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特征与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1-09-09 13:20:4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艺术审美特征与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艺术修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流行文化不断变化,青年学生的艺术审美倾向呈现出多元化、生活化、感官化等趋势。高雅艺术与草根文化、“神曲”等时尚文化一起挑战者传统艺术审美观。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特征,从而对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期通过有效艺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

艺术审美特征与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审美价值观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构成大学生优秀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文艺思潮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审美倾向,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全面素质。

  一、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美育通过引导大学生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高雅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艺术修养是美育的关键部分

  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人格魅力的提升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为世人所赞颂的不仅是他取得的崇高科学成就,还在于他淡泊名利、报效祖国的人格魅力。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与他所具有的良好艺术修养不无关系,他学习音乐、绘画,并在这些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曾在一次授奖仪式上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可见艺术教育能够以美怡情,以美启智。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事实上,美学家们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大多是就艺术探讨审美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分析

  (一)艺术审美生活化

  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将艺术独立并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崇尚高于生活、甚至脱离真实生活的虚幻、缥缈的艺术作品。而如今的时代,艺术越来越走近生活并融入其中,艺术形式上的高雅与通俗不被严格地区分,“艺术更加生活化,生活也更加艺术化”。如今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舞蹈莫过于街舞了,这种源于美国黑人的.街头舞蹈,肢体动作自由随意,同时学习者不需要任何专业基础,相比芭蕾舞、民族舞要通俗易懂得多,实践起来容易得多。小说及同名电视剧《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等,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究其原因,在于当今高度自由的时代,大学生面对升学、择业、择偶等选择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而这些影视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和他们同龄同时代的普通人,反映的都是他们这代人最迫切最真实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为困惑中的青年指引了一个前进方向,树立了一个理想目标。艺术的现实指导性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二)艺术审美多元化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使他们所获得的艺术审美感受、审美价值不断趋于多元化,同时“审美疲劳”的产生改变了传统审美观念,带动了审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中性美、神曲、草根等社会文化现象几年前还不被大多数青年人所认同,被认为是媚俗低俗,如今大学生们已抱着宽容、接纳的态度,审视这些表面现象下隐藏的内涵与本质。近年来,选秀歌手、电视选秀节目在大学校园颇为流行,各具风格特点的歌手、演员在大学生群体中虽然拥有各自阵营,但大学生们大多有着求同存异的成熟态度,不诋毁、不盲从,自认为可以接纳更多样的美。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技巧本就千姿百态,青年大学生们在这些复杂、隐蔽、曲折的艺术作品中探索、回味,渐渐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观。

  (三)艺术审美感官化

  审美过程分为“感性直观的美”和“精神升华的美”,前者简单、直接,后者持续、久远。高尚的艺术审美趣味不应只停留于感官愉悦的层次,而应追求精神的愉悦,以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净化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正如德国哲学家、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说:“吾人一切知识始自感官进达悟性而终于理性,理性以外则无‘整理直观之质料而使之隶属于思维之最高统一’之更高能力矣。”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的压力,更倾向于选择简单快乐的文娱活动,强调直观感受。通俗性的艺术形式直观易懂,容易让人赏心悦目,使心灵很快得到放松,如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看通俗小说等等。而如果在课余再听上一场严肃的音乐会,或是欣赏一场京剧,可能无法缓解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对艺术审美的感性化导致了审美趣味的通俗化,使许多大学生只关注于艺术的形式,而不在乎其精神内涵和艺术灵魂。

  (四)艺术审美非主流化

  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另一大倾向是以独特为美,强调非主流化。他们将主流等同于俗套,将非主流等同于时尚,他们求新求异,希望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在服饰打扮、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的定位上,他们力求自我个性,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上,他们追求别具一格、另辟蹊径,如越来越多的原创校园歌曲、原创校园话剧等等,大学生们用自己的旋律和文字表现青年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有一些创作作品,刻意将作品表现得扑朔迷离、似懂非懂,认为看不懂的就是高雅,比如一些所谓的先锋话剧、实验话剧等。如果一味地摒弃传统、逃离主流并不可取,但果能将这种自我意识强烈的艺术审美观转化为在艺术实践上的创新意识却是值得鼓励的。

