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2-05-26 17:33:5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精选6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精选6篇)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 篇1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内容

  网络语言的应用基于网络环境发展开发,通过不同网络端口用户的参与,实现网络词汇的传导,进一步增加网络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使网络词汇内容更易于理解,为网络用户的网络交流创设有利的信息传输条件。例如在针对某新闻事件发表自身看法的过程中,选择传统语言词汇相对生硬,容易引起冲突或误会,而语言词汇的应用则可有效的化解矛盾,拉近评论者彼此间的距离。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传播存在一定的词汇歧义及误区,在网络语言定义方面环境适应性不足,因此网络语言可传播性较低。

  现阶段自媒体网络发展有效的解决传统网络词汇传播性不足问题,使网络语言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加,成为现代汉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应用主要分为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网络语言应用是指利用社会资源及网络资源,对网络语言内容做深度解析,词汇内容深度更高,更符合汉语文学发展的应用需求,现阶段的网络文学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义网络语言开发。

  狭义网络语言应用则更大程度上用于网络社交,即利用网络文化交流方法,对部分流行的网络词语及网络热词加以运用,通过语义重叠及词汇重组实现提高词汇使用的可操控性及辨识度,例如传统词汇中乐呵、光秃、闹哄及轻飘等词汇,语言表述能力不足,而网络用于中的乐呵呵、光秃秃、闹哄哄、轻飘飘等,则可在有效理解作者表达词义内容的同时,提高语言辨识度。一般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及网络热词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旧词新义的词语。网络新词经过网民的广泛使用已不再局限于网络平台,而是深入到公众的实际生产生活。

  二、网络语言的发展背景及应用特点

  (一)社会网络环境发展背景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交流机会也随之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对汉语词汇的使用愈发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衍生出符合相关人物事件的多种网络新词汇。该类词汇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思维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对新鲜事物的不断尝试,使网络信息的传导由符号、数字信息及数据参数向文化信息转变。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化发展促使网络新词传播速度不断加快,高强度的使用频次奠定了网络用词在社会环境中传播日益广泛的重要基础,使现代网络词汇传播更具有社会化及文化性特征。

  (二)信息化网络普及应用特点

  网络信息化体系建设不仅是信息化集成板块,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自我评价的一种衍生品。现代信息化网络传播,更注重文化传导,而文化传导的基础恰好需要通过不同语言及语种的融合加以实现,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体系建设的形成,汉语在网络信息传导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逐步凸显,成为现代信息网络发展的实际构成。网络语言的应用更具良好的时效性及融入性特点,根据网络文化发展内容及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选择有关网络词汇,使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全面与通俗易懂。例如网络事件的产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通用词对某一事件的形容已难以充分进行有效的表述,此时便需通过对字体的拆解及谐音的运用来创造新用词,从而替代旧词汇。

  例如传统意义上表达愤怒一词,“我操”通过网络词汇发展的演变,从“我靠”到“我倒”语义用词更为文明,且较为生动,便于理解,有利于提升网络用户文化素养,与传统的汉语用词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网络新词的产生通常认可度较高,同时传播速度较快,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因此对相关词汇的使用也更容易进行记录,通过网络的不断发酵与扩散,新词汇逐步被大众所接受,此时相关词汇的运用便愈发广泛,成为各地区网络交流的主要用语,为更好的传播网络语言发展及对汉语言内容的深度整合夯实基础。

  (三)年轻群体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的实际共鸣

  年轻群体是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人群,相对于年轻受众群体而言,中老年群体对于网络新词的接受度较低,接收能力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对相关网络语言应用方面,网络词汇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年轻群体的社交发展方面则有明显的实际优势。对于年轻群体而言,网络语言信息应用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输,而是利用网络语言寻找网络归属感,使其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可找到与自身有文化共鸣的社会群体,所以网络语言应用是一种社会社交方式,对提高年轻一代信息网络交互及网络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自媒体对于网络语言的应用较为频繁,成为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导体,例如对新闻事件内容的阐述,多采用网络语言信息加以表述,部分网络新词需通过了解某些事件后方可理解,对于该类新词的选用主要针对年轻群体进行信息传导,使网络新词的运用更符合特定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通过网络新词的使用提高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吸引力,让其在年轻群体中更容易被接受。网络语言的选用必须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使其使用效益及适应性有所提升,保障新词选用不会使读者及阅读人群产生反感或异议,继而将网络语言应用编织成为一种信息化传播模板,以此为网络语言的合理选用创造良好的使用条件。

