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践总结:桂林山水涅盘下乡行论文

时间:2021-09-10 13:28:5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暑期实践总结:桂林山水涅盘下乡行论文

  [摘要]20XX年7月底我们山水涅槃下乡小组到桂林兴坪渔村开展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文针对这次活动中所主要开展的下乡调研及环教活这两个项目做了比较深刻的总结,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作者此次下乡心得体会。

大学生暑期实践总结:桂林山水涅盘下乡行论文

  [关键词]桂林兴坪渔村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 生计方式 居住习俗 生活方式 环教

  20XX年7月24日至7月31日,我们山水涅槃小组一行7人在桂林兴坪渔村开展了我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囊括了旅游对当地农户生活影响的调查、“保护漓江水”的环教活动、专业实践、与香港中文大学同学联谊、参观双山农场等活动。在这8天的活动中大家都非常的积极,了解当地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丰富了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并且对于树立我们的专业自信、坚定服务三农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自己这8天在渔村了解到的情况和我们小组的情况主要从旅游对当地农户生活的影响及环保教育两方面作出如下总结:

  渔村位于桂林兴坪镇的西南部,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辖八个自然村,501户,2029人,人均纯收入2300元,渔村以旅游和水果为支柱产业,有居民旅游客店23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渔村并非如同其字面意思一样是以打渔为生的村落,而是世代以传统农业为生的自然村落。对其村名来源,该村村民皆认为祖上曾大兴养鱼之故。如同《渔村村志》记载:“阳朔县兴坪镇沿漓江之下五华里,临江之处,有一鱼塘洲,是明代的古村,即今叫渔村。”因此土地及土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屋以及相关的家屋分布情况,皆在渔村人的生活中占据重心。

  1 旅游对当地农户生活的影响

  1.1 种植内容

  上世纪80年代,兴坪镇总耕地面积为45300亩,人口为40476人,即人均面积为1.12亩;至1998人口为36372人,但耕地而积因城镇扩大及村镇建房等各种原因而相对减少,其耕地面积积亦人约1亩左右变动。而渔村人均耕地积为1.1亩,与兴坪镇人均耕地面积相差不多,但实际并非每人皆拥有这么多上地。如我们所调查的一户人家,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八九分。为此,如果纯粹种植一般的农作物则难以维持家计,故转学习科学技术,有效率种果树。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渔村主要以粮食作物种植和甘蔗种植为主,因为取水不便,都用抽水机抽水抽取漓江水或井水灌溉,每亩灌溉用电需要0.05元左右;但随着物价的上涨,电费的升高,现在如果灌溉一亩地则需要1.00元左右。现在的价格差不多是当时的20倍,所以这也是当地农民减少或放弃粮食作物种植和甘蔗种植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

  现在多数农户都在种植柚子、柑橘、橙子、百香果之类的水果,只有少数离水源较近、取水方便的农户还在种植水稻,但甘蔗已难觅踪影。种植果树等这些经济作物一来易于管理,不必花太多的人工,在空余时间还可以从事其他劳动;二来这些经济作物的市场售价较好,且有些农户种植的果品已有厂商事先预定,销路已不成问题。但是与此同时,果树的收成不是非常的稳定,大多数果树还存在“大小年”,且市场价格也不太稳定,比如说金桔,有时可以买到6-8元/公斤,可最低时却只能卖到2-3元/公斤。但是由于旅游的进驻,现在有不少的游客会走进农户田地直接购买农户种植的果实,而且价格对旅客来说并不算很贵,农户的销售也得到了少许的保障。现在一些NGO组织在当地推广有机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在当地只是刚刚启动,暂时还没能看出什么成效。

  1.2 旅游业带来的变迁

  渔村旅游本身的收入其实并不高。据该村村民所述,实际上到渔村旅游的人一直不是特别的多,不是构成重要的经济来源。况且,该村还得有人专门维护旅游区的清洁卫生,亦需一定费用。因此,与村人谈及旅游是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变时,村人皆比较淡漠。但实际上旅游的介入促使渔村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变迁。 在我们采访时,就有一位来这里投资农家乐的开发商这样说:如果他们这里不没有旅游的介入,这村上起码会有一半人饿死。的确,通过我们的采访得知,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渔村的相当大的一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在村子里留守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但是近十年来,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逐步减少了,也有不少人回来从事旅游,比如农家乐、划竹筏等。 所谓生计方式,是指当地人为了维持生活所拥有的策略和技术。渔村过去都主要是依靠耕种田地和栽植果树为生,但是旅游发展之后,渔村则是通过村落自身的旅游开发来维持生计。具体数据见下表。

