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两地创新转型的差异论文

时间:2021-09-09 19:03: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探究两地创新转型的差异论文

  一、苏浙创新转型差异因素影响

探究两地创新转型的差异论文

  区域创新和经济转型的因素复杂,既与自然经济基础有关,又与社会因素紧密相连。造成苏浙创新转型差异,主要与两省的经济基础、引导、创新平台、R&D投入、人才资源等有关。此外,企业行为、市场、金融等要素也影响到区域的创新转型。

  (一)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的乡镇企业和浙江的民营企业快速崛起,培养了具有地域标识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路径,为两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两种模式都建立在工业经济载体之上。江苏原有的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工业企业规模较大;而浙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主要依托民间力量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来看,浙江企业数量明显多于江苏,但规模较小,总产值仅为江苏的50%左右;从大型企业数量来看,江苏远多于浙江,且单个企业产值较高,平均产值接近浙江的2倍。可以看出,江苏以规模大型工业为主,浙江则是规模中小企业为主,规模企业实力江苏优于浙江。此外,外资在两省工业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相差较大,江苏外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近40%,是我国引进外资最多的省份,而浙江外资工业产值仅为总产值的10%左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资金缺乏、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投入创新和转型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而大企业则可以利用规模优势,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在我国研发投资主体依托企业的背景下,企业实力是推动创新转型的最重要的动力。因而,规模工业实力差异决定了企业研发投资的差异,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差距,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浙江中小企业面临困境更为明显,也体现出经济基础的影响。

  (二)引导从2000年到2010年底,为引导区域研发创新,江苏省和相关部门共出台政策多达110项。既有省域层面的`宏观指导政策,又有微观层面的资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中介平台建设政策和人才政策等。此外,宏观政策得到了地市积极响应,执行高效。如无锡等市实施的“一把手抓科技创新”政策,昆山把科技创新指标纳入各部门和区县党政班子政绩的考核体系等;各级通力合作、齐头并进,共同推进区域创新和转型发展。与江苏相比,浙江省主要是着力完善市场功能,帮扶企业发展。同时,为推进转型,浙江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并根据浙江企业特点,制定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金融、税收、管理等政策。但是浙江99%的企业属于“散、小、活”的中小民营企业,的驱动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缺乏创新,危机之后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可以看出,在引导区域转型方面,江苏政策的系统性和执行力均取得显著成果,使得区域创新转型能够在的科学引导下有序发展。由于浙江经济发展主要依托民间力量,主要以看不见的手在辅助区域发展,导致政策在转型早期引导性不强,执行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江苏的顶层设计对区域转型发展有一定优势。

  (三)创新平台创新是转型的动力,创新平台构建可以形成协同发展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江苏通过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产学研联盟”、“校企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实现高端智力团队服务于企业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赵敏等,2012)。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发机构630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万人;两院院士87人,人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70%(张晓峰等,2012)。同时,江苏企业与国内95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1000多个,“校企联盟”5000多个,通过技术和智力输入,帮助企业改进技术,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技术创新,浙江也采取了多种途径。2003年提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目前已引进和共建530家各类创新载体,总投资达到61.29亿元。2004年开始在企业和地市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动院士专家及其研发团队与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截至2011年底,浙江已建站164家,其中省级站26家,共引进院士144名,其中省外院士128名,外籍院士2名。此外,还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于企业规模等差异,导致江苏创新平台利用绩效优于浙江。江苏创新平台能够有效凝聚政产学研,形成互利合作和协同创新格局;而浙江的中小企业,在资金、市场环境、企业家行为等因素影响下,创新平台的综合效益并未得到全面激发。

  (四)R&D经费投入无论是总规模、人均支出还是占GDP的比重,江苏投入均高于浙江。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推进了江苏科技创新,加速了区域发展转型,使得江苏省在工业转型、企业创新等具有优势。同时,研发资金来源中,规模企业投入多,对江苏来说,规模企业优势则有效保障了研发投入的增长。

  (五)人力资源与科研产出人力资源和科研产出也影响到两省的创新转型。从规模上看,江苏常住人口达到7898.8万人,比浙江多2435.8万人。从质量上看,江苏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一直低于江苏。此外,江苏大中型企业和高校从事研发人员的规模也多于浙江,使得企业和高校的科研产出明显高于浙江。通过2001年到2011年的两省申请受理的发明专利数量来看,2005年之前,两省之间差距较小,2006年之后,江苏发明专利的受理数量呈现快速增长,2011年底江苏发明的申请专利受理数是浙江的3.4倍。因此,江苏的创新转型的软环境要明显优于浙江。

  二、苏浙转型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江苏与浙江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上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产生这种结果,既与的驱动有关,又与区域的整体经济社会背景等紧密相连。

  (一)在转型发展中作用重大江苏主要运用“扶持之手”和“看不见的手”积极推动经济转型,而浙江则更多是采用“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职能促动经济转型。从经济转型结果来看,江苏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充分反映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体制机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运行等不够完善,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现阶段我国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技术成果应用的公共性,财政投入也非常重要。然而,经济转型的实质是“经济自由化”到“去化”的过程,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放弃经济干预,以“看不见的手”服务经济发展,激发市场的生机和活力。

  (二)市场因素决定转型主体合作关系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主体,即引导、企业主导和科研机构等参与模式。在不同主体参加转型过程中,利益共享是驱动合作的重要动力,尤以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表现明显。两省的-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平台基本相似,如院士工作站、产学研联盟等。从分析可以看出,许多措施浙江走在江苏前面,但企业的赢利模式决定了企业选择,浙江的中小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当下利益,参与转型的热情不高,致使科研机构等中介组织参与转型缓慢;而江苏大型企业居多,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企业与科研机构等合作转型,效果更好。因而,在各主体的利益博弈过程中,江苏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在驱动转型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比较好。

  (三)企业规模对转型升级影响深远规模经济对转型的优势明显,浙江以中小企业为主,而江苏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主,在创新转型中江苏省优势更为明显;这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相一致,大企业要比中小企业更具有创新能力,企业做大了才更有利于创新(Schumpeter,193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浙江的民营企业倒闭较多,主要因素是企业的产品市场、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命运,在没有技术创新和资本支撑下,倒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人才和资本限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难度更大,“无形之手”和“扶持之手”的综合实施将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危机之后,必须给予中小企业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

  (四)企业内外科研机构对区域发展转型的贡献差异巨大目前,从两省的数据来看,企业的转型升级主要依托企业自身的研发创新,而企业外部科研机构的创新支持相对较小,县级以上部门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投入远大于专利转化的合同金额,凸显外部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要提升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必须发挥市场优选机制,形成良好的产学研机制和平台,促使外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这既是驱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又是当前和未来必须突破的重要难题。

【探究两地创新转型的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创新教育探究论文01-21

观众角色转型与节目元素创新论文01-05

小学体育创新性的教学探究论文05-01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探究论文01-10

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创新探究的论文10-24

高校班级管理创新的相关问题探究论文11-01

资源管理创新管理的理念探究论文11-02

探究实验创新和自制教具的论文教育理论论文04-22

实验探究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论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