  三、汉语发展环境下的网络语言的发展原则

  (一)语言规范原则

  网络语言使用虽能够有效提升词语运用的简便性,但其规范性在实际使用中却难以保障,对正常的信息传导易产生一定的信息偏差,因此网络语言运用规范便尤为重要。语言的规范化要从用词语义规范及语句规范等方面入手,使用词更符合汉语发展及使用规范,提高网络用户对汉语言运用的广泛性,避免网络用户在网络语言使用方面出现歧义及语言使用不合理问题。由于现代网络语言覆盖面积较广,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不应停留在小众范围内,应以汉语语言应用发展的大环境为核心,通过不断对网络语言内容的优化提升网络语言使用的精确性及规范性,保障网络语言用词处理处于较为合理的实际范围内。语言规范原则实际上是对网络语言应用的一种标准化管理,使网络语言的传播更为健康积极,其基础内容的设计也更易于被网络用户所接受。汉语应用发展历史久远,其形成语言传导体系较为完善,而网络语言的形成则相对较晚,相关的规范标准尚未形成,需要在我国现有的汉语词汇应用体系下,对网络语言的应用加以约束,利用汉语使用语句、语义及词汇内容的原则分析,对现阶段的网络语言用词做深度管理。

  (二)语言辨识与应用原则

  语言辨识主要是指语句应用辨识度。网络语言的应用通常有特定的语义指向,语言辨识应用原则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网络语言的可理解能力,使网络语言的传播并不仅局限于年轻群体,一方面可以解决网络语言传播内容杂乱及不规范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汉语发展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广泛使用提供良好契机。早期阶段的汉语文化发展主要以象形文字结构为主,其目的在于体现文字传播的广泛性,通过象形模拟实现对真实场景的还原,网络语言的辨识应用原则同样可结合象形文字发展特点,利用与汉语内容建立互通关系,使汉语象形概念应用更符合现代网络语言的使用需求,采用主动引导方法,潜移默化的改变网络语言传播形式,提升网络语言传播及汉语在网络环境发展应用方面的实际有效性。

  四、网络语言发展对于汉语发展的实际影响

  (一)积极影响

  我国网络语言的传播基于汉语语言传承发展,其发展基础并非是单方面的文化运用,而是通过相互影响实现共同多语种融合发展,所以在网络语言对于汉语传播发展实际上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使汉语在现阶段世界发展环境下更贴近自然,环境可用性及适应性得以增强,更易于现有网络环境发展的使用。传统的汉语运用更多的处于被动使用环境条件,而网络环境的构架则要求网络信息的交互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主动性,因此传统汉语应用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语义误区,网络语言的应用更为全面的将汉语语义进行阐述,使其语义的呈现更为直观,为汉语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推广发展创设有利的信息交互条件。1.网络语言发展弥补现代语言交际应用的不足传统汉语发展文化内涵丰富,但语气用词相对生硬,语句词汇不够柔软,在网络发展环境下高硬度的词汇运用及刻板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必然引起一定的矛盾冲突,而过于柔软的词汇修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又显得较为突兀,因此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汉语网络运用的一种有效调和剂,在充分表达语言内容的同时,更为委婉的将语句信息做全面阐述,有效弥补传统汉语网络信息化发展模式下的基础性问题,使网络社交对于汉语的应用更为科学合理。例如传统汉语言文学中“果酱”一词主要代表由某种水果经化学发酵后,而形成具备可食用特点的调味品。在网络中该词则代表“过奖”反馈他人夸耀信息的一种谦虚表现,从语言表达形式上可有效的弥足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不足。2.网络语言发展进一步丰富汉语文化内容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词汇内容单一,在语言传播方面其权威性较高,但网络实用性不足,未能充分的满足网络多元化发展需求。,而信息网络语言的应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运用加以完善,使其在网络平台应用方面更具有柔韧性,充分的解决语义表达不形象及语言表达内容不丰富问题。网络语言的运用环境适应性相比于传统的汉语应用模式优势更为突出,是现代网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构成,语句的使用拟人化特征明显,画面感十足,所以对现代汉语发展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弥补,使传统汉语文化在网络环境发展传播下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二)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的应用虽在现代汉语发展方面优势明显,但运用条件并不成熟,词汇内容充斥着诸多的不和谐及不稳定因素,且网络语言应用的时效性较高,对于网络设备使用频次相对较低的社会群体而言,网络语言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而基础传播途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对现代汉语文化的研究分析,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加以控制及完善,并消除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不良影响,使现代汉语的传播发展具备更多元的民族魅力及特征。