  渔村参与旅游人口比例

  村名 比例 人口总数 直接参与旅游人数 间接参与旅游业人数 从事旅游村民人数占总人数 渔村 2029人 约1100人 约320人 70% 2007年桂林经济统计年鉴

  由上表可知现在整个渔村参与旅游业的人比例较大,但据我们走访了解,多数人从事旅游业均为半参与的模式,即在家打理果树的同时出来从事旅游活动。专职从事旅游的人还是为数不多。 村落民居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兴坪渔村比较完好的保存了桂北古民居的特色,在旅游业的冲击下,这里的建筑民俗文化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传统的桂北风格的土房在这里仍然存在,但当刚走进村子时,看到的还有不少洋楼,后来通过我们的观察和了解这些在村子入口洋楼基本上都是用于农家乐的,但在村子深处的洋楼基本上多是当地农户自己的住房。

  我们发现还有一点,就是当地农户的一个新的居住现象。这两年,在这里,有开发商与农户合作共同开发农家乐项目,具体内容为:农户提供建房的土地给开发商,然后由开发商处置建房,房屋的第一层归农户所有并使用(居住),以上楼层归开发商所有并用作农家乐旅馆经营,经营权及收益都归开发商所有,30年后,整幢房子都归农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在农户间推广,其中我们采访的一位开发商了解到,去年已合作成功了5户并已投入使用,今年又继续投资5户,现已建成房屋的有3户,2户在建,如果今年收益不错,明年将继续投资10户。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还有其他的一些开发商也在从事这个项目。

  从目前的成效来看,这种居住方式一方面,旅客可以了解农户的一些生活方式,让游客感觉到自己是真正地居住在农合的家中;另一方面,农户也能从旅客的身上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生活方式,以及旅客的喜好、需要等,从中找到商机,比如贩卖自己种的农产品给旅客等。

  这种合作的模式在村子里面有拥护的,当然也有反对的。其中我们采访了一家与开发商合作的农户,他们说,这种方式还是挺好的,如果他们要自己建房,可能要等上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方式,他们既能够不用花一分钱建房,而且还能先享用住房,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我们也还了解到,有些还未与开发商合作的农户和我们这样说道:如果农户觉得30年这么长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划算,光靠自身努力,自己建房也比较麻烦的话,让我出地和他们合作,都还是愿意的。但是我们同时还访问了一些没有与开发商合作的农户,他们大意就是说,他们提出的条件比开发商开出的条件要高,比如,30年太长,20年这样就好,或者他们需要两层楼,只能使用一层楼不能满足他们农业生产需要等。

  通过分析,我们也总结出了愿与开发商合作和不愿与开发商的农户的特点:愿与开发商合作的大多数是自家田地较多的,在提供给开发商土地的同时自家的旧房子还是要保留,用旧房子来存放收成和耕作的工具等,自己住在新房子里;而不愿与开发商的农户多数是自家田地较少,待新房子建好后,旧房子想要拆除用于耕作的。 生活方式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折射的结果,它体现在饮食、消费、活动作息等多个方面。

  饮食结构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渔村大多以栽种农作物和果树维持生活,但是人均耕地较少,使得渔村村民的日子过得很清贫。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饮食,据村里老人回忆,那时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还在田间干活,饿了就吃些随身带的馒头、红薯之类的干粮。正餐的主食为杂粮、面粉或大米。副食只有自种的蔬菜和一些野菜,至于肉禽类的荤食除了过年办喜事就很少吃到。平日里小孩子也没有零食,如果哪家有大人外出带回一些糖和果脯,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欢天喜地的大事了。而今渔村的饮食品种丰富多彩,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城里能吃到的东西在渔村都有,甚至更加美味、健康。

  消费方式多样化。村民收入多了,自然传统的消费模式也改变了。很多渔村家庭都有农业和旅游两部分收入,因此过去那种节衣缩食的消费观已荡然无存。现今渔村很多户都有电视、冰箱、洗衣机,接通了卫星电视或有线电视,富足一些的家庭还有摩托车、空调、电脑等高端消费品。

