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1-09-11 12:38:3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知识与理论密切关联,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工作情景之中,同时实际工作情景中的困难和见闻被学生带回课堂,当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被完全激发出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工作中需要的实用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放在了第一位。在优化和整合学校及企业资源前提下,学校和企业应齐心合力搭建一个让学生能快速成长成才的平台,使学生学校里的学习、技能实训言之有物,不再脱离实际而是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有机结合,培养出实践中真正需要的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一方面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学生理论知识,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获得实践技能,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我国广大职业教育研究者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实践和努力探索总结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它既吸取国外精华摒弃糟粕区别于国外的模式,又与我国以往的传统模式有所不同,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思想方面,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将学生的所学与市场的需求密切结合,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培养出来的是能带动我国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技能强、综合素质高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第三,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在自身条件许可范围内,设置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强区域性明显的专业。第四,课程设置方面,打破常规,改变目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建立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全新的课程模式。经验显示,高职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和教材,但不能没有课程。第五,教学模式方面,采取各种手段逐步推进“订单式”培养。第六,评价体系方面,社会、行业、企业三方共同担任评价主体。最终评价标准看学生通过工作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和三方评价主体即社会、行业和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来综合评判。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德育教育的影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本身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高职教育界被普遍认可,且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以其为契机进行办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给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必然深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进而发生变化。

  (一)德育教育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主体也悄然的发生了变化,它由以往的单纯的由学校老师担任逐渐转变为由多方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术员等社会人士来担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实习带队教师、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都在无形中起到了教育主体作用。

  (二)德育教育客体由身份单一转向双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德育教育客体身份,还具有企业职工的身份。这使得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的角色定位不准,不具备爱岗敬业精神,无任劳任怨思想准备,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意识不到“工”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角色转换不及时、不到位,并且要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还需要一定的磨合过程,再加上既然步入了社会,就需要处理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原因,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畏难和逃避等各种负面情绪。要想很好的解决上述情况,就必须引导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角色和自己的多重身份,找好人生定位,尽快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三)德育教育环境由简单转向复杂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环境不再只是局限于单纯的校园环境,而是要在更复杂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中接受锻炼。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有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在工作上的竞争必然会带来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都会给新走上岗位的学生带来深深的困惑。高职学生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期间与社会充分接触,社会上各种观念、习惯、行为都对其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生由校园走向企业,受教育的环境由简单走向复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可控因素减少,有时候甚至鞭长莫及,这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四)德育教育载体更为宽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要想对学生继续提供德育,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能为力。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和整合企业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长处,探索学校德育教育与企业的员工教育、企业的文化建设相一致的德育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更具针对性,能够与企业的教育有机衔接。同样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企业时也应认真考察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德育教育内容等,使企业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确保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

  现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地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念和多元化的文化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在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传递着。同时受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一些消极的思想和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显现,并借助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职生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相比,学习生活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复杂,与社会的交融更大,受到消极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各种文化和信息的熏陶下,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高职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坚信党的领导并且深深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但又容易对各种负面新闻反应敏感偏激,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教育,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难免会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难免会认识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容易对出现的个别不公平现象形成偏激的看法;难免会法律观念淡薄而导致社会公德水平不高。在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保驾护航下才能保证办学方向上的正确性。

  (二)确保“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贯彻实施

  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力量,要想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企业就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德育工作中。在开展德育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除了能提高专业特长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过去轻视学生个性发展只重视社会价值发展的观念,让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达到和谐的统一。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从内到外的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由“学生人”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三)确保高职德育机制的创新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必须使学生一方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对现代企业有着较强较快的适应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不再只是学校的事情,同样实训也不再只是企业的事情,教学和实训等环节需要两者的共同参与。同样在新形势下,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才能走出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形式,让高职生德育教育机制得到创新。创新的德育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除了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管理模式有所了解和思考外,还将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社会价值观有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实习学生德育教育,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紧密融合,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搭建一个德育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平台,必将推动高职生德育工作在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从而提高高职德育教育水平。

  (四)确保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职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与传统封闭的校园环境相比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体系。学生在这开放的体系中既可以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又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滋润,同时真实地感受到企业发展的脉搏,获取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前沿的信息。开放的教育环境,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舞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阶段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既有利于高职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他们社会使命感的形成,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的梦想。

【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德育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论文01-17

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9-28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毕业论文10-06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1-19

对特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02-21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1-19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2-22

内蒙古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01

高职教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