  1.网络语言发展使用规范性不高,破坏汉语言文化发展规则网络语言的传播应用较为注重对语义内容的控制,在语言的选择精确的方面相对较低,部分语句用词并不规范,在打破传统语言应用束缚的同时,也带来语言理解能力不足及语言分析能力有限问题,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对于“美国”一词的用,网络语言将其表述为“米国”,用词内容较为含糊不清,语义内容的阐述与理解多局限于网络环境条件,现实条件下“米国”的概念更多与粮食内容有关,因而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文化并未遵循汉语文化应用规则,而是更多的参考网络语言应用条件,对于年轻一代的汉语教育及汉语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理解误区。

  2.网络语言发展区域狭义,内容可理解性及可控性较低网络语言的发展其本质在于加强沟通交流能力,解决语言交流障碍,网络语言的发展应用对字母、符号及新兴词汇的应用较为广泛,文字内容呈现更为直白,且隐含的含义较多,并不仅局限于单一的字面意思,所以网络语言的发展应用通常局限于某一网络信息圈,而无法得到全面性的延展运用。汉语由于囊括的内容较为广泛,所以对于网络语言的发展包容性较高,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便捷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同时也产生语义内容不可控及语言信息含义复杂问题,对于未来阶段的汉语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结语

  网络语言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运用可有效提高公众对汉语内容的认知,并为汉语文化广泛传播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但由于网络语言主要基于网络发展环境开发,存在一定的规范性问题,因此对文字应用严谨性要求较高,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出网络语言的运用优势,同时要根据汉语使用标准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加以限制,从而保障网络语言成为现代汉语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肖慧.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郝韶瑛.谈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改革创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3):41-42.

  [3]石真一.网络语言中单个生僻字的流行现状及成因分析[J].职大学报,2018(05):57-60.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 篇2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存在的根基在于网络语言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文化也推动了企业会计语言的变革,并让会计语言运用具备了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语言;会计语言

  有数据显示,到2007年底全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其中宽带网民数1.63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5040万人,网民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伴随着网民的增加,网络产业迅速发展,网络编辑、网络写手、电子商务师等一些新的职业相应而生。另外一方面,网络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通过QQ、msn来进行情感交流、在网络博客上记录个人感受、借助E-mail来进行信息交互;通过网络游戏来打发闲暇时间等,人们的生活是一种网络下的生活,并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语言特征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但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快的普及,还在于网络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表现出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的特征,即网络语言的平等性、网络语言的交互性以及网络语言的开放性。

  网络语言的平等性。生活中,人们借助语言来进行交流,但语言并不是平等的,如三纲五常、趋炎附势等其实就体现了语言的不平等。当然,这种语言的不平等还在于人的不平等。而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

  网络语言的交互性。这是网络语言与传统大众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这极大的解放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各种约束和压抑的思想和感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思维。

  网络语言的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任意地与世界各地任何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会计语言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语言产生最根本的源动力在于人类进行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流的需要,人们基于沟通的需要。在经济领域的个体,是众多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个体。企业个体作为经济人,他们是有限理性的,并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经济社会里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商业行为。企业经营信息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企业作为一个黑盒,企业的内部人如经营管理人员拥有企业的较完全信息,而企业的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等处于企业外部,其拥有企业的信息则是残缺的。在这样的机制设计下,经营管理层有责任向其他利益相关者来披露经营的信息;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并最终导致企业资本成本的增加,企业价值的降低。故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也有着自愿进行信息披露的动机。而充分的信息披露就涉及到会计语言。企业对经营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披露就是经济领域企业主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殊语言——会计。会计是一门国际商业通用语言,它为各国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架起了桥梁,从而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石。对于某一特定的经营事项,在运用会计语言来进行描述时,涉及到会计政策的选用和会计估计,所反映出的经营事项就必然会带有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即会计语言必然带有各个企业主体管理层的“地方口音”,这就必然会给各个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带来信息噪音。

