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我国高校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21-09-15 15:32:2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再论我国高校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是新世纪我国高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亮点、热点和难点。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比传统的四年一贯制教师培养模式具有优越性,我国目前主要实施的“4 + 2”、“4 + 1 + 2”、“3 + 3”三种代表性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我国高校可以在坚持教师教育大学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总结先行学校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因校、因地制宜地探索多元化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

再论我国高校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论文

  关键词: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由来及国际进展

  所谓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指学生在综合大学的文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接着进入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一定年限(1—3年)的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这种模式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日益重视这种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教师培养模式的出现显示了世界师范教育体系从独立走向开放,使师范教育的功能依存在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开展这种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比较早的国家有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代表性的模式有:

  1、美国的“4+2”

  在美国,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准备就绪的国家》中建议,取消教育专业学士学位,本科教育致力于文理教育和对所学学科的基础训练,师范专业训练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美国在推广五年制教学文科硕士课程的同时,各州都把硕士学位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条件,1999年的资料表明公立学校中有56%的教师己拿到了硕士学位( 1971年仅为27%)。[ 1 ]美国教师的职前培养采用的是一种本硕连读的“4+2”模式,学生无论是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经过4 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经筛选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学习合格,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它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中学教师为目的,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研究型教师的需求。

  2、英国的“3+1”

  英国的师资培养一般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大学)的师资培养课程中进行,其师资培养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教育学士”计划,为4年制师资培养课程;二是“教育硕士”计划(“3+1”),取得专业学位(学制3年)的教师申请者,在经过3年的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进行1年的教师职业训练,才能进入教师行业,即采取“3 + 1”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

  3、法国的“3+2”

  “3+2”,是法国推进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在法国想当中小学教师者,大学本科3年(在大学第二学年对希望今后从事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师入门指导”,并在将要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第三学年进行“体验学习的职前教育”)毕业后还要在1990 年新设的“教师教育大学院”(UFM,Insitu Universitaire de Fomation Matres;也可称为“教师培养大学部”,类似于挂靠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攻读为期2年的教师教育课程,这是法国面向21世纪力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中小学教师培养教育及其研修培训的一大政策措施。[2]

  4、日本的'“4+1”、“4+2”

  日本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就创建了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生院。200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关于今后教师培养资格证书制度”提出了创设以教师培养为特定目的的“专门职研究生院”,培养具有实践性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其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根据新设想的上越教育大学等的改革方案,提出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应该以硕士毕业生为主的建议,有必要设置大学

  本科和硕士课程衔接的六年一贯制师资培养课程(“4 + 2”),同时文部省允许大学设置“一年制硕士课程”(“4 +1”),主要面向作为公务员的中小学教师,文部省规划到2020年,具有硕士学位中小学教师获硕士学位者要达到教师总数的40% - 45%。[ 3 ]

  二、我国高校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我国积极主动地借鉴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实施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变革。其中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首的一批重点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地方师范大学已经积极进行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为培养高学历、研究型教师进行了先导性的探索。下面的表1系我国主要师范大学推行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4 ] :

  我们可以看到各师范大学探索了三种富有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4 + 2”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探索的“4 +1 + 2”模式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模式。

  1、北京师范大学等“4 + 2”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在2001年率先尝试了“4 + 2”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求通过选择和分流,改革单一的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规格上移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思路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末,对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一定筛选程序后,从中择优选拔进入“4 + 2”模式培养的学生人选;第四学年对他们进行本硕衔接培养,一方面继续完成本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修读部分研究生学位课程和公共课程;第五学年开进入到教育学院学习两年,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撰写与中学学科教学直接相关的学位论文,毕业后担任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主要师范大学继北京师范大学后也纷纷推出自己的“4 + 2”教师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2、华东师范大学“4 + 1 + 2”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提出了教师人才培养的“4 + 1 + 2”模式(即4年本科教育+ 1年中学教育实践+2年硕士培养)。其特点是:由华东师大、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校长和各区教育学院组成的专家组对学生进行面试。被选择对象都是具备免试直升资格、在本科阶段学业成绩处于前25%的尖子学生。学生与中学双向选择后将签约:本科毕业后,以“准员工”身份进入中学工作一年,之后再回学校学习2年。其间,学生的硕士课程设置、教学、论文指导等,都由大学和中学共同完成。这批学生在硕士期间享受“优厚待遇”——中学发给工资,大学给予全额奖学金。被选中的学生和学校都面临三次选择,首先是学生到学校实践一年,双方签订意向性合同。一年中学生拿教师工资,华东师大还将派导师与中学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一年实习结束后,根据表现(此学生是否适合学校,教学水平如何等)决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作一年后,双方如有异议仍有选择的权利。如果确定进入中学的学生,攻读硕士时可获得全额奖学金,一年14000元,学校还将继续发给其工资。

