课题的研究,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管理有度的市场竞争环境。影响信息化系数的重要因素则是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脚步。

【吉林省信息化水平测评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07-03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06-16

航运企业发展水平模糊综合测评研究07-26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11-27

吉林省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11-30

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及发展对策研究10-05

浅论财务信息化发展对策论文12-20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对策论文02-26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