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的论文

时间:2021-10-09 13:21:5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的论文

  摘 要:从微观角度把“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放到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作动态考察,总结出该语句在言语交际中特有的语用特征,即基本语义弱化和主观情态义加强,探讨其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多种语用功能,并在话语标记语的分析框架之内观察其所具有的标记性质,能够为语句类话语标记语的个体研究提供参考。“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质主要表现为标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评价。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的论文

  关键词: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 主观情态

  引言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在日常交际中常常使用。这一语句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貌似明明不知道该不该说,却常常不等听话人反应就直接说出后续话语。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有网友发帖“最让人起鸡皮的电视剧100句台词”,提出“很多国产剧中还有一个常用的:‘有句话我不知该说不该说……’真是废话,最后不都说了?”这一语句在对话中还表现出另一特点,那就是听话人很少给予否定性的回答。正如有网友指出,“你见过哪个电视剧里对方会回答‘那就别说了’吗?”

  明明在犹豫是否该说,却仍然说出来,这种低级错误显然一般人不会常犯。但“明知故犯”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言语行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笔者认为,以动态语境为基础,对“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作更为细致的语用特征及功能考察,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一语句。

  本文所用语料全部来自百度搜索及龙源期刊网(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为节省篇幅,出处从略)。

  一、“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形式变化及基本用法

  (一)形式变化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存在一种变体:“有(一)句话(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语料显示,后者出现更早,在近代汉语中就已经经常运用,是早期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当讲”逐渐少用,以“该说”为主,但有时也出现“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讲)不该讲”。

  这一语句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还可插入一些成分,断开成为几个小句。但插入成分和断开方式比较固定,不影响基本语序和语义。例如:

  1.有句话,我一直想说,不知道该不该说。

  2.有件事,我想了好久,不知该给你说,还是不该给你说。

  这一语句在使用中还存在一种简缩形式“有(一)句话……”,即后半句脱落不再说出,而是伴随一种试探性的口气拉长“话”的尾音,音强逐渐弱化。

  在该句中,量词“句”的数量为虚数。很多时候说话人的后续话语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较长的一段话。动词“说”还可以被“问”代替,这时后续话语的基本语义以提问为主,但这一语句的基本用法不变。

  (二)基本用法

  “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可以作为两种句型理解,实现两种基本用法。一是否定陈述句,说话人陈述自己对是否进行某种言语行为不确定、无把握,不知道是否将后续话语表达出来,即说话人对自我认知状态的一种否定表述。例如:

  3.李寻欢果然说道:“我心里一直有句话要说,却不知该不该说出来。”

  二是疑问句,说话人因不确定是否进行言语行为,征求听话人的意见。这时该语句实际上意为“我有一句话不知道你想听不想听?”例如:

  4.a:“孟经理,我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b:“赵总,您说,有什么您直说就是。”

  a:“说实在的,你们的产品是合格的,但我不得不说你们的产品已经快落伍了……”

  在书面语言中,这两种用法可以通过“。”“……”“?”等不同标点符号的使用来表示;在口语交际中,两种用法有时并无明显的语气区别。因此在会话语境中,说话人使用这一表达方式后,听话人若将其理解为疑问句,可以立即表明自己的意见,或者默不作声以示默许。若理解为否定陈述句,则可以不必对此进行回答,只等待下文即可。

  二、“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主要语用特征分析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这一语句还存在如下使用特征,值得关注:

  (一)基本用法弱化,主观情态功能强化

  先看例句:

  1.顺治皇上大怒,传旨要把北京城的僧众抓起来严办,却被起鄯大人给拦了:“皇上,奴才有两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2.钟雄说:“二位!我有一言,在二位跟前不知当讲不当讲?”

