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措施论文

时间:2021-09-09 10:30:25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措施论文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够人性化,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理念严重缺失。树立人本化管理理念,营造人文化管理环境,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等,可以加强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培育和实施,优化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措施论文

  关键词:人本理念;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人文化;人性化;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被管理者唤醒,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践行人本理念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一)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之上进行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化已有的知识理论,并获得某个领域内更为前沿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能力,使学生在个人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提高,毕业后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高等教育是围绕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展开,因此,学生是高等教育的轴心,教育的最终成效需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此外,作为国家人才的集中机构和场所,高等教育聚集着各方面的专家人才,各种前沿理论也都需要通过高校传递出来。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首先需要通过高校实践。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一切围绕专业技能、高深知识的传递和应用,一切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忽略了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有碍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只有在人本理念下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

  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高等教育的成效会通过社会各个领域体现出来,高等教育的管理情况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状况又关系着人才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求下高等教育必须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但是由于发展理念及认知等方面的偏差,国际上很多国家非常重视高深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掌握前沿科技或是生活在前沿科技社会中的人,容易造成个性发展缺陷,导致人际关系冷漠、精神障碍等,甚至沦为“科技的奴隶”“智能机器人”,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众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人本管理失衡的教训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必须强调人本理念,养成学生的人本意识。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

  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是由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状况所决定的。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人本意识缺失的严重问题,尤其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和主体地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管理不够人性化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学生和以往学生在性格特征、理想追求、表现方式等方面有多种差异,追求个性发展、自主意识强烈、个性色彩鲜明是现代学生的基本特征。虽然现代学生和以往学生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这些变化并未在学生管理中得到更多体现,很多高校管理者把学生看作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上受传统道德理念的影响,管理条款设定太多、内容陈旧、生搬硬套,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缺乏人性化管理。目前,一些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要想在人本理念下做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尽快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设计和学生实际相一致的管理制度〔1〕。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差异化的个性主体,高等教育的学校管理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才能使管理更加人性化。但是在现实高等教育中,大多数学校管理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从学生的差异化实际出发,对学生要求多、命令多,让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教育管理手段的缺失使得学校管理难以使学生对学校建立信赖,难以和教师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没有认识到人为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少,感情淡化生疏,关系紧张,直接影响了管理目标的达成。正如魏书生所说:“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是物的管理,不能只强调秩序,只强调行为的统一,而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学和学习两个层面的主体,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两个方面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但是在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多数学生没有感受到自身在教育中的主体影响。说明在学校的管理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主体边缘化〔2〕。学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从当前多数学校的管理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都只是强调了学生要向学校所定的制度标准靠拢,而并没有对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制度设计中进行特别强调,即便是某些方面有所涉及,也大多是仅仅限于口头或书面上的表述,在实践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释放,使其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二、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

  (一)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

  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应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权利充分尊重,将学校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的发展基础之上。其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采取情感激励、讲评激励、成就激励、获奖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在制定有关规范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师生的基本权利,一切制度、规定、安排都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了解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实际需求,努力树立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为管理原则。在课程和专业的选择上,不要限制学生的权利,要尊重学生的决定,真正让学生自由选择,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理念其实是指采取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主体,都有特殊的自身内在价值,而人的本性就是自身内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要真正激活人的内在价值,就能在管理体制中体现主体的功能,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行全面认识;二是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教学层面的主体意义,使教师在制度管理设计时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当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时,主体意识会促使教师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管理〔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可以在教育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奖罚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通过制度方面的规范、考核方面的导向,教师的主体性可在教学管理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二)营造人文化的管理环境

  “文化”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对人有教化作用,文化可以引导个体的思想发展,可以使个体对自我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可以使个体在文化滋养中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制度是文化的一个层面,制度对个体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制度条款对个体进行行为约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制度中的文化熏陶,促使个体的行为转变。因此,学校教育管理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方面的人文化规定来实施;另一方面还需要创设人文化的管理环境,使学生在这种人文化环境中自觉管理自己的行为,最终用先进的思想营造人文化的管理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通过引领让学校整个环境充满活力,让师生充满激情地学习与工作,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通过思想理念、文化精神等引导,师生把梦想变为现实,实现学生、教师、环境融为一体。譬如,用校长的思想营造人文化管理环境,校长的教育观、人本观等,都会通过其干预管理行为反映到学生身上。如果校长的人本理念本身与社会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就会相对滞后,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校长能够高瞻远瞩,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本思想理念,那么师生就会不断追求探索,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本思想理念,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开展好人本理念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可以逐渐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思想经过众多学生的不断实践,便会沉积成为学校特有的人文管理理念。人文环境需要校长有意识地去培养,把人本理念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营造人文化的教育环境,才能创建学习型的学生队伍,塑造个性化的人才。学校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引导他们不仅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勇于拼搏、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只有这样,学校的人文化环境和行为规范才能促进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三)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还是从眼前功利角度出发,忽略了人本理念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对知识的`培养也都体现在实用价值上,使学校出现重知识轻人文、重智力轻道德的现象,这与教书育人的功能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由学校僵硬化的制度所造成的,因此,建立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制定相关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建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育脱离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要想真正实现人性化管理,在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时应去除行政化管理的弊端,建立“民主管理、学生参与、党委领导”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由以前的支配型向现代的服务型转变。要建立自由的人性化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以吏为师”“学在官府”的传统思想,使得学校的管理制度越来越像政府,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越来越像官员,不按照人才成长、教育规律办事,用行政的思维解决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行政化”使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缺失,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功能的发挥和精神的传承。因此,要使学校教育管理符合人性化的发展,就要去除官本位思想,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四)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教师既要以自身的言行展现出知识和道德的统一,又要做到做人和育人相统一;既要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人,又要以诚恳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其以育人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时,便会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关注自身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注重自身的言行自律,提高工作能力和人文精神素养。在其以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便会注重修身养性,最终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重在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文素养。有了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教书育人,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培养出全面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在开展专业教育时要深挖人文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学校应在专业课程与教学中体现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内容,揭示技术创新中的方法启迪和精神品格。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久而久之,教师的人文素养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要加强人文教育,科学确立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格,提升人性和知识的相互统一,是教育的切入点。教育内容旨在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课程覆盖广泛,涉及多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使教师既了解历史与现实,又了解国情与世界,专业造诣与文艺修养同步提高,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内化的形成需要基础铺垫、需要营造环境、需要氛围、需要激发,而这些又都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新模式支持,即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本理念。学校在开展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同时,使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一体化、系列化,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把感悟内化为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龚友德.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6):6-10.

  〔2〕孙娜.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建材科技,2016,(1).

  〔3〕邓如陵.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85-86.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优化银行资金管理模式论文12-13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论文01-11

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措施论文02-01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措施论文04-22

烟草企业绩效管理优化措施论文11-25

苹果栽培与环境保护优化措施论文11-13

电厂仓储物资管理系统优化措施论文01-13

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优化措施论文10-11

建筑工程监理的作用与优化措施论文02-14