  三、会计语言发展进程中的网络特性

  当网络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时表现为网络文化的形式,网络文化普及在于具备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网络语言特性;而当网络与企业相结合的时候,则必然带动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并影响到企业信息披露的模式,网络语言的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特性也必然会深刻影响会计语言,并进一步地推动会计语言的发展与变革。

  (一)会计语言的平等性

  在传统的环境下,人们生活中的语言以及企业主体所使用的会计语言都表现出语言的不平等性。在经济领域,作为经营主体而存在的企业,作为企业内部人的管理层,主导着企业的经营权,拥有着企业的完全信息,他们也主导着和企业相关的会计语言的表述,提供着企业的主流信息,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外部人,则处于企业信息的弱势地位。当然,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会计语言的主导权上,其实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但在一定区间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

  假设x为企业总收入,v为股东最低预期收益,w为应支付工人的合同工资,r为债权人的合同收入(本金加利息)。若w+r由此可见,企业会计语言的最终表述权的归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企业股东的股权分散程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在企业的股东持股非常分散的情况下,若w+r而在网络环境下,这样的会计语言的不平等性将得到改善。企业的中小股东和其他的一些利益相关者可以在企业的网站上或其他的一些信息披露平台,来对企业经营决策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信息具有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平台将会极大的提升企业中小股东和弱势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而在一些重大决策的表决上,由于信息收集成本和投票成本的限制,中小股东等往往并不会实际行使自己的表决权;网络投票平台的建设,让中小股东等弱势利益相关者也可参与到企业重大经营事项的投票,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上能一定程度的体现自己的意志。

  (二)会计语言的交互性

  语言的显著特征应该就是交互性,沟通交流应该是相互得到,有告之,就应该反馈。但会计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表现为单向性的特点,即完全由企业的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编制通用的财务报告来进行企业信息的披露,这样的信息披露其实是隐含了两个假设前提:第一个假设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第二个假设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第一个假设排除了报告系统的灵活性,并导致对所有使用者披露相同的信息。向不同使用者披露相同的信息,既不能满足一些使用者的需求,又给那些需求较少或不同信息的人带来信息超载问题。同质性假设也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和提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利于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而第二个假设则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化。综合信息最严重的问题是它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网络技术的应用,让会计语言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交互性。会计语言在表述上分为应用于财务报告层面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和应用于交易及分类账层面的XBRL分类账(XBRLGL),XBRLGL描述各交易涉及的资源(如存货)、事件(如采购或销售)、参与者(如供应商或客户)、原始凭证信息(如发票和支票)以及基于标准会计科目表的会计分录信息,由此保存了完整的有关交易的细节数据。而应用于财务报告层面的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则是按照不同信息需求者的信息关注重点,制定不同呈报格式的财务报告模板。同一套数据依据不同的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可以生成符合不同准则要求的财务报告。而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企业的资源和交易事项是基于XBRLGL语言来进行表述的,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财务信息元素来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从而体现信息的交互性。

  (三)会计语言的开放性

  传统环境下的会计语言,在进行企业信息表述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事项,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从而特定个体的企业信息的`会计语言表述带有各个企业自己所特有的主观判断;并且各个企业的信息只是在经营年度结束之后企业才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来加以公布,公布的时间也往往会延迟三、四个月;另外,不同国家又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这些都阻止了会计语言的开放性,增加了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息解读的难度。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建立基于数据库的业务数据处理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和反馈业务状况,并在特定的安全机制下,将企业的经营数据向特别授权的利益相关者开放,让这些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企业的实时信息;另外,企业的经营信息所应用的会计语言是基于交易及分类账层面的XBRL分类账,这些基本的财务信息元素具有较强的可解读性,企业建立基于网络的的开放性信息发布平台,将有效的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企业代理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四、结束语

  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技术,但其得以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其所具有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网络语言的运用;网络文化的网络语言也影响到了经济领域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信息披露方式,改变并发展了企业会计语言。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

  网络语言中学作文教学语言运用引导

  【论文摘要】

  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给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全盘接受,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意识。