  笔者认为,该语句在两例中的用法具有差异性。在前一例句中,根据语境可知,由于听话人身份的特殊性,这一语句表达的既是真实的陈述,也是真实的请示。如若听话人拒绝,说话人绝不会再继续后续话语。而后一例句则不具有这种绝对性。无论听话人如何回应,说话人都有可能继续表达后续话语。

  根据对语料的观察,日常会话中出现的该语句大部分都表现为后一种特点。也就是说,这一语句的否定陈述和疑问两种基本用法都有弱化的倾向,说话人使用该语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其认知状态的否定,或者是为了就是否表达向听话人征求意见,这一语句的频繁使用别具其他目的。例如:

  3.李颖见时候已到,就说:“刘股长,初次见面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4.记者首先采访的小男生是老师们眼中的乖孩子,特别懂礼貌、特别乐于助人,据老师介绍他在全校人缘极好。接着采访的一位小女生是学生干部,采访结束后,这位小女生提出要“送送”记者,小女生边走边欲言又止地说:“阿姨,有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说?”记者就让她说,小女生说“其实那个男孩子人缘一点不好”。

  以上两例中,说话人的表达欲望都非常强烈,并不仅仅是想表达自己犹豫不决的内心,或者向听话人请求表达机会(实际上分明在主动寻找表达机会,如“见时候已到”、“提出要‘送送’记者”),而是通过表达这种犹豫的主观情态,引起听话人注意,从而为后续话语创造条件。

  当这种使用情况反复出现,会话双方对这一语句功能的转变有了共识(mutual recognition):说话人使用这一语句时,其基本用法弱化,强调主观情态的功能增强,主要体现为标记出说话人对后续话语表达与否不确定、没把握的主观感受和态度。也就是说,说话人的心理、情绪特征成为语句的中心信息,说话人使用这一语言形式的目的不在于明确告诉对方“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也不是就到底“说还是不说”征求听话人的意见,而是向对方传达一种主观情态信息——说话人在此时“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暗示后续话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使其具有如此矛盾的态度。这种共识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顺利实施非常重要。

  正是由于这一语句的'作用在于标示情态而不是陈述或请示,因此,情态标记完毕之后,说话人有时不等听话人反应,就直接将后续话语说出。例如:

  5.但是当黄枫知道儿子现在虽然没有具体演出任务,只是在家待命时,爸爸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对儿子说:“爸爸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我们这一辈人有句话叫‘戏比天大’。你是个军人,要随时听从上面的命令,爸爸不留你在我们身边躲清闲了。”

  6.“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潘处长养着个情人你该知道吧?”

  以上两例中,说话人显然并不是仅仅表达出自己还有一些不把握的话在犹豫当中,也并不是真的就“说还是不说”征求意见,而是想直接传递出“你应该回部队”和“潘处长养着个情人”的信息。这一语句的使用,是为了让听话人关注说话人此时犹豫矛盾的情态,从而关注后续话语。

  笔者认为在这里,基本用法与标记主观情态的用法只是弱化与强化的区别,基本用法并没有完全消失,如在交际双方为上下级的会话中,依然以请示用法为主。

  (二)后续话语的表达与否取决于表达意愿的强烈程度

  正是由于主观情态的标记成为主要语用目的,说话人后续话语的表达与否受听话人反应的影响降低,受说话人表达意愿的强烈程度的影响上升。

  以上例句中,除个别情况(包括会话双方身份等级差别悬殊,如君臣、上下级、师生、父子等)外,其他所有听话人即使表示拒绝,说话人也有可能置其拒绝于不顾,继续表达后续话语。

  言语交际中,出于礼貌原则,听话人不会轻易拒绝说话人的表达意愿,因为拒绝是严重威胁说话人面子的行为。在使用这一语句时,即使说话人并不留出时间等待听话人表态,而是直接说出后续话语,听话人常常也不会断然打断;如果说话人留出了表达时间,听话人还会表达出鼓励性的话语,如“说啊”、“说吧”、“说就是了”、“千万别憋着”等。这一语句反复使用呈经常化后,听话人对这一语句的“包容性”就成了一种为双方所掌握的会话共识,即双方都知道,说话人后续话语是否说出,常常不取决于听话人的反应,而取决于说话人的表达欲望是否强烈。例如:

