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黑龙江省灾后重建家园对策研究

时间:2021-10-01 10:12:58 工程建筑论文 我要投稿

黑龙江省灾后重建家园对策研究

一、嫩江松花江洪灾及其成因

1998年6月中下旬,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在历史记载以来的特大洪水。这次洪水持续时间之久、洪峰水位之高、抗洪占线之长、造成危害之大,在黑龙江省历史上是罕见的。

黑龙江省灾后重建家园对策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到9月4日全省受灾的县(市)52个、乡镇622个,其中特重受灾县(区)7个,严重受灾县(区)14个;进水城镇127个、村屯4830个,受灾人口850多万人。受灾农田312万公顷,成灾面积290万公顷,绝产面积230.5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水毁公路路基路面2253公里,桥梁327座,涵洞1963道;通信光缆电缆线路1100多公里,停产企业741户,铁路中断376处,受灾油井1372口,被迫关闭440口,全省总计直接经济损失296亿元。全省因江水损毁房屋总数71.4万户、计184.1万间,倒塌86.17万间,损坏98.64万间。其中:村镇损毁房屋62万户、157万间,倒塌82万间,损坏75万间;城镇损毁房司9.4万户、27.81万间,倒塌4.17万间,损坏23.64万间。全省仅损毁房屋一项损失应达近百亿元,先后有216万人被紧急转移到高岗、坡地进行临时安置。

嫩江、松花江流域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异常的集中降雨

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的直接原因是降雨异常偏多,特别是嫩江干支流,从6月到8月三个月的降雨量普遍在550毫米以上,均超过了全年平均总雨量。其中阿伦河、雅鲁河两个支流地区雨量多达700-1000毫米,比年雨量多一倍至一倍半,超过了历史极值。这次降雨过程主要不是来自于松花江、嫩江本身,而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嫩江各个支流。7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流域几乎天天下雨,不但降水量大,且多为大暴雨,又常迭加在一起,全部涌入嫩江,致使齐齐哈尔下游江桥水文战洪峰水位最高达142.73米,流量为25900立方米每秒。按原设计洪水成果分析,约为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在这次洪水中明显暴露出黑龙江省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一是嫩江、松花江干流上没有骨干控制性工程,调节能力差,一遇大的洪水只能靠加高堤坝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抢险。松辽委有关专家指出,松嫩流域的防洪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所谓体系,从工程方面说,它至少包括大型的控制工程和完整有效的堤防体系。黑龙江省水资源总量792亿立方米,可控制能力不到15%,而辽宁和吉林的控制能力已分别达到90%和80%。松嫩干流尚无一处大型控制性工程,其主要支流中也多数没有大型水利工程,致使防洪主要靠堤防、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淡水资源。二是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标准低,总长1899公里的干流达到百年一遇标准的仅26公里。松辽委有关专家在抗洪抢险期间,对松嫩干流的大部分堤防进行巡察后,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按照堤防建设的四项标准,达到标准的寥寥无几。其一,堤坝断面土方大多数没有达标;其二,迎水面护坡基本没有作;其三,约占松嫩干流33%的沙基沙坝都末做防渗处理;其四,对穿堤建筑物(引水、排水管线)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三是河道和行洪区内障碍物阻水严重,影响洪水下泄,导致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给抗洪抢险增加了难度。

3、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对于这次特大洪水,主要是由于天气异常造成的,但是,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也是重要因素。洪水发源于大兴安岭一侧,这件事本身,应很值得人们深思。我们不能就洪水论洪水,而必须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目前黑龙江省的整个生态环境正处于急剧的恶化之中,不仅仅是森林生态,还包括土地生态、湿地生态、矿区生态和城市生态。

二、黑龙江省灾后重建家园理论依据

洪灾过后,重建家园成为黑龙江省各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如何科学布置重建家园工作,成为黑龙江省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重建家园的涵义界定

“家园”的界定:从农业聚落到生态型人居环境

仅从字面理解,“家园”无疑是一个产生于农业社会的词汇,是由人的居住实体“家”及其从事农业生产的“园”共同构成的环境实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已不是单一的社会形式,“家园”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有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学化了的具有修饰意义的词汇。

但是,如果将“家园”仅仅理解为一个文学词汇,无疑是不全面、不确切的。实际上,“家园”已经逐渐衍生为一个具有相当广泛意义的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