  信息和数字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民”这个群体呈逐渐壮大发展的趋势。新的交际环境呼唤新的交际方式,网民群体的年轻人挑战传统、崇尚创新,通过改造旧词、创造新词、运用数字表意、运用符号表情等方式对汉语和英语的词句进行改造,形成了一种应用语言变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以其言简意赅、方便快捷、幽默诙谐等特点,受到众多青少年的追捧,进而大量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之中。网络语言正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试图突破常规,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网络语言,有人认为应该明令禁止,有人认为应该加强规范,还有人认为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任其发展。我们拟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一管窥。

  一、从网上走到网下的网络语言

  所谓网络语言,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主机、硬件、病毒、注销、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范围以专业人员为主;另一类是网络交际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如东东、菜鸟、美眉、大虾、246、TMD、我走先之类,主要用于网络聊天及网络交际。这两类网络用语不仅在使用范围上,而且在构成方式、风格特点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中后者吸引了更多的目光,是近年来语言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争论的焦点。我们讨论的重点是第二类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方言。从发展历史来看,它历时甚短,当然也远远谈不上成熟,但是却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在互联网的OICQ、MSN、BBS、博客、聊天室等虚拟世界里,网络语言俯拾皆是。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网络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它主要由网络语汇、网络字符和网络数字语组成,这三部分都对现实交际有一定的渗透。“美眉”、“大虾”一类的字眼不仅挂在青少年学生的嘴边,就连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也时常见到;网络字符常夹杂在手机短信中,让局外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既称“网络语言”,其使用范围本应该局限于网络。由于网络语言具有使用起来简单方便、能快捷迅速地把思维和情绪变成语言符号等特点,加之年轻人追求猎奇、讲求快捷、刻意创新、张扬个性的心理,它深受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网友的喜爱,以至于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频繁地使用网络语言,成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习惯采用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在网络语言冲击波中首当其冲,给语言学界和教育界提出新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影响下的中学生作文现状

  作文教学遭遇网络语言是不可避免的。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和语体的变化,这的确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据《长春日报》报道,该市某中学一个12岁的学生写了一篇让老师感到匪夷所思的日记。日记的开头是:“昨晚,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到我家吃饭。在饭桌上,他们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7456,我只吃了几口饭,就跟他们886,到QQ上给我的MM打帖子去了。”这样的现象在中小学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还有如“看到他75我MM,就过去K了他一下……”,“那时,偶只是一只菜鸟,一晃三年,偶已经是高三的大虾了”。这样的中学生作文如今并不罕见,多数中学每个班级都存在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写作文时运用“晕、囧、东东、酱紫、八卦”等字眼。更让众多老师颇感无奈的是,在高考、中考作文中也出现了掺杂网络语言、以网络小说方式叙述的现象,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全都出现在作文中。

  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摩擦日益明显。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风趣的网络语言更能体现他们的独特个性,更让他们显得另类一些。有资料显示,青少年是“网络大军”的重要力量,而错位使用网络文字的主要也是他们。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把网络语言当成常用语,引发了许多误会和笑话。

  为了了解学生和以教师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有人对华东地区某县级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和10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

  可见,尽管教师、家长对网络语言很不喜欢,特别是对于在考试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深恶痛绝,但是学生对它的追捧,使得作文中还是给网络语言留下了一席之地。

  三、当前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语文课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通过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而作文更是对语言进行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语言受到网络的冲击,作文也难免受到影响。对于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网络语言现象,语文教育界存在两种立场分明的态度,即否定性态度和肯定性态度,其中前者影响较大。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网络语言,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当然也未尝不可。如有学者认为:“文体和字体的演进都是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发展相联系,网络出现后形成了网络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与时俱进的。”可见,这类学者对网络语言及其运用是基本肯定的,他们认为,对待网络语言应该宽容、顺其发展,不要损害了语言的多样性。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许多人约定俗成的,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味地进行封杀,其实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语言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对于那些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要保留。对发展很快的网络语言不必紧张,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会被淘汰,有生命力的则会流传下去,许多古代语言现象的消亡和现代语言现象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应该鼓励,至少不应该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在一向被认为是正统的作文中适当运用一些网络语言,犹如给作文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使其显得生动、鲜活。总之,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不仅无可厚非,一定情况下应该引导和鼓励。

