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阶段高校内在发展的要素及其优化论文

时间:2021-09-14 16:47:1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我国现阶段高校内在发展的要素及其优化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高校内在发展的主要要素是办学理念、活动、技术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对目前高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有针对性地对如何优化高校发展要素做了探讨。

论我国现阶段高校内在发展的要素及其优化论文

  【关键词】高校;内在发展要素;优化

  一、构成高校内在发展的要素分析

  组织做出的任何决定、任何行动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因,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理念。如果说一个学校没有理念,其决定、其行动往往是盲目的。高等院校发展的第一个组成要素就是理念。高等院校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教学教育活动、科学研究以及服务活动等等。如果没有具体的活动,理念终归是理念,而不能转化为现实。因此,高等院校发展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活动。组织的任何活动都包含着一定的技术,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任何活动都不能有效地实施。因此高校发展的第三个构成要素就是技术。为了保证理念转化为现实,以及活动的规范性,就必须用制度来保障。所以高校发展的第四个要素是制度。由此,我们得出高校发展的四个构成要素:理念、活动、技术和制度。

  高校理念主要研究学校在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涉及学校的性质与目的、职能与使命等,从根本上回答学校是什么的问题,揭示学校的性质,反映人们对学校的追求。不同的高校在其发展中受其自身传统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学校特色和不同的办学理念。活动是一种变换,即接收某一类型的输入,在某种规则的控制下,利用某种转换方式,经过变换转化为输出,可表示为:活动={输入、处理规则、转换方式、输出}。[2]高校中的活动包括很多方面,不同类型高校的活动往往会有很大差异。从职能的角度进行划分,高校的活动包括教学、教育、科研及其管理。这些活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培养人。技术就是活动过程中的转换方式。组织理论家雅克·埃尔卢把技术界定为:“技术是为了达到某些实际目的而对知识的组织与应用。它包括具有物质的表象的工具和机器。同时也包括那些为解决问题和获得某种所期望的结果而使用的智力技巧和方法。”[1]这里的技术实际上就是活动执行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对高校而言,技术指的就是学校实践活动的一种操作方式,是为了实现学校的理想与目标而采取的资源配置与应用方式。它既包括学校中的仪器设备,又包括人们从事教学、科研与服务及其管理活动时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

  制度的歧义比较多,大多数人把制度理解为规章,这是一种较狭隘的定义。本文认为,制度是决定人们在活动中相互关系的任何形式的制约,它是活动执行中的处理规则,它包括正规制约(如书面的规章制度)和非正规制约(如习惯、学术风格等)。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制度是人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指南。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内在发展要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办学理念的问题

  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他又补充说明:“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术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的前进方向” [2]李萍教授认为:“办学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办学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3]而目前高校办学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是“太务实”。办学理念是办学者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是对教育现实的一种概括和超越,是对教育价值的期望和追求,它只能是靠不断的努力去充实、完善。它同办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是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办学目标是为达到人们追求的办学理念而设置的若干具体工作目标。因此,有可能在某一阶段通过努力能完成某个办学目标,而对于高校办学理念则需要长期的、执著的追求。教育是百年大计,高校办学理念是影响今后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但目前我国的大学始终是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其组织机构类似政府的组织机构,其中,有计划的行政办学为其最大的特色,致使形成“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深刻地打上了功利主义烙印。

  第二是趋同性。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模式,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度一致,这就决定了教育的雷同性,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教育都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不仅仅是教育目标的一致,在教育办学模式、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全国基本相类,高校的各个管理环节上也存在着高度的一致。

  (二)高校技术方面的问题

  高校活动与技术方面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领导的方式好坏,它影响了所有的学校活动与技术方面的事宜。目前高校主要依然承袭传统的等级制度下的领导方式,其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如下:传统的领导职责就是领导是绝对权力中心,实行个人包揽式的家长制模式,这种模式给子领导太多的负担,同时又带有过多的权威性、绝对性和包揽性,其结果容易导致组织效率低下,不利于其个人与组织的发展。传统领导方法很少采用激励机制和参与机制,无法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也很难提高下属的绩效和满意度。传统领导方法采用单向沟通方式,无法真正理解任务所处环境的变化、特征和下属的特征,无法认清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并设法排除它,这种方式缺乏认清实现目标的路径及可能遇到的障碍的能力,而且缺少双方交流的沟通方式又极易引起矛盾冲突和摩擦,难以实现组织目标。传统的领导方法在决策时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通常表现为“要求”或“命令”,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尤其缺少舆论监督容易导致上级领导的利己行为,也无法保证其决策结果的正确性、实用性和广泛性。

  (三)高校制度方面的问题

  制度即意味着机制与体制的统一。在高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制度不全、“刚性”太大。

