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论文

时间:2021-09-09 09:01: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论文

  摘要:我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构成的大家庭,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少数民族村落共同性、自主性的特点出发,进而对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

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论文

  关键词:幼儿教养;文化多样性;幼儿经验

  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强烈的快速冲击之下,我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呈现了以“城市”导向的现象。民族村落幼儿教育失去自己的最为本真的根基,滋养幼儿成长的村落文化被置于边缘化的状态。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基于对其特征把握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幼儿教育的功能,以期对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少数民族村落的特征

  村落是我乡村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村落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意义的概念。村落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少数民族村落,主要具有共同体和自主性两个特征。

  1.共同体

  村落不仅是一个地缘概念,也是一个血缘概念。传统村落就是由人们之间“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共同体。如,费孝通认为:“村庄作为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它是一个由各镇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血缘关系”将一个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为一个整体,使村落成为道德规范、伦理价值、行为方式相一致的共同体。民族民族村落中,至今都盛行着“祖先崇拜”、“仪式活动”等民间活动,这些活动其实质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中,也就是血缘关系结成的“血缘共同体”的集中体现。“地缘关系”是按照人民居住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人与人间的亲密关系。有个体从孩提时代起的玩耍、劳动、照顾中自然结成的一种密切关系。县民族村落中,大多是以“多姓大杂居,家族小聚居”的关系作为村落内部的居住形态,这中居住方式决定了人们间自然天然的关系。

  2.自主性

  从概念上讲,村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若能够通过自身的机制,运用自身的资源解决其面临的公共问题,而不主要地依赖于外在的国家、市场等力量,这样一种能力和状态,我们便可称其为村落自主性。由于村落相对封闭,这种封闭就使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互帮互助的方式,从而决定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村落的关系是依靠“内生的秩序”。村落依靠内部的秩序的逻辑,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过历史,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村落更多的.是依靠村规民约、集体宣讲和民间禁忌等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村落按照自身内部的运作的秩序和逻辑来协调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宗法制度,族长和村落中较有威望的人在村落的纠纷处理中具有一定权威性。正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二、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

  1.多维教养性

  民族村落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也是一个文化空间。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环境,对幼儿施加不同的影响。从空间转换的角度来看,幼儿在不同空间内的转换接受不同空间的文化影响。幼儿从家庭进入村落、从家庭步入幼儿园,也就是在不同的空间内接受来自不同环境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儿童低学业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民族文化的否定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原因,这些否定包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与社区所接受的社会化经验,以及学生团体自身形成的行为方式、价值准则等等”。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需要使儿童在社区、家庭和学校中学到一致的文化,才能使儿童形成和谐的价值观。民族村路中的幼儿教育也就需要使幼儿在家庭-幼儿园-村落”三个空间中进行转化时,在不同的空间对幼儿施加的影响会存在差异,但是最终都旨在现实幼儿成为“完满”意义的人。从幼儿在不同空间中的时间来看,不同的时间的影响她所受不同影响的程度。以儿童一天的时间为列,幼儿园在未入园之前,其是在家庭和村落环境的互动中得以濡化而成长。而随着幼儿入园,幼儿在园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幼儿在村落和家庭中受到影响的时间减少。因此,幼儿在不同空间中的学习需要使幼儿获得一致的文化,并学会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并形成积极的文化自信心。总之,民族村落中幼儿教育就是在“家庭-幼儿园-村落”不同空间内进行转换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不同空间内的多重教养。

  2.整体性

  村落是一个共同体,“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联结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村落本身是一个整体。杨懋春先生认为村落是“台头”村人生活的一个刺激群体,在许多情况下,亲密的邻里关系超过了家庭意识。日常生活中的频繁接触使许多家庭团结起来,结果整个村庄分为与家庭没有关系的街坊或胡同。……小孩子也经常和同一街坊的小孩在一起玩。从村落本土教育讲,村落幼儿教育就是在村落范围内展开的,幼儿的玩耍、游戏、听歌谣、串亲戚、参加仪式和活动、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都是教育的形式。即家庭、村落和机构形成的合力作用于幼儿,并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整体性”的影响。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村落-家庭-幼儿园”为一个整体,即基于是个“共同体”的特征,而决定的幼儿的家庭、幼儿园与村落的社会教育是相融合为一个整体。幼儿在成人的带领下,去参加庙会、烧香等民间活动,自然就将幼儿从家庭导向了村落的活动;同时幼儿教师大多为本村的人,自幼在村落中习得村落的文化,同时家长对幼儿园的需求,自然也会对幼儿园的服务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对产生影响。可以看到,幼儿在村落、家庭和幼儿园不同空间中的转换都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影响。二是指村落中幼儿的传统教育与现代的幼儿教育的连续性,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少数民族村落有着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非正规教育,如生产劳动、民间活动、祖先崇拜、讲约活动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濡化;而现代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化教育传授的是一种知识,而传统文化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现代教育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的延续与发展。

  3.生活性

  生活性指幼儿教育与村落生产生活紧密相联。“教育即生活”是个经典命题。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民族教育需要主张多元文化的理念,以实现生活与教育的和谐发展。“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它寓于一切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更趋向于一种社会生活化了的教育”。民族村落幼儿教育需要置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下,实现多元化的教育。民族村落中的机构教育需要反映各民族文化和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形成多元文化的和谐氛围。民族村落幼儿教育意味着注重将幼儿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教育的融合。即幼儿教育就是在生产劳动、节日仪式、民俗活动中等自然展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劳作中的教育;二是节日仪式中教育。少数民族村落中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绕山灵、中元节等,在这些节日中需要举行各种仪式,幼儿在仪式的活动中自然习得;三是社交礼仪中的教育。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民族村落中的幼儿自幼需习得基本的“为人”与“处事”的基本礼节,掌握与人交往的礼节、如何与人打交道等基本的礼节,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是详规民约。村落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社会禁忌、家族家规等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定中,自然展开的社会教化。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5.

  [2]吴兵.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质与特征[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02):37-39

  [3]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48-150.

  [4]黄红霞、王建梁.多元文化教育:加拿大的经验及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5):83

【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论文】相关文章:

南方少数民族竹崇拜的起源及特征07-03

论少数民族道德传统的特征及其影响07-04

幼儿教育论文08-22

民间音乐的特征论文12-22

少数民族旅游营销特点论文12-13

教学游戏幼儿教育论文的论文10-08

幼儿教育指南论文07-06

浅谈幼儿教育论文01-29

村落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