  四、中学作文教学中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及策略

  我们认为,网络语言之于中学作文的利弊要全面看待。语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注定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又必须规范,但这种规范并非个别人或某几位专家制定的规则,而是约定俗成的规范。语文教育的动力源于学生的生活。要想让他们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不可能不让他们零距离接触社会,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实践。因此,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语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 篇4

  自1994年至今,走过20年历程的中国互联网,带给中国公众不仅是应接不暇的网络奇观世界的同时,其多样性的语言生态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网络社会技术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暴力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语言暴力诸多的差异。图符化、群体极化等显在特征和一件件现实事件在网络社会里形成“暴力狂欢”。网民面在新闻网站、虚拟社区、BBS、微博等诸多网络区隔内留下海量的暴力痕迹。“虐猫事件”、“铜须门”、“死亡博客”等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人关注。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只有厘清概念,科学界定,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现象,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纷争

  概念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前者是概念涵盖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是其包含的对象与范围。综观当前对学界、业界两个方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概念内涵的三种观点。

  1.语言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语言。如金君俐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它是指网络世界的那些具有‘暴力’特征的语言。”[1]这一界定将暴力(violenc)等同于语言,仅仅注意到了暴力的表现手段,而从本质上忽略了暴力的行为特征。事实上,自西方学术界研究暴力(violenc)现象以来,无论是早期仅仅将其看做是对肉体或经济的伤害行为,还是后来将心理和语言暴力也纳入其中,都无一例外地将暴力(violenc)界定为行为。如阿拜特格尔指出“暴力不仅表现为纯肉体的行为,而且也可以有心理的和语言的多种暴力形式。”[2]可见,将网络语言暴力等同于网络暴力语言的界定是不合适的。

  2.行为说。与语言说相对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行为。如杨东伟、李惊雷认为“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说内部又分化为“言语行为”、“侵权行为”、“舆论行为”等。如邱业伟,纪丽娟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由某一网民在网上公布的某一信息引发的,众多网民利用网络搜索获取该信息中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公布于众,进而在网上发表大量侮辱、诽谤言辞或不当评论进行攻击,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造成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严重损害甚至可以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大规模网络集体侵权行为。”[4]而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舆论行为”的学者则指出该行为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网民在意见表达中使用侮辱、谩骂与人身攻击等语言暴力,二是舆论对当事人构成直接或者间接伤害;三是表现为网民的群体性行为,是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5]符合以上特征即为网络舆论暴力(或语言暴力)。

  3.权利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话语霸权。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6]任敏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显现在语言中,就是用语言霸权的形式剥夺他人的平等交流的权利,企图用这种语言来强制别人接受自己偏激的思想,从而对他们的思想或者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二者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界定为“话语霸权”。

  (二)概念外延的两种观点

  网络语言暴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即网络语言暴力这一行为涵盖哪些对象。从目前概念界定来看,表现为以下几种:

  1.语言说。金君俐,杨东伟,李惊雷,李宪玲等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范围限于语言,如“以语言为武器”、“以语言为媒介”、“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等。持这一观点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语言表征主要是辱骂、侮辱、诽谤、嘲讽、诋毁等人身攻击性言辞。

  2.信息说。这一观点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暴力由言语攻击行为、人肉搜索行为、隐私公开行为等多种暴力形式组成的共同体,如邱业伟,纪丽娟等。

  语言说和信息说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由个体或者群体实施,且具有强制性、攻击性,都是以语言攻击行为为主体。区别在于信息说将暴力的范围拓展到舆论事件全程中由网民发出的各种攻击行为。这一观点主要由传播学界和传媒界的学者提出。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

  辨析各方学者和网民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界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语境。

  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语境,由于网络虚拟语境的特性,网络语言暴力在暴力语言的表征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因网络语境的隐匿与自由,使得网民在发表意见时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从而产生比现实语言暴力程度更深的暴力语言;由于网络语境的超时空性,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往往由个人行为出发,大多会形成网络群体语言暴力景观,而且受到群体影响,以及技术的强化,网络暴力语言会愈加极化,加深暴力程度。由此可见,网络语境是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重要场域。因此,由网络转入网下(社会现实语境)中的的延伸性的暴力言语行为不能算网络语言暴力。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要素。

