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的论文

时间:2021-10-01 16:20:4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的论文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院公共事业管理始建于2002年,于2006年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有11届毕业生,另有13、14、15级在校生5个班总计354名学生。2005年公共事业管理分设行政管理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始独立招生,在2010年开设人力资源方向,2015年新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建设,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公共事业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面临一些困境。

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的论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专业定位不清,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偏少,就业质量偏低

  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镇社区从事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毕业生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就职,而非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就职人数较少,这些部门招聘岗位有限,逢进必考,竞争非常激烈,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不超过总人数10%。毕业生整体上就业面比较宽,就业率比较高,达到98%以上,但就业层次不高,专业对口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面的广泛性,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认识不够清晰,没有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生的生源质量等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从而影响到专业培养的针对性、知识结构的层次性、能力素质在具体要求上的合理性。

  (二)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化倾向

  1。课程结构不完善

  课程结构主要是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五个模块,基础课程中包含有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偏多,任务繁重,方向课程设置不突出,方向不强,专业特色不明显,且选修课选择方向不明确,素质课程偏少,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由于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导致与其他学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倾向,培养目标无差别化。

  2。课程设置缺乏弹性

  课程设置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偏多、陈旧,而刚性的课程体系设置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大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3。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以知识灌注为主

  学生应用型的专业能力不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够、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业不精,以致毕业后就业竞争力比较弱。

  4。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多流于形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应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的教学设施比较差,适用教学软件不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验、技能训练、集中性实践、专业实践、专业实习安排多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而校外实践、实习需要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完成,由于一些部门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高,使得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学生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办公杂事。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师资力量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表现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结构上的失调。师生比突破了教育部“黄牌”底线(1:22)[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2004]2号文],这给学院的正常教学造成沉重负担:一个教师一周工作量20—30课时居多,影响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很多专业教师每天疲于应付教学工作,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极少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公共事业专业的年轻教师比重大,35岁以下占到75%,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师资力量,加剧了专业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制约了学科的发展,降低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工作等。

  由于上述困境的存在,我院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工作岗位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在转型期间有必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改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伟教授曾说过:“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这句话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定位问题,对于专业建设,同样也需要找准位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掌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职责要求,利用自身的优势,咨询有关专家,凝练专业发展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转型期设定为培养区域社区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使得人才培养方向性更强,着力点更准,进而提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提升就业质量。

  (二)构建管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布局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中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意“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大部分(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专业平台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关键知识,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尤其增加技能课程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就业的必备技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现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强调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势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学生在某项职能的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调方向模块——按社区社会工作专项方向职能设置课程群,建立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克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不够深入的缺陷,充分融合了现有“复合型”和“专才型”教育的优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设置“方向模块”的特色课程,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缓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宽泛”的弱势。

  2、重视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1)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公共技能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上包括专业的技能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达到25%以上。实践教学上内容安排应充实、详细、明确,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尤其对于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应要求明确,保障有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融合

  校内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设置与实训装备统一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练,学有所训,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同时要以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相关岗位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更新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学生训练效果。

  (3)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政产学研相结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平台。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和校地合作教育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启智服务。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第一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及助人自助的理念,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及担任班级职务、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通过学分的来考核,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3、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提升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一是加强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训练。当代公共管理科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案例教学。案例学习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正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情景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有效模拟出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二是改革学习成绩评定方式。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闭卷试题的命题制度上,鼓励教师多出能够反映能力和素质的试题,尽量减少机械性和背诵式的试题;第二,在考试形式上,尝试采用口试、情景模拟以及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鞭策学生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束缚学生学习、窒息学生创造性的包袱。三是组织专业技能竞赛。通过撰写计划书和社区活动策划方案、危机应对等比赛的实战演练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

  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关键要从教师抓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鼓励教师取得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是推动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践,与社区管理实践相结合,将教师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备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同时除了要加强教师的内部学习和专题研究之外,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了解外部企业的管理动态和发展动向。

  三是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一方面,直接从业界聘请实践能力强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将行业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现实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为理论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条件,定期选派理论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让其承担一定的项目任务,学习现代技能和经营管理,从事最新项目科研课题研究,为企事业解决难题,创造实际经济价值。这样做,也利于在现场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讲稿中。

  参考文献

  [1]邱月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浅析[J]。

  科学中国人,2015(19)。

  [2]赵新峰,李水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出路[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3]宋君,郑蓉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与应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12)。

  [4]包红梅。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2)。

  [5]谢舜,谢清,杨欣。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8)

  [6]钟云华,李磊。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视——教学改革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12(03)。

  [7]杨峰,王艳花,员晓哲。对目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07)。

  [8]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

  [9]关小克。公共

【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的论文】相关文章: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困境及对策论文04-12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论文10-3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论文10-10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及对策论文01-26

初中地理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11-22

幼儿声乐教学困境与对策学科论文10-08

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质量监控的困境与对策10-05

大学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12-03

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