  旅游发展起来之后,渔村居民的消费习惯的改变除了在日常生活上有所体现外,还表现在教育投入上。从渔村历史上出现过众多文人才子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兴坪渔村历来注重教育培养。而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势力的衰弱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渔村的教育支出开始慢慢减少,直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开发旅游之后,渔村人有了足够的经济收入,又逐渐加大了教育支出的力度。在访谈时,村里老人向我们表示该村最有特色之处在于出了众多文人秀才,村里人个个都诚心好学,长辈们常常以身作则,尤其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家都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了。据2000年普查资料表明,渔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人。不过,据村民统计,从1992年到1998年渔村上大学的人数最少也有13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出入,是因为官方没有计入迁出人口的人数。对于一个两千多人的小村落,能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有10多人迈入大学门槛,足以看出该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据村长估算,村里有小孩的家庭,每年对教育的投入至少在3000元以上,有上大学的更是能够达到10000元左右,村长说其实村民们争着搞旅游,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能够多弄点钱让小孩上好学。

  渔村在旅游开发之前与其它村落相比,每日的时间安排总体上更为休闲,因为地理位置和经济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大多不必要养牛、猪等比较耗费时间精力的家畜。每天只需在果园和田地里做完农活,便可以回家休息。而且渔村人特别喜爱喝茶聚会和玩纸牌,村民们说,一般下午大家就轮流泡点茶,男的打牌下棋,女的就聊天吃东西。到了新世纪,特别是这几年,村民们看到旅游收入来得容易,一些农户摆设小摊,有的村民还去撑竹筏、当讲解,开了家庭旅馆和饭店的更是要每天忙着采购和收拾房屋。原有清闲的作息方式被旅游打乱,下地干农活也只能避开旅游的高峰期,像周末和节假日,村民们都是整天坚守在旅游接待的岗位上不能离开。至于打牌喝茶这些娱乐活动很多时候都是一下老人还在继续延续着。 通过上文可以了解到旅游的介入对当地农户生活的影响还是比较巨大的,但在这些现象的下面我最想提出的是:如何处理好民俗文化生活及自然风景的保护以及当地种植业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问题。

  通过对漓江流域两个典型民俗旅游村落的调查,我认为,要摆正他们的关系,就必须遵循开发保护、利益协调和限制游客数量这几个原则来处理。

  首先必须测算出民俗文化和风景旅游资源自身的承载力,并将其保护好,再均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才能来考虑旅游开发事宜。因为旅游景点前期规划中的一小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旅游项目的搁浅。最后,选取正确合理的旅游开发策略和模式,对于漓江流域旅游业的兴盛也至关重要。渔村旅游毕竟兴起时间不长,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手段,以免重蹈覆辙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还有就是当地种植业目前收到旅游到来的直接影响不是非常突出,但间接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在处理这两方面关系的时候,要遵循主次原则,不能完全把种植业依附到旅游上面,如果引导得好,当地的种植业或许会转变成另一种模式,但也存在种植业消亡的可能。

  总而言之,合理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将会极大地增强渔村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漓江风景如画,水质清澈,也是沿江人民的饮用水来源。而且我们所在的渔村三面环江,他们的.生活和漓江息息相关。这次活动旨在向小朋友宣传保护漓江的重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家长宣传保护漓江重要性,号召大家一起来保护漓江水。

  在20XX年7月29日上午8:30,我们小组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同学一起在桂林山水涅槃健康中心进行了一次面向小学生的主题为“保护漓江水”的环教活动,这个活动虽然不长,但是却充满了意义,同时我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这次活动一共来了十多个小朋友,因为我们不了解当地情况,环教时间确定得不太好,29日是当地的圩日,所以前来参与的小朋友不是太多,但是活动人能够照常进行,我们还是非常开心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首先像小朋友介绍了一些保护水资源的知识,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主题的环教游戏,我们共进行了4个游戏——“寻宝”、“捕鱼”、“拯救漓江大行动”和“分西瓜”等四个游戏,其中“拯救漓江大行动”这个游戏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同学组织。最后我们一起在“我要保护漓江水”的宣传标语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保护漓江(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且在他们分享他们的感受时也谈到了不少保护水资源的办法等。

  我们是第一次组织环教活动,可以说没有什么经验。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积累了经验,加上和香港中文大学一起组织活动,我们还发现了自己还有很多方面还比较欠缺。比如准备工作、临场的发挥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都还有待加强。