  7.她突然道:“有句话一直想对你说但又不知该不该说。”我笑道:“不该说就不用说了。”她上牙咬着下嘴唇,下定决心:“我觉得还是说了好。”

  说话人“上牙咬着下嘴唇”,虽然被拒绝但仍然要说,可见表达欲望非常强烈,这一语句的使用正标记了其内心的犹豫情态。听话人的拒绝显然出乎其预料,但强烈的表达欲望依然促使说话人继续表达。

  (三)听话人的言语行为受其影响

  由于听话人的反应对说话人后续话语的限制性降低,语句对听话人的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也有所改变,表现为回复的必要性降低和回复内容受到限制。

  一方面,说话人并不一定期待听话人及时进行回应,甚至有时连听话人进行回应的时间也不留出;另一方面,听话人也并不一定需要对说话人进行回应。并且听话人常常知道即使自己不进行回应,也不影响整个会话的进程。因此在现实语境中,听话人有时只是做出“看着”、“望向”、“用目光询问着”等身势语,或者默不作声,并无具体的言语行为。

  这一句式对听话人言语内容的限制,正反映在引言中网友提出的“你见过哪个电视剧里对方会回答‘那就别说了’吗”中(当然这也与电视剧剧情发展的需要有关)。为了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关系,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会话需要遵守礼貌原则。当说话人使用这一语句后,即使听话人对说话人的后续话语没有兴趣,出于礼貌原则,一般也不会予以否定。例如:

  8.那位思维仍很敏捷的老人,顿时满脸疑虑,半晌,她才吞吞吐吐地说:“廖局,不好……把我的话都放在心上。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廖健雄知道老人想说什么,但仍鼓励道:“伯母有话只管说,我听着呢。”

  例句中,这一语句使用之后,听话人即使已经“知道老人想说什么”,仍表现出想听的样子来,并鼓励对方继续表达。

  只有当听话人有强烈的否定意愿或以开玩笑的方式回答时除外。例如:

  9.周宇突然喊住他:“杨书记,我有句话想说,又不知道该不该说?” 杨海民淡淡地说:“如果你还没有考虑好,就不要说。我的经验是,当一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的时候,往往是还没有考虑好。”

  周宇似乎听出了杨海民有些不耐烦,他脸涨红了,突然开口道:“杨书记,我这个计划不像有些人,是拿着国家大把大把的钱去做生意,现在生意做赔了,领导们也不敢管,银行也不敢管。老百姓现在常常骂,大款就是*款。他们贷了那么多款,你们过问了吗?”

  听话人显然不想给说话人表达的机会,不仅“淡淡地”拒绝了他,还阐明了拒绝的理由。而说话人因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仍然置听话人的拒绝于不顾,表达出后续话语。

  (四)语气的不明确性和语音弱化

  由于两种基本用法的弱化,这一语言形式兼有的陈述、疑问两种语气在使用中都不够明确。在书面语言中可以使用多种标点符号;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则常常表现为语气的变化、停顿的时长、眼神表情等伴随身势语的变化、个别语素音长音强的变化等比较丰富多样。

  整个语句的语音还具有逐渐弱化甚至脱落的特征。有时说话人仅仅表达出“有(一)句话……”,音强逐渐弱化,后半句并不说出,而是伴随一种试探性的口气拉长“话”的尾音。这种因语音上的进一步弱化而造成的简缩形式,经长期使用后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并不影响听话人准确理解为“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而不会理解为以“有(一)句话”开头的其他语句。如“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有(一)句话我可是先说在前头”、“有(一)句话我说了你可别不信”等。

  三、“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一般总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话语来进行会话,而不会选择对自己不利的。没有思考好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会话中断,甚至破坏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因此人们面对自己想说又没有完全想好的话时,大多选择暂时不说、“欲言又止”。说话人既然表达出“有(一)句话不知(道)该(说)不该说”,显然对他来说,后续话语是“欲言”的,具有一定的表达欲望,但为什么不是“又止”而是“不止”呢?明明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却仍然说出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不知道”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通过观察语料可知,其实很多情况下后续话语从客观上讲并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说出之后听话人也并不觉得有何特殊性,甚至常常会奇怪地反问:“这有什么不能说的?”

