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1-09-15 16:44:5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主体人格 学 教 研结合 系统

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主体结构为“一、二、三、四、五”:一种基本思想;二突出培养目标;三开放培养计划;四合一课程体系;五要素培养方式。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既是目标性要求,又是过程性要求。该模式是观念性系统、制度性系统、行为性系统的有机统一。

  高师素质教育在可操作层面的深化问题在现实中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主体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高师特点,以石家庄师专政教专业为试点,设计和实施了“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文概要说明在基本思想和具体操作上的探索成果。

  一、教育思想——“一带多”

  高师指向素质教育的改革,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相统一的深层指导思想。我们已经论证说明,高师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健全发展,主体人格素质是以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的素质。〔2〕这是一种深层的、原发性素质,它的发展可以推动、带动、激发其它应有的素质的发展。主体人格素质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相统一的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这种素质的适度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其综合素质尤其是适度拓宽素质和持续发展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高师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化结果,至少应该包括“一带多”,即学生主体人格素质带动其综合素质发展的思想。

  二、培养目标——“两突出

  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家已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无疑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但是,对于复杂而动态的相关规律而言,规定不可能达到穷尽规律的程度。这也正是教育改革的空间之一。从上述“一带多”的教育思想着眼,高师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主体人格素质,是终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素质。那么,综合素质中比较基本的素质是什么呢?这应该从高师生未来的社会角色要求寻求答案。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不可能靠一套知识使用终生,他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这种学习素质包括终生学习的欲望、毅力、动态方法和综合能力。同时,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也不可能仅靠常规走路,其比以往更需要教育研究,更需要提高科研含量。这样的科研素质,内含着终生科研的欲望、意志、方法更新和综合能力。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教育能力,也需要终生学习和教育研究的能力。因此,就高师培养目标的构成而言,应该在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主体人格素质、突出学习、教育、教育研究素质的培养。

  三、培养计划——“三开放”

  先进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靠革新的培养计划来保证。我们认为,为了体现上述教育思想,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应该实施开放性的培养计划,即向中小学教育开放,向非专业开放,向教育创新开放。为什么如此呢?

  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加入WTO等时代背景的变化,对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已经和将会持续地提出改革的客观要求。中小学已经实施的素质教育深化譬如课程综合化等项改革,以及以后必然还会不断推出的改革,都要求高师素质教育超前采取相应对策。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前景,高师落实“一带多”教育思想,达成“两突出”培养目标,其培养计划必须面向不断革新的中小学教育开放。要引导高师生自觉发挥主体性,主动地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动态,分析、预测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在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紧密结合中,主动地、创造性地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增强学习、教育和教育研究素质。新时代需求的是T型人才,是宽基础和特项专深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基本素质的教育人才,也应该是这种T型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在试点改革探索中,作了相应尝试。我们革新培养计划,将原先的政治教育专业改造为政治法律教育专业,即在主修政教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法律专业课程。同时,在试点学校的支持下,引导学生面向全校各专业,自主选修跨学科课程。由此,学生学、教、研结合素质的培养,就可以奠定于跨专业的基础之上。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尤其超前运行的高师教育,更应该是不断创新的教育。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素质培养,只有向教育创新开放,立于创新教育的平台上,才能真正达到较高水平。

  上述向中小学教育开放是目标实践性开放,向非专业开放是过程专业性开放,向教育创新开放是时代前沿性开放,三者相互结合,使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素质培养,有了教学制度性保证。

  四、课程体系——“四合一”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突出主体人格素质、突出学、教、研结合素质的综合性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靠相应的课程体系作基本的保证。

  从学生素质培养角度,这种课程体系,应该是具有“宽、强、特”性质的综合性结构。也就是说,包括适度拓宽的基础性课程,强化能力培养的技能性课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性课程。据此要求,可以建构“四合一”课程体系。

  (1)基础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理论素养,包括一般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

  (2)开拓性课程。主要拓展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面向本地实际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就师专政教专业来说,在原来管理学、家庭教育学等开拓性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出法律类系列课程。

  (3)技能、特长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化技能和多方面特长。除了“教师口语”、“书写技法”等以外,尤其开出“学习学”、“学习策略”类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欲望和能力。

  (4)研究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理论的分析、比较、研究,尤其突出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与学习素质和教育素质相结合的研究素质的培养。

  五、培养方式——“五要素”

  教育思想、教学制度,最终要靠教育、教学行为来落实。教学改革实验中,我们运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探索性行动研究法”,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我们认为,这里的教育、教学行为至少应该包括五个要素:

  第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学生是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师主体作用的高水平发挥,就在于对学生主体的引导、启发、点拨、激发。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成才的环境和条件因素之一。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方面要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未来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服务。基于此种见解,参与教改实验的教师、学生,探索、形成了“导读式”、“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试讲式”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程度的自主性的教学活动中,培养、熏陶、生成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素质。

  第二、教师提供指导服务。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引导学生实现由注重“学会”到注重“会学”的转变,不仅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更要为学生会学提供指导服务。教师自觉地组织学生从事尝试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譬如学生试讲、学生评教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更进一步,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教育研究活动,为其提供指导服务,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教育、研究素质。

  第三、实施弹性教学。即某些课内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扩展,一些课外的课题、问题吸收到课内进一步深化。由此,以主体人格素质和学、教、研结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活化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四,进行个别化教育。学生主体人格素质和学、教、研结合素质,是以个性的发展为前提的,而后者离不开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针对学生特点,主动开展课上、课下的个别化教育。

  第五、组织自主评价。学生是学习主体,是受教师指导的教学主体。学生对教学和学习进行自主性评价,对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是必要的一环。

  主体人格培养为前提的学、教、研结合,既是目标性要求,又是过程性要求,只有教育、教学过程渗透学、教、研结合,才能达成培养目示的学、教、研结合。教师要成为学习、教育、研究的示范者,学生要成为学习、教育、研究的实践者。“一带多”教育思想属观念性系统,“两突出”培养目标、“三开放”培养计划、“四合一”课程系构成制度性系统,“五要素”培养方式属行为性系统,三个系统的内在统一,构成了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有机统一体。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师范教育发展项目JG114课题.

  〔2〕李来和,曹瑞江.主体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8.

【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高职土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09-28

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1-19

国际动漫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论文01-01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2-22

和谐实践教育模式研究的论文10-08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02-21

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9-26

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9-28

人才培养模式及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