  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情趣

  (一)呼吁建设健康的大众传媒环境

  大众文化是大学生审美观形成的天然土壤,而媒介人好比是大学生审美观的塑造者。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接触艺术作品,大众传媒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些媒体为博人眼球,不惜扭曲现实、追捧绯闻,将各种奇人轶事不论真假是非一律推上风口浪尖。造诣颇高的作家默默无闻,经典的艺术作品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是空洞浮夸、内容低俗的快餐文化。大众传媒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将导致大学生们接受“只有怪异、个性、突破传统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思想,进而思想流俗,审美趣味低下,离真善美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呼吁媒体各界以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艺术来引导和鼓舞年轻一代,以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占领文化市场。只有健康的传媒环境才能引领大学生们脱离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才能树立崇尚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格调高雅的审美理想,才能对优化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起到积极影响。

  (二)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由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组成,且这三方面的能力是由易到难、逐级上升形成的。我们应该遵循其中规律,针对每一阶段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审美素养的基础,它主要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看、听、读来获得。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引进优秀艺术作品,创造艺术赏析氛围,多引导学生们走进剧场、走进展览厅、走进音乐厅,将更多时间放在现实艺术作品中,多观察、多体验,积极体悟作品里蕴含的时代气息与思想情感,锻炼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理解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不可能仅靠一些艺术赏析活动来提高。黑格尔认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的景象。”可见,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作品背景、风格和象征意义。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多涉猎相关学科,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深入感知艺术作品蕴含的深意,达到悦心悦意的效果。审美想象力使审美过程更加完整,艺术欣赏的过程同时是美的再创造的过程。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和发展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爱因斯坦酷爱艺术,还是一个演奏小提琴的高手,他曾坦言:“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理念和意识引入其本身的专业学科研究中。

  (三)繁荣校园文化,弘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在指导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高尚的艺术氛围营造。大学校园尤其是工科院校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文化生活,同时也需要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人文气氛,引起他们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和兴趣。虽然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广受欢迎,如校园歌手大赛、文艺会演,常常是观众爆满、热情高涨,但这类活动娱乐性有余、艺术性不足。我们应该认清高校文化的地位,通过经典艺术、古典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等来营造高尚的艺术氛围,用高尚的文化教育大学生,引领大众社会文化。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我们应该把握好俗与雅的适当比例和时机,自娱自乐不可多,高雅文化不可少。尤其在理工科院校,更加不能忽视这一方向的引导,不能以文娱活动替代艺术教育。2.强调健康内容与生动形式的统一。针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功利性强、娱乐性强的特点,我们在开展艺术教育及其他素质教育活动时,应该十分强调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味地哗众取宠是只有形式或者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的表现,而一味强调内容、思想却忽视形式同样不可取。品德教育乏味、刻板,甚至演讲比赛、大合唱比赛也死气沉沉,这必然失去素质教育的意义。

  (四)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要在普通高校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并且每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l门并通过考核。高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落实政策,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培养计划,将一部分基础的艺术鉴赏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程,并辅以更多的艺术理论选修课程,以必修课程启发大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进而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选修、自学更多美学、艺术和人文知识。高校要努力创造人力、财力、物力,健全机构和体制,以机制保障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独立运行。各级教育部门要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成效设立专门测评体系,以有效政策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不可能仅靠几堂课、几本书就能提高,它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也不是高校、中学或是家长某一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它起始于最初的认知学习,却没有结业的时间,它来源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却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形成各不相同的教育效果。在这里就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若干方面进行讨论是希望引起更多方面的重视与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蒋国忠.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艺术审美特征与高校艺术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电视艺术审美生成与审美特征论文01-15

壁画艺术观念与审美特征07-19

艺术是什么_艺术的特征01-16

建筑艺术有哪些审美特征? -工程01-01

探析网络音乐的艺术特征论文10-01

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作的灵魂——艺术家审美的艺术论文12-25

高校教师教学艺术特征刍议论文01-03

在审美意义下的艺术教育07-03

牌匾的艺术特征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