  3、上海师范大学“3 + 3”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模式的第一个“3”,意指接受本模式培养的优秀学生是用三年时间完成本科专业教育(来自我校各学院各学科的优生);第二个“3”,是三年“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第二个“3”又可分为“1 +2”,“1”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入门导向、教育实践、教职体验以及自身价值定向;“2”意指为期二年的“教师教育专业”方向设有核心课程、各学科必修课程和教职课程、“课程超市”的各种选修课程以及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上海师范大学实施“3 + 3”模式的具体思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各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根据既定标准对全校各学院本科各专业中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筛选,从中择优选拔“ 3 + 3”模式培养的学生进入教育学院;第四学年,先要接受为期1 - 2个月的入门导向———“教师教育专题讲座”,然后到各种教育机构从事为期6 - 8个月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职体验以及自身价值定向,结束时授予同大学本科四年毕业一样的学士学位,并且提供三条出路:①力图使80%的优生进入第五学年攻读教职硕士课程,②可能有10%不适应教职的可通过必要的考核攻读其他学科的研究生课程,③也可能有10%对教职缺乏兴趣的可作为本科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第五学年,回到教育学院正式攻读“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第六学年,通过论文答辩并完成规定的学业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学位”。“ 3 + 3”模式硕士毕业生主要面向上海市基础教育部门,期望和激励毕业生到中小学执鞭任教。

  三、对我国高校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的讨论和建议

  从上文可以看到,我国主要师范大学均纷纷实施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那么这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究竟有何优点,目前三种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间有何区别,我国其他高校应如何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呢?

  1、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优点

  第一,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范生执鞭任教

  由于我国大多数师范大学已呈综合化发展趋势,校内各专业院系的学科水平都比较高,不仅招收本科师范生,也招收非师范本科生及进行研究生培养。在现有的体制下,各专业院系最优秀的本科师范生基本上通过直升研究生的方式转向了专业研究领域,将来毕业后很少进入基础教育岗位。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会吸引一些优秀的本科师范生就读,这些人硕士毕业后多数进入基础教育岗位,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基础教育战线留住优秀的人才。

  第二,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革除了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弊端

  我国各师范大学传统的四年制教师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各专业院系进行一贯制培养的,在校期间同时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场所和机制、培养主体、课程设置上都显示出针对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优越性,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下表2即反映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针对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种种优越性:

  2、三种类型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应该说三种模式各有其特色及优劣。详见表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实施的“4 + 2”在修业年限上比通行的七年制本硕培养具有经济性,能够吸引学生,但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教育实践时间和空间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学生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第一线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时间相对短了一些,在走上工作岗位前缺乏中小学提供的现场实践经验资源。而且该模式缺乏灵活的退出机制,学生在选择进入后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从教也无法及时退出。

  而华东师范大学“4 + 1 + 2”模式则是洞悉了“4 + 2”模式的缺点,增加了长达一年的教育实践,并且由用人学校全程参与培养,其配套的待遇也较为丰厚,三次双向选择的进出机制相当灵活,具有吸引力;但修业年限与国际通行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最多不超过六年相比不够经济;目前在实际运作中又遇到外地户籍的优秀的本科师范生无法通过人才评分机制落实上海户籍进入上海教师编制的问题,使得选材面越来越窄。

  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可以说是集前面两种模式之优点,进出机制相当灵活,修业年限也很经济,充分利用了直研学生大四学年近一年的富余时间(不需考研、不需找工作)进行教职体验和教育实践,这样的体验和实践有利于准教师后两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有利于准教师加深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这种模式应该说对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由于其刚刚起步,其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3、对我国高校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建议

  总的来说,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范生从教,为教育战线留住好的人力资源。但选拔学生时的标准相对比较高(均是直升研究生标准),属于“精英型教师培养模式”,其不太可能被用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其培养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优化急需大批高素质教师等紧迫性问题。笔者对我国高校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应坚持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改革之路

  我国的师范大学,其实已经是综合大学的学科布局和学术氛围。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应坚持不懈地走大学化的改革和发展之路。我们的教师教育只有建立在综合大学、综合学科的高新平台上,只有在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氛围中,只有在雄厚的学术实力基础上,才能适应国家对创新型教育人才和未来教育家的需要。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实现转型的根本标志,在于建立起教师教育新的范式,将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相剥离,从“专业+师范”走向“大学+教师教育”,努力实现教师教育大学化,并积极实现学士后的教师教育,从而完成传统师范教育深层结构的真正转换。

  应继续深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虽然我国主要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上顺应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取得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革新的一些宝贵成果,但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积累的先进经验依然值得我们继续去深入学习、挖掘,并加以借鉴创新,进而深入推动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先行探索的高校应及时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

  先行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各师范大学有责任在其改革探索的艰辛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改革实验的经验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为其他培养教师的高等院校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探索新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的科学理论做出先行改革者们应有的贡献。

  应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

  笔者以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而不在于确定什么是最佳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在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没有最好的教师教育模式,只有最实用的教师教育模式。实际上各种教师教育模式都有优缺点,都有待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完善。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广大院校完全可以从所在地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形成多元化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这对于中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深入推进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 1 ] Gerald Grant and Christine Emurray. Teaching in Am erica:The S low Revolution [M ].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2don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3.

  [ 2 ] 陈永明. “3 + 2”———法国教师教育新模式[ J ].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

  [ 3 ] 陈永明. 主要发达国家教育[M ].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135.

【再论我国高校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索论文01-20

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论文12-31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1-20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论文02-10

探究对动漫专业教师培养的模式论文09-28

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1-19

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01-07

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1-21

高校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