  关于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和实施方式”三要素。[7]网络语言暴力由暴力言语行为的场域、施与方、承受方和暴力语言四个要素组成。施与方和承受方是语言暴力的施、受双方,施受双方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因此,会形成多种关系。如个体对群体、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等多元互动关系,并且个体与群体之间也会相互转化。暴力语言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手段与工具,是否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是其是否称为“暴力”的关键。这4个要素构成了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特殊场域的言语行为。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带来明显负面效果,其负向功能显而易见。更有歪曲和违背事实真相、蛊惑人心、恶意侮辱等言论将网络受众和舆论事件引入歧途,甚至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造成错误舆论导向。这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如网络谣言、谤言、群体对骂等。但网络语言暴力也有其正向意义。由事实出发,对现实社会事实存在的,由媒体或网络曝光的“假、恶、丑”等现象,网民使用言语的利器,借助网络的自由空间,对其实施言语制裁、舆论监督,从而对其形成心理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再心理或事实上接受网络的宣判和制裁,甚至会影响行政、法律和社会的进程。

  (四)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因其攻击性和伤害性本质而给承受方带来身心伤害。但从功能角度而言,这种伤害又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伤害和消极伤害。

  由以上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语境、要素、功能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看,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Ming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个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言语行为。

  狭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不顾事实真相,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恶意攻击和伤害的言语行为。

  从广义上,网络语言暴力包含正负两种功能的语言暴力;从狭义上,网络语言暴力仅指具有负面功能的暴力行为。我们认为,从功能角度界定网络语言暴力,能够比较全面关照、客观评价这一特殊场域的复杂现象。解决前文呈现的概念界定纷争,为评判和管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注释:

  [1]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新闻实践》2009年第4期

  [2][德]阿拜特格尔:《何谓暴力?暴力释义与暴力使用类别的商讨》,《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第1期

  [3]杨东伟李惊雷:《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究》,《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邱业伟纪丽娟:《网络语言暴力概念认知及其侵权责任构成要件》,《西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5]彭兰:《如何认识网络舆论中的暴力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25日

  [6]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陈代波:《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 篇5

  1.网络语言之利

  (1)创新性。网络语言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它有着无限的创新性,给现代汉语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

  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创新上。在网络上,新词不断出现,如“E网情深”(同“一往情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菜鸟、版猪、网虫、黑客等等。除了这些新造词,很多现代汉语中原有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只是原来的词形被借用,词义却完全不同,旧瓶被装了新酒。比如“恐龙”和“青蛙”都是大家熟悉的词,但在网络语言中,二者是贬义词,前者指长得难看的女子,后者指长得难看的男子。其次,表现在形式的创新上。如网络上出现许多“一字词”:“控”、“亲”、“雷”、“宅”、“闪”等。

  (2)简洁性。网络语言虽然简单,但意思明显,容易理解。比如“打酱油”一词,意思是“不关我事,不予评论”。原来人们说“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是用来说明自己的年龄不小了,但“打酱油”在2008年被热炒却和年龄无关。“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记者对一位广州市民进行了采访,那位市民无意中的“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立即成为网络热词。后来,人们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谈论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无关时,均使用“打酱油”代之,简单明了。“打酱油”,也是一种态度,是指网络上不谈和自己无关话题,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3)形象性。网民们将字典上的一些生僻字挖掘出来,赋予新的意义,用以形象地表情达意。如:“囧”,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本义是指光明,通“炯炯有神”的“炯”。但在网络上“囧”字的新义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他们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或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和“囧”字几乎一道流行于网络的还有“槑”字,由于该字是用两个“呆”字所组成,醒目逗趣,因此在网语中形容人不仅呆,而且“很呆”,又称“特傻”。

  (4)幽默性。网络语言的幽默特性使它能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网民用戏谑、戏仿、反讽等后现代手段解构传统语言,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词语,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幽默性的特点。

  2.网络语言之弊

  (1)低俗性。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网络词语很粗俗、轻佻。像“WBD(王八蛋)、NQS(你去死)、SJB(神经病)、蛋白质(笨蛋加白痴加神经质)、1487(你是白痴)”等随处可见。青少年正处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网络词汇,会使他们用语失范,道德失范。