  但语料也显示,在使用这一语言形式时,说话人常常伴有一些特定的情态特征:“犹豫着”、“嗫嚅着”、“吞吞吐吐”、“将声音压低一点”、“低着头”、“低下头”、“鬼鬼祟祟”、“(眼睛)微妙地闪烁了一会儿”、“难为情地”等。可见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后续话语在当前语境中具有新异的特质。

  lyons认为,说话人会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沈家煊,2001)。

  正因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后续话语的内容不同寻常,才使用了这一句貌似“无用”的话,并通过外在情态表现出来。否则,说话人就可以直接说出后续话语而完全不使用这一语句,对会话进程也毫无影响。说话人使用这一语句就是要将其觉得“后续话语具有特殊性”的这一信息标记出来,传递给听话人,让听话人做好接受一个特殊信息的准备。

  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一语句中,很多时候“不知道”只是一种“故作姿态”。“故作”的目的就是实现这一语句的语用功能——主观情态的标记。也就是说,“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在话语中的主要作用是语用的,帮助说话人表达言语意图,并隐含地传递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从而引导和限制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

  已有研究者对话语标记语的基本特征概括为:

  ①功能上具有连接性;

  ②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条件;

  ③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句法合法性;

  ④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经常出现在句首,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

  ⑤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调值地高低等来识别。(刘丽艳,2006)

  与以上特征加以对照,“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显然具备了作为话语标记语的基本条件。具体表现为:

  1.功能上具有连接性,从语篇功能上看,这一语句表明了前后语句的联系性,后续话语是对前话语的回应、延续、补充等。

  2.语义上,其使用是可选择的,可以删除,其使用与否对会话的实质性进程无影响。因为其并没有提供重要信息,说话人只要想说,也可以不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态而直接说出后续话语即可。

  3.多出现在话轮之首,且相对独立,不跟前面或者后面的语言单位结合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需要说明的是,话轮的概念并不一致,这里我们采用索振羽(1999)的界定。所谓话轮是指会话中受支配的最小单位,即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

  4.发音有弱化倾向,有时语音会比较含混或以简缩形式出现。语形在一定程度上凝固、定型,有完整式“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和简缩式“有(一)句话……”两种形式。完整式的定型程度较低,可以拆分和扩展,但有一定的规律性;简缩式的定型倾向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成的、专门化的话语单位,不能随意的拆分和扩展。

  总之,笔者认为,这一语句具有了话语标记语的基本特征,属于语句类话语标记语。但是因其仍然具有表达否定陈述和疑问的基本用法,因此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话语标记,只能说具有了话语标记语的性质,并未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话语标记语。

  结语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他人犹豫不决、左右为难而说不出口的信息,都极易产生好奇心,进而给予关注、重视。该语句的话语标记性质正来源于这一语句基本用法的长期高频使用。

  本研究为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增加了例证,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主观情态标记”这一语用功能以其基本用法的高频使用进而达成会话共识为基础,同时离不开交际主体的语用意识。作为话语标记语,该语句具有主观情态标记功能,在认知语用层面发挥引导与限制作用。标示了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将要表达的后续信息具有特殊性,并引导听话人对此给予关注。该语句的使用并非必须的,使用与否不影响会话的实质进程,但在实际语境中,使用与否所产生的语用效果则不同。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2]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不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25.

  [3]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8-14.

  [4]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j].世界汉语教学,2010,(2):192-198.

  [5]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j].中国语文,2006,(5):423-431.

【有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的论文】相关文章:

职场该说与不该说的话01-15

作文 该说,还是不该说?04-26

职场说话技巧 职场该说与不该说的话01-01

办公室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01-01

身在职场,哪些话不该说02-10

面试结束应该说哪些话?01-01

学校文化墙该说什么话08-03

学校文化墙该说什么话12-28

该不该说?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