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1-09-09 12:21:47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产业化 效益 高校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即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制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是大势所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高校必然会面临世界一流高校的强大冲击。这样的严峻的挑战其实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概述

  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等教育自我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理顺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立高等教育的新体系。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也就是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制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质是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

  当今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所需资源完全由政府以计划手段进行配置,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国家财力紧张,另一方面有限的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需要让市场手段在教育领域发挥基础性配置资源的作用,所以教育产业化的实质与核心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即改变教育资源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局面,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使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用市场方式配置,从而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增加教育供给总量和质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等教育产业化不同于高等教育商业化。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后,学生就会成为市场供需关系中的一种商品,所以学校通过大幅提高学费来增加教育教学环节的投入,实现学生这一特殊商品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完全忽视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错误观点。实际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发挥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走教育、科研、企业一体化道路。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彼此推进,双向互动,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所以,应该牢固树立高等教育产业化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商业化的理念。

  二、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学校内部管理的影响

  1.学校职能进一步扩大

  高等学校诞生之时是以学术为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职能也不断扩大。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企业部门,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播、知识积累、知识创新与培养人才,还必须开展社会服务,把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效益,增强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使高等学校成为融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等学校。

  2.学生权力对高校内部管理的影响增大

  在传统的大学里,学校以自身的价值观进行知识的传播、实施教育,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学生缴费上学,教育则成为一种投资和消费。学生作为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就会以投资者的眼光审视教育、以消费者的权利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消费条件。现实社会告诉我们,任何不关心消费者利益和权力的产品和部门,任何没有收益或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的产业部门都可能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规律。因此,与过去相比,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力将在现代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3.学校办学自主性增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由单一渠道的政府拨款,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控制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领导任命、定编定员、机构设置等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是产业,并且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管理是通过提供经费、组织评价、制订法规、法令和教育政策等手段规范高等学校的行为,调控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层次,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这时,当学校办学质量高,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时,国家就会增加投资,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壮大;若办学质量不高,学校社会声誉不好,就可能失去各方支持而倒闭。

  三、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间竞争的影响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进必然引发我国高等学校间竞争更为激烈,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国内必然形成投资体制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多样化与多元化办学体制中,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学校为了拓展投资渠道,争取社会团体、个人和政府的支持,必然存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之间和同一层次、同一形式不同学校之间的竞争;第二,西方国家已将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企业运作,并通过提供助学金、勤工俭学等机会吸引外国留学生,积极抢占全球高等教育市场。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美国现有境外学生481280人,学生主要来自日本、中国、韩国、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境外学生每年给美国带来72亿美元的收入,同时美国商务部把教育服务列为服务贸易领域的第五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约有30万出国留学生,随着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的增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高等学校必然参与世界竞争。

  四、适应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1.发展目标的需求性意识

  教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发展需求而设的,观察“发展需求”比观察“现实需求”在把握上难度更大,需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的变数有更加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教育发展目标设定的对象是人才,对人才市场的延时性需求状况,包括人才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素质能力结构,要结合学校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各种外部环境,做出短期、中期甚至较长时间的预测,从而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作为产业,要能生存与发展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了发展目标的合需求性意识,使自身的发展目标尽可能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

  2.参与竞争的品牌意识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市场化。市场化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在国内外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特色和品牌。要创造一所学校的人才品牌,比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创造品牌有更大的难度。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所学校要培养出若干名人和大师,决不是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的事,要有一个历史沉积的过程。一方面包含培养拔尖人才,以至出名人和大师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是更现实更主要的方向,就是特色专业或学科的品牌,不同层次人才的品牌。如果一所高校,在社会上形成这样的群体印象:要读本科,最好是到某某学校;要读某某专业,最好是到某某学校去;要招聘外语口语能力强的人才,最好是找某某学校。那就说明这所高校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学校现在的基础和地位,决定了未来生源总体基础素质的层面,也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力度。在打造品牌上,决不能盲目攀比,只能立足现有的基础,精心选择自己的品牌方向和品牌项目,在创造品牌的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

  3.投人产出的效益意识

  高等教育产业化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办学的效益问题或者说是办学效益内涵的界定问题。从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事例看,注重效益恰恰是成功的典范:哈佛大学创建之初,仅有一个小院子、一间房子、一个教师、12个学生,发展到今天它的总资产已达87亿美元,每年的经费是13亿美元,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并无政府的无偿资助。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哈佛没有产业的思想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则无法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大学,不可能将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和高资产囊括于一身。1994年澳大利亚通过教育输出共引进外汇20亿澳元,成为第九大外汇来源,而外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带来110多亿美元的收入。培养外国留学生已成为美国第四大获得国外资金的产业。教育服务、教育产业、教育贸易,已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教育贸易成了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说明,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益是当今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4.远期发展的风险意识

  产业发展的优胜劣汰规律是残酷无情的`。一家企业一旦其产品失去了市场,或者资不抵债,无法筹措最低线的流动资金,破产倒闭的命运就会随之而来。高等学校既然已是产业性机构,也必然面对这种残酷无情的发展趋势。而且,作为教育产业的特殊性,还有一种可怕的可能:一旦某高校的社会声誉下降到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报考该校的时候,其作为学校的存在也就走到了尽头。我国高校发展至今基本处于国家计划体制的惯性时期,一些到了危机边缘的学校,还多少受到政府的扶植。加上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总体上还处于求大于供的局面,被淘汰的危机感尚不紧迫,但通过近几年的教育的大发展,万名学生、千亩校园的大学大量涌现,国内高等教育的容量明显扩大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教育投资能力正迅速提升。在WTO条件下,出国留学,或到国内私立大学、外国在中国办学就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我国高校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在明显加剧。在美国的数千所高校中,每年都有一批被淘汰的学校,由此可以预见,我国高校被淘汰的现象,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发生。因此,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各类院校必须强化风险意识。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大势所趋,中国的高校必然会面临世界一流高校的强大冲击。这样的严峻的挑战其实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仍然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目前,我们首先必须要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树立发展目标的需求性意识、参与竞争的品牌意识、投人产出的效益意识和远期发展的风险意识。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先端正态度,才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勃言,梁志勇.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实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

  [2]陈坤华.高等教育产业化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J].煤炭高等教育,2000,(3).

  [3]张楚廷.产业化,我们如何面对[J].现代大学教育,2002,(1).

  [4]孔丽苏.浅析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J].高教高职研究,2008,(34).

  [5]周憬.关于教育市场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5).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对西部地方高校的影响论文12-30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和出路论文09-09

我国篮球产业化发展对高校篮球运动的影响论文09-16

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07-20

中国加入WTO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11-04

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论文09-09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影响因素论文09-16

美国成人高等教育对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09-12

普通高校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