  (2)随意性。网民们为了标新立异,忽视对正确字形的选择,甚至故意使用错别字,如把“的、地”写成“滴”,“尴尬”写成“监介”,“亲爱的”写成“亲耐的”,“有没有”写成“有木有”。有些网络语言在句法上也较随便,随意倒装句很多。如:“他郁闷呢那天”,是把本应前置的时间状语后置;“今天高兴我”,则是主语后置;“……先”、“……都”构成的状语后置句式在网上被广泛使用,新浪网站的新闻中,就有“给个理由先”这样的新闻标题出现。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会混淆青少年对规范汉语的正确认识。

  (3)短暂性。有些网络词语,也许在几年前,还荣登年度网络语排行榜,但仅仅过了三五年,就很少有人提起。而且,有些词语只是一些事件的简称或缩写,例如,躲猫猫、范跑跑、犀利哥、正龙拍虎、做俯卧撑等。只有了解了那些故事,才能明白这些生造词的意义,而这些故事是有时效性的,几年后新成长起来的人群,不再知道这些故事,当然也就不明白这些词的含义,这些词也就不能再流传下去。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 篇6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及人类的工作、生活方面提供了便捷之处。但网络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让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努力寻找汉语言文学及网络的结合点。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以前人们阅读的方式仅限于通过纸质书籍进行,现今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1]。在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阅读带来的便利性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影响了我国汉语言经典文化的发展,为了分析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笔者针对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进行了分析,现详细报告如下。

  一、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带来的问题

  1.时代上的问题

  在21世纪网络就已经遍布全球,网络是一个新鲜事物,90年代的小朋友均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中成长,受到网络的影响形成了浮躁的心理及一些不好的习惯等,汉语言文学涉及到的经典名著是历经了时间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现代网络社会对早期文学中描绘的社会完全不同,很多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无法体会文学著作里面的场景及感受,对于阅读汉语言文化形成了一道屏障,影响了学生们阅读汉语言名著的兴趣。

  2.表现形式上的问题

  网络成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网络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大量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提供免费资料,避免了学生为查找资料浪费的时间,但多数学生并不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汉语言文学的阅读。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娱乐、八卦,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位置,学生在进行网络娱乐新闻的阅读时,往往被标题及图片吸引,产生一种习惯性阅读标题,大略看一下梗概的方式进行阅读,无法让学生们养成细细品味的阅读习惯。

  二、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方式

  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篇幅长、情感细腻及文字枯燥等特点导致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失去兴趣就难以对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会采用网上搜索的方式将经典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在进行汉语言文化的教授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时间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变成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们学习及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兴趣及热情。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排练话剧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讲解,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们采用网络技术将话剧的背景音乐及灯光进行处理及制作,让学生在制作及表演的过程中对经典文学的背景有所了解,让学生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感兴趣,采用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及汉语言文学的体验[2]。

  2.改变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表现形式

  将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以网络技术的手段转化为音频及视频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传授经典作品的思想与文化,一方面可以呈现给读者不一样的看法及观点、感觉,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采用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及音频放入学校内部网站中供学生们观看及参与。还可通过定期组织汉语言文学书籍交流会的方式将经典的文学著作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让学生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感悟出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大家的受益处,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网络交流机会。

  3.让学生自主参与汉语言文学名著的阅读中

  以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鼓励学生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后,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若看进行角色的表演就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仔细阅读并斟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后,每一位学生必须说出自己对作品中哪一段台词、哪一个场景及哪一个任务的印象最深,再对这些场景、任务及台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理解,帮助学生完成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3]。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及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了学生们阅读方面的便捷,另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化作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限制。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教授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能达到网络促进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发展及创新的目的,使得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采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及采用一定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参与进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来。

  参考文献:

  [1]邓小林.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价值工程,2014(30):286-287.

  [2]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J].新媒体研究,2016,2(1):36,49.

  [3]朱芷瑶.网络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阅读与体验[J].小作家选刊,2017(2):1.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影响网络环境的化学教育论文11-15

网络对继续教育的影响论文06-18

积极应对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11-03

网络技术对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影响论文03-27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04-05

网络文化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11-22

家庭对社会的影响论文07-16

网络的利与弊论文 -辩论01-01

谈谈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论文01-16

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