  第一,制度不全,且缺乏延续性。学校制度应包括学校的办学体制和内部的管理机制。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实行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与教师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清晰了。但是,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办学体制受教育主管部门影响极大,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界说,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目前我们所处在教育发展尚不均衡时期,教育资源相对匾乏,如果学校得到某种政策优先,比如办学自主权,招生和师资等,无疑对学校的经济收入,教学质量,办学成效和社会声誉都是极大的作用,政策优先即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一种间接的物质投入,但是它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有时比直接的物质投入更大。如何来规范上述行为,应形成明确的制度。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全。学校实行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使校长的行政职权得以明确,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需要完善的各项内部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一定要健全,其中一定要包括对校长行政职权的监督制度

  第二,“刚性”太大。学校组织是一座“金字塔”,上一层的人总是拥有对下一层的权力;学校的整个系统中有不同水平的决策层,校长处于最上层,他通过明确的制度来规范学校中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各课教师和职员)的权利和义务,使其工作富有成效;校长根据每人的资力和成就,决定他们的晋升和薪酬等。但是,由于学校具有非科层性的一面,严格的科层管理并不能最大地发挥教职员工作积极性。学校组织同企业组织的特点不同,它的组织管理效益体现的是非硬性指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学校管理仅靠刚性的制度约束地是一种表象,并不能促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学校管理必须要有柔性的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做补充,把学校发展目标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统一起来,把提高干部、教职工的素质与提高学生的素质统一起来,明确学校管理的各项活动都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使成员发展伴随着学校的发展。

  三、优化高校内在发展要素的对策

  (一)办学理念的优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理想(念)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活动被消解,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的生命的,而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 [4]就是说,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包含制度)如果没有理想追求之理念作为基础,那么,大学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主要文献《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重申和确定了高等教育理念的三个核心概念: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针对性,是指面对高等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所有职责与活动应达到的标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使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5]

  高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方向,社会在急剧变化,高等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并推进社会的发展。在当今我国高校的发展和改革中,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必须在洞察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应对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结合自己的本校的发展现状和办学经验,形成办学理念,并须得到大部分学校成员的认同。任何一个高校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都要求校长不断反思学校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和学校发展的走向,正确认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困惑,勇于思考,勤于探索,坚定、正确、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等进行理性思考,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努力把自己追求的办学理念转化为现实。

  (二)技术的优化

  学校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管理者的领导方法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它们都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技术行为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效能,因此,学校技术要素的优化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众多的方法方式中,学校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和管理人才的素质是最为关键的。高校在内外形势变化剧烈的情况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办出特色,形成风格,领导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人学。国内外诸多好大学的发展历史都佐证了这一点。大学校长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这就更需要他们摆传统的等级制度下的领导方式,采用新的领导方式。

  高校有一个好的统帅是人才管理成功的一半。高校领导首先要具有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其次,要博才多学,视野开阔,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再次要有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敢于冒风险,敢于负责任,率先垂范,宽容大度;第四是能统帅全局,当机立断,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善于把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使之和睦相处。而管理人才的素质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水平。管理人才是指具有较高学历懂专业、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应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品德、能力、知识等方面进行开发,转变观念,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理念。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根据学校的发展大计,合理的制定和执行学校的各项政策,对国家、学校和教师负责。一批高素质的“廉洁、高效”的管理人才和管理队伍,不仅是学校维持日常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制度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建立一支精简高效的管理人才队伍,并给予真正的管理人才相应的人才待遇,提高他们的管理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对提高整个学校的工作效率,保障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是大有裨益的。

  (三)制度的优化

  第一,建立现代大学学校制度。从现实与长远的角度而言,完善制度必须以“现代学校制度”为基点而“现代学校制度”又是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般而言,学校组织制度是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长所构成的组织结构。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学校经营管理组织的类型、责任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教职工和学生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以及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等。

  第二,实施柔性化管理,避免内部管理制度“刚性”太强。学校制度是用来规范学校成员,以保证学校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秩序,但同时制度必须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旨趣。因此,在制订学校制度时要避免刚性太强。其方法是,首先要体现重视学校内部成员发展的需求。教师是学校组织的主要成员。他们分别具有自我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推动着学校组织发展。其次,学校制度须体现对学校内部成员合理评价。首先应用发展性评价取代鉴定性评价。即变原来的上级对下级的鉴定式单向评价为上下级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式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形成学校管理的民主氛围。其次,校内部评价应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随时掌握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便于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 F. 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利,1985.

  [2]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辽宁高等教育研究[J].1999,(1).

  [3]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J].上海高教研究,1998,(1).

  [4]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少华.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6]熊光慈.关于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论我国现阶段高校内在发展的要素及其优化论文】相关文章:

论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07-02

论儒家美德内在结构及其动力发展机制10-25

试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07-02

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03-25

电脑音乐及其发展论文12-18

论我国服务型校长的发展论文01-06

规模优化: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07-21

试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及其管理模式07-29

浅谈EPON技术及其发展论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