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论文

时间:2021-09-18 10:28:2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转变理念,立足就业市场,依据市场配置课程资源和调节课程内容,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走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高校扩招,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数量急剧增加,地方办学已构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群中的主体部分,制约着我国教育技术人才的总体质量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与速度。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和缩小数字鸿沟计划。要完成这三项宏伟计划,需要大量的既懂教育理论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工作者,这无疑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就业前景。教育技术专业能否把握发展的机遇,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教育和信息产业需要的人才,有效地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理念的反思

  高等院校正式开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1985~1998年,有35所大学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①,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的办学主体部分是国家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养的方向是为中等师范学校、中小学和各级电教馆(站)培养电化教育工作者。由于毕业生人数少,社会需求量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出现了用人单位到学校抢毕业生的现象。1999~2003年期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出现了迅速增长期,许多地方院校相继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地方院校逐步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主体部分,专业教学在模仿已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培养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为中等师范学校、中小学校和各级电教馆(站)培养电化教育工作者。由于受高等院校自身专业发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影响,教师需求量大于毕业生的数量,教育技术学专业仍然是热门专业。2004开始,高等教育本科生扩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出现了膨胀期,学生就业出现了危机。面对危机,有人提出限制专业发展规模的想法,真的是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规模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吗?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701所,其中地方高校600所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不到总数的1/3,如果每个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按照60人计算,全国2005年招收本科数量仅1万多人。2007年度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软件产业至少存在20万人的缺口,并且这个缺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③,国内5000家影视制作公司和近万家网站都急需大量数字影视制作人员,很多国际影视制作公司向中国转移其外包业务,加大了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据业内人士估计,数字影视制作行业急需约150万从业人员④。面对巨大的就业市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规模并没有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问题出在哪里?首要的因素就是办学理念中“电化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没有从广义上理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既是拥有技术的教育者又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限定在教育领域而非更广泛的企业。2004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虽然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5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但“培养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的观念体现在多数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办学理念的局限性造成就业口径狭窄,形成了就业危机,就业危机表明专业发展不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二、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反思

  在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除了目标定位狭窄造成课程体系内容基本雷同外,还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的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缺乏柔性。教育技术学专业与信息技术市场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逐渐成为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孕育了巨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和市场。由于专业课程在四年以前设置,与信息技术的变化存在着四年的时差,虽然在课程体系中也存在着选修课程,但无法满足对新技术学习的需求,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表现出的规定性和不变性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2)缺乏职业能力的训练。市场需要的是职业能力而非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总和。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社会实践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核心为社会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专业教育最终结果是培养准职业人,要把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在培养过程中尽量缩小准职业人与职业人的差距。许多地方院校的培养方案虽然也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设定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但操作背景的设定是学校而非企业,缺乏职业感和成就利益的驱动性,实践过程和结果更没有从职业胜任角度进行评价,造成学生直接上岗能力的缺失。(3)没有表现出专业特色。地方高等院校办学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培养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社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是多元的,有决策层的、管理层的、设计层的、操作层的、营销层的、服务层的。因此,地方院校专业要针对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状况,发挥各自因历史、地域、传统所决定的'优势,明确职业指向,找准自己的合理位置,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在区域或职业岗位的层次上具有竞争力。目前许多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形式上雷同,没有特色,形成不了专业优势。

  三、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资源的反思

  由于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立时间短,年轻教师构成教师的主体,理论强而实践操作能力偏弱,大多数没有经过社会生产岗位的锻炼。教师的进修只注重学历的提升,不注重短期新技术的学习和岗位的职业训练,造成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封闭性,只局限于学校已有的资源,没有把社会资源纳入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得不到职业的熏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更是如此。由于地方高校面临扩建和新专业的扩充,负债办学已经是普遍现象,专业建设资金不足,实验设备和材料缺乏,造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简化或淡化,削弱了学生应有的专业能力。

  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人力物力及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的就业市场,应立足学校优势,挖掘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条件,走特色专业建设之路,依据市场配置课程资源和调节课程内容,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1)调整办学理念,探索“厚基础、宽口径、职业化、有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符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教师结合就业市场上的专业立足点,按照市场要求开展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搞产品联合开发和生产,吸引行业社会注意,获得地方和行业社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

  (3)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要有柔性和开放性,让企业和学生参与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注重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设置弹性课程,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只设定意向目标,不设定内容,在教学的最后两年,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从就业入手设置教学内容和训练过程,提高学生入岗的知识与技能。

  (4)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借助社会资源和优势,引入职业教育,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有计划地让教师接受短期新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单位挂职或定期调研,培养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聘用人才资源,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柳春艳.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结构分析[J].教学研究,2006(1):39-43.

  ②刘尧.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发展误区及其矫正策略[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6):1-5.

  ③李世杰.频繁跳槽加剧软件人才缺口阻碍产业发展[N].通信信息报,2007-11-07.

  ④梁杰.视频技术人才走俏[N].人才市场报,2007-06-23.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02-05

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的论文10-08

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09-28

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论文01-20

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10-05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02-10

建设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对策论文10-24

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考论文09-28

地方性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