  除了“旅游对当地农户生活的影响”的专题调查走访和环教活动外,我们还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同学举行联谊、参观了双山农场等。

  在与香港中文大学联谊时,我们比较深刻的感受到了香港同学激昂的热情与丰富的才艺。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还不如他们的地方,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不少。

  还有在参观双山农场时我们也体会到了有机种植的前景,看到双山农场那茂盛的有机种植的果园,更加增强我们专业的自信心,更让我们看到了有机农业推广的可行性。

  通过此次下乡,我学习到了不少,也发现了自己不少不足;同时对于我这样一名来自城市的学生来说,也较为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朋友生活的艰辛。

  第一,在还未到桂林山水涅槃前了解到的山水涅槃所在地感觉上是蛮好的一个地方,但当我们来到当地了解当地情况时发现当地的村民生活还不是非常的富足,但他们的幸福感还是比较高的,比如他们会每天都会发一些时间出来喝茶聊天,而且从他们的谈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压力不是太大,生活都比较轻松。同时回头来想想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却远远没能像他们那样悠闲自得,但是对比来看我们基本上都没有生活的重担,有的却只是学业的那一点点压了,但我们却生活的不是那么的自在,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太单调了。现在我们大学生其实还是像小孩一样,生活看似丰富多彩,但却没有内涵,比如我们大学生现在很多都有了电脑,但是这些电脑往往被当得成游戏机或电视机,游戏、电影、电视剧几乎成了我们的全部,有不少同学沉迷其中却难以自拔,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交流也大大减少了。所以我们也应该像当地的村民学习,有空的时候离开电脑,找上几个朋友喝个茶,看看书或者出去走走,不要总是面对着电脑,把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同时也加强了朋友之间的感情。

  第二,通过这么几天我们走访农户的过程来看我们的访谈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刚开始时,我们不怎么敢和农户攀谈,常常畏首畏尾,只是那几个平常敢于和别人交流的组员下去打开话题。但是慢慢地到了后面几天,我们采取轮流做主访谈的方式,大家的访谈能力都有了不少提高。但也就在我们访谈能力提高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的专业知识不足。有时有些农户会问我们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往往不能解答,都是老师在一旁解答,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当老师走后,我们似乎失去了救命稻草,一些农户愿于我们聊天的真正原因居然是老师,他们想从老师哪里掌握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单独去却往往会被他们打发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学习到了不少访谈的技巧,我们这些天来成功走访了十几户农户,我们走家串巷,也深入农田,和农户边劳动,边聊天,从中了解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第三,在与香港中文大学同学联谊和共同承办活动的时候我还发现了我们的不足。

  (1)我们在大众面前不善于表达自己。我们去的第二天就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朋友一起参加了一个叫“空达里尼”的活动时就发现了,香港的朋友比较放得开,一上场就能跟着旋律起舞,但是我们的组员刚开始时还都觉得很奇怪,不怎么还意思去舞动,显得比较拘束,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施展得开。所以我们在这方方面还要多多向香港的朋友学习,大胆一点,尽量地去展示自己。

  (2)在与香港朋友一起承办环教活动时,我发现了香港的朋友的应变能力比较强,他们能够针对现场的情况马上做出反应,而且应对自如,但是我们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对一些突发情况不能流畅应对,显得比较生硬。所以我们在这个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同时还要做到充分的准备,把活动流程弄得清清楚楚,考虑到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自如,把活动举办得流畅。

  第四,团队的凝聚力相当总要。在这次桂林之行中其实我们小组还是发生了很多次争执,凝聚力不够强,直接导致了办事效率的地下。大家对一件事都有不同的想法,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可能过于个性了,往往只顾着自己,其实我们应该要整体考虑每一个人的感受,大家都应该静下心来互相想想,而且还要不仅“说”更重要的是“做”,要拿出实际的行动,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从而提高办事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这几天下乡的一些心得体会,也许不是太全面,但我想都是比较重要的。

【大学生暑期实践总结:桂林山水涅盘下乡行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下乡暑期实践总结(通用6篇)07-21

暑期下乡实践报告范文01-01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总结09-20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总结范文01-01

暑期三下乡实践总结02-08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01-01

大学生暑期兼职的实践报告论文09-21

大学生暑期个人实践论文05-12

暑期三下乡个人实践总结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